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生認識信念體現出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與情感,影響他們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等行為。我們應當認真看清這些明顯影響,然后產生這些影響的因素,進而為現代化教育方法探索更好路徑。
關鍵詞 認識信念 積極性 成績 能力
作者簡介:郗志豪,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45-02
學生認識信念理論哲學上屬于個體認識層面。而個體認識層面長期探討兩個基本問題:個體是怎樣認識知識?還有個體如何獲取知識?這兩個又包括許多具體內容,學生對知識本質認識,知識評價,以及對追求信念與方式構建等。教育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對認識信念進行研究時用“認識的信念”區別于“認知論的信念”,避免兩者出現認識混淆。Garofalo、Furinghetti等外國學者覺得認識信念屬于學生的感情領域,是學生主觀意識與感情態度的交集部分,是一種隱性知識。學生對知識的感情色彩在實際教學中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區別,以數學學習為例,有的非常積極,好奇心強烈,而有的卻十分消極,認識與學習數學表現出懈怠疲憊狀態。其中存在諸多方面影響因素,一直是教育界致力探索的內容,追根溯源,只有將導致學生出現負面認識的因素挖掘出來,才能完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積極性,達到身心都有利的教學效果。
一、高中生認識信念影響學習
教育環境影響思想意識,思想意識又反作用于教育環境。高中生正處于學習能力非常強的階段,在周圍文化與環境熏陶中往往會形成并發展成意識信念,這樣的信念又反過來作用于其學習。許多心理學家與教育者以此為研究焦點,總結高中生認識信念對學習黨風影響,具體包括情感動機、參與行為、認識過程以及學習成績等四個主要方面。
1.認識信念影響高中生情感與動機。認識信念直接影響高中生的感情體驗與學習動機,很明顯認識信念主要包括兩種:有效與無效。有效信念激勵學生積極性,堅定他們心中方向感,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并在這種自主性中感受學習快樂與愉悅,存積內心正能量。Eccles的研究中,就倡導重視人啟蒙階段的學習興趣,覺得小學開始就應當注意培養學生學習信心與情感。其指出在實際當中普遍存在學生興趣在學期中逐漸流失的現象,學生原本認識觀念慢慢地被改變了。如果他們經常感到學習的失敗,產生害怕,這樣的感情觀念可能會影響其一生,在后期學習中也會引發偏科現象。學習感情信念可能伴隨學生一生,積極認知則可以促進他們進行“終身學習”,而消極認知則讓他們產生學習焦慮,不愿或者難以發現學習樂趣,導致他們喪失學習動力,或者只是將學習視為一種投資,失去主動學習的信心。
2.認識信念影響高中生學習行為。認識信念是內心意志方面因素,而學習行為則是外在表現。人的客觀行為通常受主觀能動性的驅使,所以高中生學習的認知信念深深影響其對學習活動的參與行為。一般來講,有效認知信念對于學生學習行為會產生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影響,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驅動作用。但無效認知信念的危害也比較大,非但會消磨他們學習的耐心,令他們看待問題的眼光變得狹隘,同時讓他們受到負面因素影響,墜入消極墮落的境地。高中生現狀確實如此,因為學習意志不堅定,心性不穩,容易過早受到社會不良作風侵染,因而走向犯罪或者歧途中。而學習認知信念比較好的人,則往往能夠抵御住這些外界因素,正常地發展人生。當然在教學上,也有十分明顯的行為分化,有的學生個性獨立,自主學習非常強,敢于挑戰各種知識難題,而另外一些不愿融入學習合作當中,或者勉強參與教學討論。
3.認識信念對高中生認識過程的影響。高中新課標開展后,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換而言之就是更加重視學生發現、面對、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是人思維上整個認識過程。可見學生認識信念是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學生理解、解決、遷移與選擇的決策。因此成熟有效的學習認識信念會指引學生進步,而不成熟無效的認識信念則阻礙學生思想前進。外國許多研究者喜歡以高中數學學習為研究內容,分析學生的理解認識過程。Hiebert 等研究指出,學生的數學信念與數學理解具有微妙的相互影響關系。Schommer 等研究表明,學生的數學認識信念影響學生選擇學習策略與設置理解數學的標準,從而又間接地影響學業成績。學生越是抱著封閉孤立的學習心態,在處理學習問題時越難以發生遷移,比如這些學生難以想到數理化知識之間的轉移。而另外一些抱著“學習是快速完成的”信念的學生,在處理學習問題時則花費很少時間與精力,能夠運用多元化方法與策略去克服問題,而不是在受挫時放棄。
4.認識信念影響高中生的學習成績。其實這個在以應試教育為主的中國不難看出,但是學者們都將這視為一種間接的影響,即認知信念是通過學生情感與動機投入、認知過程、行為參與等因素影響學習成績。事實確實如此,學習成績只是一種表達,驗收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在應試教育中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然而其確實驅使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念。教師經常可以通過認知信念,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預測,這是一種隱性動力。學生數學認識信念對數學學習影響的研究揭示了信念就像一只深藏在學生行為表現、認知過程、情感體驗背后的無形之手,指引著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深刻影響數學學習結果。但從研究方法和內容來看還亟待拓展。
二、影響高中生認識信念的因素
現實教育中,成千上萬的學生各有自己特點,不可能會出現完全重合的成長與學習情況。可能有些學生狀況相似,但是相互之間的微小差異就可能導致認識信念上的差異。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專家們總結了許多可能性因素。
1.性別因素。中國男女高中生的認識信念在總體上有很大差異,就是我們常常看得到的“男理女文”的嚴重分化。然而在外國男女高中生則沒有明顯差異,有力駁斥了“女孩天生就不是學數學的料”的普遍看法。中國高中生之所以出現明顯性別認識信念差異,可能與傳統文化有關,文科重德,適合女生安靜素養培養,理科重能力,適合培養男生處理問題能力。
2.城鄉因素。城市與鄉鎮之間的差異,從根本上講是學習條件與環境的差異,這個也是非常顯著的差異。城市、鄉鎮學生在知識結構、學習能力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在學習方式、知識穩定性上則差異不顯著。鄉鎮學生對于社會性、實用性的知識更加熱衷,縱向聯系思維比較明顯,這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而城市學生則更加喜歡科技性,質疑心重。
3.學科因素。學科對高中生認識信念表現出了不同的作用,在教學課堂上,理科課堂上學生積極性明顯比文科的高,而且理科的綜合維度要比文科高。理科生更認可數學知識的結構,更具有主動探究、敢于質疑的品質。文科生勤奮努力的程度與學業成就成正比的認同度更高。
4.年級因素。一來講,不同年級學生的總體認識信念也是不相同的。高一學生積極性明顯高于高二學生,高二學生又高于高三學生,因為在高一、高二學生應試目的并不是很強,學習趣味性比較高,因此自主學習的意愿較高。而高三學生面臨高考壓力,學習主要不是依靠興趣,因此表現得比較懈怠。這種積極性影響了各個年級學生對知識結構、學習方式等的選擇,知識穩定性也不盡相同。
5.學習成績因素。考察信念各維度的均值變化規律,值得注意的是,中等生在各維度的均值反而都要比優等生高,信念水平并沒有隨著考試成績的升高而升高,后進生的均值較低,但差距很小,學習成績低的受試群體中不乏高信念值者,而呈現非線性變化。
6.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對高中生認識信念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正是處于感情豐富的年齡段,對于外界情感刺激非常敏感,常常在一舉一動之中就能表現出積極與消極的情感,并且將這種情感帶入日常學習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課堂教育也往往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激發他們的知識認知。
7.興趣愛好因素。除知識穩定性之外,總體信念與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維度均與興趣愛好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
三、在認識信念下完善高中教育方法
1.多元化教學方式增強教學趣味性。高中生處于追求個性的成長期,對于世界具有強烈好奇心。實際教學中,隨著年級升高,高中生質疑性格也不斷明顯。教師應當利用這種成長性格特點,利用現在社會科學技術,整合全方位教學資源,使用有效趣味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與身體活動起來,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興趣,感受不斷追求探究的樂趣。高一新生剛開始新生活,心態比較積極;高二學生想法更多,思想豐富,但是學習難度與深度都不斷增強,因此在高二之后就更應當引進趣味性教學方法,一方面是傳道授業,教育學科性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放松身心,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開拓學習視野,增強學習動力。
2.灌輸法律意識增強高中生自律性。高中生的認知意識已經具有比較明顯現實性,開始追求實用,又處于學習壓力較大的環境下,因此對于消遣娛樂的控制度難以掌握。課堂上應當開始進行法律思想教育,培養他們法律意識萌芽。這并不是籠統的政治歷史教育,而是應當單一開展法律課堂或者周期性法制活動,不斷敲響社會底線的警鐘。現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高中生生理上表現出明顯的早熟特點,但是心理素質需要接受成熟穩定的壓力教育,刺激他們提高自律性。教學觀念應當有實質性改變,嚴厲教育并不違背文明教育,應當準確把握中間的尺度,以社會真實案例進行教育指引,強化高中生自律性,做到身心同步發展。
3.整合知識結構增強高中生創新性。學生的信念與現實中的學習行為并不完全一致,隨年級升高有越來越少的學生傾向于主動探究、思考數學問題。可能是外界壓力導致。如有學生寫道:“其實我是很贊同學好數學重在理解而不是搞題海戰術的觀點,但面對中國式教育我們不搞不得。”這說明題海戰術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認識與動力,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學習方式。而獨特學習方式是創新基礎。學生應當根據自己的在校學習經驗,面對考試升學等外界壓力,如何選擇學習方式自有一套認識,這套認識可能是內隱的但起實際作用,面對開放題時就直觀地表現出來。
4.深化素質教育提升高中生人文性。素質教育不是文科教育的專利,在理科性教育中更可以彰顯出來。比如高中生在學習數學與物理知識中,在心理上應當有一種嚴謹的數據意識與科學的邏輯布置,這些知識折射出來的素質教育比純屬的文字教育更真切。學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解決的是知識難題,體會的確是內心素養。尤其是在集體學習中,通過相互合作,在討論、分析、分配學習任務過程中,他們可以作為談判者、管理者的角色,肩負起了團隊的責任,在對人接物相互溝通上都會有所提高。有效的教學方式,應當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李孔文.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中國模式——反思“十年課改”.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
[2]程東亞、李俐.教師的知識觀對課堂教學影響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