賴波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礦山開發利用技術水平和礦產綜合利用率低,無序開采,導致資源浪費。為此,筆者對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對策建議
引言
非金屬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工業、農業及軍工等行業原料的主要來源,其發展和應用水平是代表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我國礦產資源需求總量的一大半是非金屬礦,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也越來越高,廣泛地應用于基礎工業、交通運輸、電子信息、國防軍工、生物工程、醫藥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因此,重要非金屬礦是發展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1. 內蒙古非金屬礦產資源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資源優勢明顯,截至2013年底,全區共發現非金屬礦產92種(亞礦種95種),其中納入自治區礦產資源儲量表的上表礦種61種,已發現但未上表礦種31種(見表1-1)。
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產居全國前三位的有18種,其中保有資源儲量占全國總量10%以上的非金屬礦產有15種,主要有螢石、冶金用砂巖、芒硝、電石用灰巖、飾面用花崗巖、水泥用大理巖、飾面用輝石巖、飾面用玄武巖等。
全區查明主要非金屬礦產地中,螢石主要分布在烏蘭察布和錫林郭勒盟,硫鐵礦主要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磷礦主要分布在包頭市,芒硝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和阿拉善盟,天然堿主要分布在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市,鹽礦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石墨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通遼市和呼和浩特市,石灰巖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石膏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飾面石材主要分布在烏蘭察布市,高嶺土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膨潤土主要分布在烏蘭察布市。
2. 內蒙古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現狀
2013年,內蒙古非金屬礦山企業3533家,占礦山企業總數的62.5%,安置從業人員近7萬人。開發利用非金屬礦產共101種,其中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涉及10種,開采6種,產地529家;化工原料非金屬涉及10種、當年開采8種,產地80家;建材及其他非金屬涉及81種,當年開采61種,產地2924家(見表1-2)。
2013年,內蒙古開采非金屬礦種類數量雖然較多,但年產礦石量不及全區年產礦量的10%。當年開采的以水泥用灰巖、石灰巖、建筑用砂、磚瓦粘土等為主的建筑材料非金屬礦產。
2013年,內蒙古實現礦業生產總值1910.40億元,礦產品銷售收入1806.48億元。全年非金屬礦石開采總量為7863萬噸,礦業總產值51.88億元,礦產品銷售收入45.85億元,創造利潤2.87億元。其中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工業總產值達6.49億元;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工業總產值達10.62億元;建筑及其他非金屬礦產工業總產值達34.77億元(見表1-3)。
3. 內蒙古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全區礦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依然存在問題與不足。
3.1 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研究程度低
全區非金屬礦產成礦規律研究程度較低,對成礦區(帶)內非金屬礦的形成條件、控制因素、找礦方向等缺乏系統研究和對比,對保障程度較低的大鱗片石墨、鉀鹽、天然堿、優質高嶺土、優質硅藻土等開展的專題研究少,對非金屬礦的成因、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等缺少系統的研究。非金屬礦產勘查技術的研究相對滯后,找礦勘查多采用槽探和鉆探,物、化探和遙感找礦方法應用較少,如甚低頻電磁法、EH4電導率成像等。
3.2 非金屬礦產調查評價工作投入不足
全區重要成礦遠景區內非金屬礦產找礦工作突破有限,部分非金屬礦產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需要。。
3.3 非金屬礦山開發利用水平低
全區非金屬礦山數量雖然多,但整體上規模較小,綜合回收能力較差,綜合利用水平不高,開采規模未能與礦區的資源儲量相適應。近年來通過資源整合工作,大部分非金屬礦山布局趨于合理,但仍存在個別小型礦山企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的現象,而小型非金屬礦山占到全區非金屬礦山總數的70%以上,資源整合任務仍然較重,礦產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3.4 非金屬礦山開發利用無序,資源浪費嚴重
全區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秩序混亂,民營礦點較多,由于采選技術落后,沒有正規的開采方法和統一規劃,在開礦時見礦就挖,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采厚棄薄,尤其是石墨、螢石、芒硝、鹽礦等,開發利用過于粗放,多以原礦和初級產品為主,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深加工技術滯后,極大的浪費了礦山資源。
3.5 共(伴)生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全區綜合經濟基礎較薄弱,而非金屬礦產資源多以共(伴)生礦床居多,比如硫鐵礦共(伴)生銅礦、鉛鋅礦;芒硝礦共(伴)生天然堿、鹽礦;石墨礦共(伴)生鐵礦、高嶺土礦等。選冶工藝復雜,資源綜合利用率偏低,且礦產品結構普遍單一,多以原礦和初級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產品較少,造成了區域內單位礦產資源采掘的成本比其他省份高,這與資源大省的特點是不符的,受這種形式的影響,必然不能使資源優勢得到發揮。
3.6 企業超負荷生產,生態破壞嚴重,恢復治理有待加強
由于國家經濟及產業的快速發展,致使非金屬礦產資源市場需求旺盛,礦山企業長時間、高強度、超能力生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多以露天開采為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的破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工作有待加強。
4. 內蒙古非金屬礦產資源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在未來10年~20年內,我國經濟會繼續保持較快速度增長,對非金屬原材料的需要也將不斷增加,盡管受部分行業的影響和產業結構升級會帶來原材料消費的一些變化,需求增勢趨緩甚至短期內下降,但對非金屬礦產的需求總體上不會出現大的下降趨勢。同時由于我國周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會造成我國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共同競逐國家礦產資源配置市場的局面。因此,礦產資源問題處理不好,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首先必須立足于自治區內和國內。目前,根據全區非金屬礦山面臨的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內蒙古東西跨幅較大,地質條件復雜多變,成礦條件較好,在目前基礎上找到一批大中型礦床是有可能的。
4.1 發揮政府職能,加大監管力度,治理和規范非金屬礦業秩序
從目前內蒙古非金屬礦物加工利用現狀來看,缺乏在深加工方面的研究與創新,也缺乏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與科技投入,特別是缺乏科技創新人才。這方面,單純依靠礦山企業,很難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深加工產業技術的創新。需要通過政府的宏觀把控和扶持。
首先,出臺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宏觀調控措施,適度提高礦山的準入門檻。非金屬礦床一般較易開采,采選成本低,投資相對較少,勘查和基本建設周期短,適于各類投資,簡單生產所需從業人員技術含量不高。這些因素直接造成非金屬小礦多而散。為了保護這些非金屬礦產資源,需要自治區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規范行業、礦山企業的準入,加強對礦山企業的監管和培訓。對開采主體的選擇進行充分的調研,科學規劃礦山的布局,積極推進資源整合。
第二,需要通過政府的扶持,成立相關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吸引尖端技術創新人才,進行應用技術攻關。并從研究到開發應用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布局和規劃。政府還可以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豐富的社會存量資金投入到非金屬礦產資源的深加工利用研究上來,甚至可以將技術研發與礦產資源的開發、加工等行為進行統一規劃,鼓勵技術研發與資本運行相統一,提高自治區的整體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實力,以技術創新來促進產業升級。
第三,對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進行總量調控。有必要通過開采規模、產品結構、礦業權管理、綜合回收利用、“三率”指標、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指標等進行嚴格限制和調控,避免和杜絕潛在優勢資源的過度開采、低價銷售,保障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過程的合理有序。
第四,加強礦產資源執法監察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依法監察水平。強化礦產資源執法監察,嚴厲打擊無證勘查開采、超層越界開采,以采代探、亂采濫挖、非法轉讓以及圈而不探等違法違規行為,確保全區非金屬礦業秩序平安穩定,切實維護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全區非金屬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有序開展。
4.2 加強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投資力度,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基礎地質研究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源頭,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礦業發展。
第一,必須加大基礎地質工作的資金投入。在積極爭取自治區基金項目的基礎上,多渠道向中國地調局部門爭取基礎地質項目、地質成礦理論科研項目。
第二,加大非金屬成礦遠景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預查工作力度,以國家緊缺的非金屬礦產勘查為重點,統一部署重要成礦遠景區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在重點勘查區內加大各類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快礦產勘查進度,積極推進礦產資源的整體勘查和開發,提高礦產資源勘查程度。
第三,加強區域成礦找礦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和應用,勘查深部與外圍非金屬礦產資源,增加資源儲量,為礦山工業規模化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第四,強化勘查質量監管,對圈而不探、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礦權人,履行法律程序,直至吊銷勘查許可證,要建立資質信用管理機制,嚴肅查處提交虛假資料或報告的地勘單位。
4.3 加大非金屬礦產資源整合力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確定的“3+2”模式加快全區非金屬礦產資源整合方案,著力提高礦產資源的集中度。
第一,依法做好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優化礦山布局和企業結構,引導資源向大型特大型現代化礦山企業集中,鼓勵符合要求的小礦山通過聯合、重組等形式進行資源整合,實現集約化經營,把資源和其它生產要素引導調整到有優勢的產品和企業上來,促進形成集約、高效、協調的礦山開發格局。
第二,加強對礦山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優化礦產品深加工方向,改變以生產原礦為主的局面,延長產業鏈,增加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徹底改變目前礦產資源開發存在的“小、散、亂”現象。改變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技術水平低等結構不合理狀況。
第三,加強對礦山企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鼓勵產學研相結合。
4.4 加強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把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
第一,加強對生產礦山邊生產邊治理的督促檢查,確保企業按照開發利用方案組織生產,按照“治理方案”開展礦山環境治理,引導鼓勵礦業權人自覺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
第二,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聯動機制。國土資源部門、環保部門、安監部門、水務部門和林業部門各司其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消除部門差別,共同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形成政府主導、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為了實現“十三五”規劃中的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應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與對策,從根源上遏制住生態退化的趨勢,走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4.5 建立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動態數據庫
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山企業普遍施行粗放型的經營方式,單一地生產初級礦產品,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為了改變這一事態,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行業要加強信息化工作,建立自治區非金屬開發利用動態數據庫,把區內非金屬礦產資源、非金屬礦業權設置、開發利用現狀、國內外非金屬開發工藝技術動態、國內外市場供求的變化、相關政策等集成,以利于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山企業緊跟時代的步伐,按照產業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的要求不斷加快技術進步,加強對資源的綜合利用、深加工與精加工,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從而弱化非金屬礦企業之間的內部競爭。這樣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了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行業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統 計年報(2013年度)[M].2014.
[2]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年報(2014年 度)[M].2014.
[3] 邢志強.內蒙古自治區優勢非金屬礦產資源分析[J].西部資 源.2010(22):8-12.
[4] 郝俊峰 高征西 閔慧.淺析我國潛在優勢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 利用與保護——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石墨、螢石、電氣石礦為例 [J].西部資源.2015(0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