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蘭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反思”一詞日漸走進教師的視線,并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因為,實踐證明,課堂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一個有效措施,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即成長=經驗+反思。華東師大教授葉瀾也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近年來,我校也要求教師“一課一反思”,即教師每上完一課都要寫課堂教學反思,教導處定期組織檢查,可在檢查中發現,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反思沒“反思”,以下是幾位老師上完《爬天都峰》之后的反思:
A教師: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奮力、爬呀爬、一會兒……一會兒……終于”等詞,“在云彩上面哩、筆陡的石級、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理解天都峰的高、陡,難以攀登。
B教師:本節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C教師:《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是篇精讀課文,教學中要通過細細咀嚼反映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
縱觀以上教師的課堂教學反思,不難看出,他們只總結了自己本節課的具體做法,或者教學的側重點,這是教學反思嗎?這樣的“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多大幫助?
我不禁在思考:課堂教學反思究竟該從哪些方面寫?如何才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反思能力呢?
一、反思的著眼點
一堂課的成敗,不確定因素太多,教師課前準備的充足與否,學生學習狀態的欠與佳,教師應變能力的靈活程度,課文的編排類型等等,無論成敗,都需反思。
1.“得”
“一課一得”,不光是對學生而言,教者在一節課中也會有所得:一句導語,把孩子思維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一個順手拈來的小故事,竟然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飛進一只蜜蜂,孩子的眼睛不再集中于黑板,教師不得不將課堂的重心轉移到蜜蜂,一個觀察與發現的口語交際課竟然有了鮮活而真實的內容;孩子對教學內容的錯誤理解使得教學臨時又穿插進與之相關聯的另一新知識……課前沒有預設到而處理得恰到好處,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地方,及時詳細地記錄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運用并發揚光大,對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大有裨益。
2.“失”
即教學過程中的“敗筆”:對教學內容把控不夠,該講的知識點沒有講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過高或過低的估價,沒有“因生施教”;課堂氣氛平平,沒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預設容量過大,沒有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前對學生的信息搜集缺乏指導,課堂上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一方的信息發布……如此等等,都是課后教師反思的切入點,及時總結不足,發現存在的問題,查找解決的辦法,發現新的教學契機,為以后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3.“疑”
即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困惑:不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一節課只有少數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組織合作學習,一些學困生只是被動地聽或者干脆我行我素,不參與活動;多媒體引入課堂,鮮活的聲光電能激發孩子的興趣,教學內容以畫面的形式呈現于學生面前,直觀、新穎,但沉淀給孩子的遠不如讓孩子靜下心來研讀語言文字,自己從字里行間體會畫面,這其中的矛盾如何調節;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一味的夸獎往往使孩子迷失方向,既要樹立孩子的自信,又要讓孩子“知不足”,這其中的分寸該如何把握;教孩子識字、學文,可誰都明白,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知識與能力之間如何過渡……發現了教學中的“惑”,就有了研究、探索的動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說:“教貴有惑,小惑則小進,大惑則大進。”
二、課堂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
1.端正態度
對于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并使自己逐漸成長的極其有效的途徑。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教師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致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具體地對于某一個問題的對策、某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的質疑,甚至某一個辯論回合展開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在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許多教師認為寫反思是給自己添加麻煩,總以教學工作忙,課業負擔重為借口,敷衍塞責,更有甚者有教師為了應付檢查,不得不抄襲或編造。殊不知,教學相長,我們在完成每一堂課的教學后總會有一個新的認識,或產生一個新的感悟,日積月累,潤物細無聲之中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
2.有“問題意識”
我們提倡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其實,教師的問題意識同樣不可忽視。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吳培亨教授指出:“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要能夠經常保持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渴望,要有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缺乏問題意識和自我批判精神,教師的自我發展就失去了基礎,所以教師需要反省自己的問題以不斷改進,需要公開自己的問題以獲得幫助。當我們都能坦然地接納一個真實的自己,不完滿的自己,也能接納一個不完滿的他人的時候,問題才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說起來,誰能沒有問題呢?美國杰出的演講家丹尼斯·威特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你還嫩綠,就會繼續成長;一旦你成熟了,就開始腐爛。”承認問題、研究問題則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放大教育的益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有些問題往往從我們腦海中一閃而過,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捕捉,要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知道,反思是從問題開始的,只有意識到教學問題的存在,才有可能產生探究問題的原因,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激起反思的動力。
3.要善于動筆
人是善于思索,且不斷思索著的。在某些方面總會有火花一閃的靈感或與眾不同的見解,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及時記錄,并使之不斷深入完善的。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思想火花記錄下來,持之以恒便會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大凡有成就者都有不斷反思,勤于動筆的習慣。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鮮活案例,工作中與同事的交流所得、個人思考等都是寶貴的資料,如果把這些記錄下來,便是豐富的教育資源。于永正、賈志敏等等這些蜚聲中國小語教壇的名家,無一不是善于反思,勤于動筆的。所以,有了反思,就應及時寫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將每節課的或是成功,或是敗筆,或是偶感,或是體會一一總結出來,可以想象,那將是多大一筆財富,產生的效果將不言而喻。
總之,一個稱職的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做個“教書匠”,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總結,做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勇于彌補、改善,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不斷進步。寫課后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勤于動筆,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感想,這些感想將成為我們的教育教研、論文寫作、教學總結的素材,所以,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育,從而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完善。多一份反思,或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