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蓮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為了適應新的社會需求,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語文教學的影響,大家一直把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界定在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的培養、提高上,忽視大語文觀念的樹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沒有發揮語文教育應有的作用。我認為,中職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除了要繼續培養、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得體地應對各種人、事、場合的基本能力和素養。而要想完成這一培養目標,必須實行語文綜合教學。為了發揚成績,糾正錯誤,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教學,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體會如下。
一、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1.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不斷下降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當前到中職院校接收教育的學生不再是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大多數的中職院校學生都是那些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而這些同學由于語文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在進入中專后,上課更是不知所云,厭學情緒高漲,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較為普遍。很多同學認為中專學生只要上好了專業課就可以了,基礎課根本沒有必要太在意,這種思想直接導致了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任何興趣,語文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缺少適合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材料
從當前我國中職院校所使用的語文教學材料來看,教材的種類繁多,單單就《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大綱》中就包含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礎版、提高版的中職語文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職學校基礎版、提高版的語文教材等,但是從這些教材的內容中來看,無論是哪一種教材,相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難度都較大,而那些時代感較強、對語文語法要求不高、能夠鍛煉學生基本聽說讀寫能力的內容更是鳳毛麟角。
3.一味注重語文的工具性
在當前很多的職業院校中,對語文這一學科的工具性這一特點重視程度遠遠高于語文教學質量,認為中職院校應該以就業為首要目標,語文教學只要教會了學生如何書寫簡單的應用文以及說好普通話就可以了,于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壓縮語文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只是簡單的保留了應用文教學和口語教學兩個部分。
二、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應該采取的對策
1.化單一語文課程為多門課程并行
語文綜合教學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完成了學生從中學到中職,從應試教育到職業教育的轉變。學生培養目標從小學到中學一直處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課本都是一脈相承的基礎知識,課堂是一貫的老師講學生聽,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是考試的成績和考上了什么樣的學校。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畢業后直接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競爭,實現自身價值;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是不僅要看他是否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要看他走向社會后是否有解決和參與競爭的能力;同時開設應用文、演講、書法、普通話語文欣賞課等課程,不僅使學生習得知識,而且貫徹素質教育的宗旨,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
2.圍繞中職實際,科學選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因材施教是重點。在新課改視野下,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一種值得借鑒和選用的方法。行為導向教學又稱實踐導向教學,是一種以行為或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指導思想與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所構成的。
(1)模擬教學,即以人為創造某種與社會交往仿真的情境作為實踐教學場所或組織形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實訓基地或人造情境的模擬實踐中,學習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2)案例教學,即借助某個具體情境或特殊問題的描述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討論。學生通過對特殊情境或問題的思考。分析和研究,發現或抓住問題,并結合個人自身的經驗和知識,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手段,從而誘發其創造潛能,并培養其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學習能力。
(3)項目教學,通過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來提高職業認知水平和職業能力。學生通過一個個相對完整獨立的項目實施過程,學習和掌握每一環節的基本知識,并逐步培養出實施該項目所需的各種關鍵能力。
(4)角色扮演,即通過對某個社會情境中的角色扮演來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角色扮演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所處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群體,強化相關專業技能,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行為導向教學在應用時要視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具體情況而定,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不是獨立的、單一的,而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選用教學方式。
3.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語文綜合教學提倡“全民”參與,強調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實行語文綜合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每年都組織各種大賽,誰文章寫得好,字寫得漂亮,誰就參加比賽;誰講得精彩,誰就能贏得榮譽,“唯書”、“唯綱”,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鍛煉能力,從而在畢業走向社會后,很快融入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們改革進程還不順利,但是,為了中職生能夠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全方位發展的技術型人才,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模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