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戰場,這個戰場的勝負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成敗。因此,它也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課堂教學改革成功了,語文教學就能走出困境,還能推動語文教學其他側面的改革,新時期語文教學就會取得令人喜悅的成果。
以“滿堂灌”為特征的講析法的弊端。
其一是教學中主體客體顛倒,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教學規律告訴我們,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學好語文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主觀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情感和智慧主動投入,積極自覺地去閱讀,去思考,去分析,去領悟。語文教師的任務則是啟發、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但是,講析法卻讓教師成了課堂的“主人”,而學生則處于一種被動的從屬的地位。
其二是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只會死記硬背教師傳授的語文知識,缺乏閱讀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能力是在無數的實踐中,在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中培養起來的,脫離實踐,決不能培養能力。
其三是無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倘若今天語文書上的課文依靠老師講解了學生才能讀懂,那么明天學生離開學校,踏上社會后,怎樣去讀懂書報文件資料呢?所以要在中學時代,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有了語文自學能力,一輩子受益,功德無量啊!
綜上所述,充分說明:以“滿堂灌”為特征的講析法不能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需要,應該代之以新型的、科學的討論訓練法。
所謂討論訓練法,就是教師盡可能少地講析,把一堂課的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思考、討論、做練習。討論訓練法與講析法相比,具有三大優點:
其一,討論訓練法理順了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客體關系,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處于引導作用的“客卿”地位。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過去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就會自覺的去思考、去討論、去練習,情感投入,興趣日濃,課堂氣氛就會生動、活潑、熱烈、有趣,語文教學質量自然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其二,討論訓練法給學生在課堂上大量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在成功或失敗中積累語文基礎知識、鍛煉基本技能。這樣培養的學生,不但應試能力強,而且實際能力強,達到高分高能的理想境界。
其三,討論訓練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每學一篇課文,學生都要靠自己思考,分析課文,理解、領會課文的精微之處,而教師只做適當的點撥、引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就會提高,達到葉圣陶先生的倡導的“不需要教”的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討論訓練法的優點是顯而見的,那么,如何實施這種課堂教法呢?
第一,確定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去設計討論題目和練習題。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體現語文教學的計劃性和科學性。例如,同樣是魯迅小說,教學時應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確定教學目標,《社戲》應以“景物描寫如何烘托中心思想”為教學目標,《一件小事》應以“心理活動描寫對人物的作用”為教學目標,《孔一己》應以“肖像、神態、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人物”為教學目標。
第二,目標確定之后,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這堂課的討論訓練題。題目的內容要具體明白,程度要難易適中。空泛玄虛,難度太高的題目會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無從下手。譬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后半部分時,如果教師要學生回答“魯迅當年為什么要棄醫從文”,學生無法從課文里找到答案,只能從注釋中找,這樣對理解課文毫無補益。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弄清課文為什么要強調“偏有中國人在里面”、“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強調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學生也就理解了“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那么魯迅當年棄醫從文的原因也就容易理解了。另一方面,題目也不能太方便太容易,如果課堂上都是“是不是”、“對不對”這類的提問,那么課堂氣氛再熱鬧,對提高學生的能力也是毫無意義的。總要像從樹上摘蘋果,踮起腳摘不到,跳一跳或跳幾跳摘到一樣,激勵學生思考討論,解決問題。
第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使學生感情投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去。如果一堂課,始終一本正經地討論問題,枯燥地做練題,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訓練法。
第四,適當點撥,引而“不發”討論訓練法并不否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常常會在討論和練習中遇到“攔路虎”,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點撥。
第五,解放思想,不怕課堂里“鬧烘烘”。課堂里鬧烘烘是傳統教學法最犯忌的。學生全神貫注聽,認真記,除老師講課聲,只有沙沙記錄聲,這是過去語文教師追求的最佳狀態。但討論訓練法卻反其道而行之,討論時力求鬧烘烘,鬧烘烘正說明了學生已進入了角色,討論已漸進入佳境,學生身上蘊藏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和潛在能力正在激發出來,他們的語文能力正在鬧烘烘的小組討論和班級交流中潛滋暗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