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友
【摘 要】信息技術,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時空觀,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內在因素,發揮了主體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整合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已經走進了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其小學階段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操作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以達到為自身提供終身學習條件的目的。而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決定了它最終的教學目的,就是學會運用所學會的語文知識、語文技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為自己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作為社會的一個領域,當然也不例外地享受著這一成果帶來的喜悅。它那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點。它是將文字、圖形、動畫、視頻、聲音等多種信息加工組合在一起來呈現知識信息。它能為教與學提供多種多樣的可以選擇的功能,隨時提供學習結果驗證,學習信息的及時反饋和可調的學習進度和可選擇進行的學習路徑,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可調節自身視、聽、讀、寫、做的創造性的集成的學習環境。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是現在以及將來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引入這種輔助教學后,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拓寬了學生的時空觀。從而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語文本來是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但是,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索然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有效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已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演示上,而是與教學內容恰當地融合,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緊密地融合。并以此為媒介創設師生合作學習的情境場,成為師與生、生與學習內容、師與教學內容的粘合劑。比如《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其教學的難點是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是如何辨別障礙物和方向的。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語言進行描述的話很難使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為此我們制作了動畫,將“蝙蝠——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立即反射回來”這一原理直觀地再現出來,使學生一看就懂,在課件演示的同時由學生復述課文內容,再由學生參與評價,通過多媒體的介入,完成師生合作的教與學的環節。有效地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
也可以利用信息媒體,依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活動的情境場。比如,《一夜的工作》講述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周總理日理萬機的工作精神,培養學生對周總理的敬佩、愛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我們將周總理的一組照片制成“連環畫”,配上音樂和教師的解說,再現周總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學生從中了解到周總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進一步激發起對周總理的敬愛之情。同時,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的片段,創設語文訓練的情境場,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或進行練筆活動,為學生潛能的開發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化的實踐中活化語文知識。
三、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苯處熞敕皆O法為學生提供能激發其思維興趣的舞臺,要以新穎獨特的設計使課堂中教師精當的語言,連成線、串成鏈,成為學生順利構建知識結構的紐帶。所以,選擇與設計問題,選擇什么樣問題,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呈現出來,這既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任務分析時必須考慮的重要任務,又是教師教學思維設計必須重視的。教師要精心設疑創境。恰當地把傳統手段(教師的語言、板書、學具、形體模型等)和電化教學手段(幻燈、投影、錄音、錄像、cai媒體等)有機結合起來,服務于總的教學目標。并在最佳作用點,最佳作用時機切入,如在引發動機時創設情境;在建構知識時提供影圖;在形成表象時演示過程;在動手操作時投影示范,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比如,《開國大典》是五年級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可此場景距今已有50多年了,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而遙遠的,其語言文字也是十分抽象肅穆的,學生很難體會到開國大典那莊嚴隆重激動人心的場面。怎樣彌補現實與學生頭腦中的空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現代信息技術就可以化難為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校園網、因特網上獲取大量的開國大典的資料。當年開國大典的盛況:天安門廣場、閱兵式、群眾游行情景等都可以再現到屏幕上。網絡使學生獲取了大量的信息,擴大了視野把學生帶入到當年的特定時代,突破了時空,化遠為近,使學生情、文本情、作者情產生共鳴,為學習課文作好了情感鋪墊。
四、運用信息技術,豐富了語文課堂的內容
現代信息技術打破了只有教師占有資料的統治局面,教師的資料可以憑借多媒體讓學生分享;學生可以隨時從網上獲取一些相關的資料,如作家作品介紹,時代背景、寫作情況,等等。不僅便利學生知人論世,加寬加深對作家的認識、對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學生搞研究性的學習,還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學做學問的良好習慣和善于鉆研的科學精神。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傳世之作,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月光曲》、《凡卡》、《猴王出世》、《將相和》,唐詩、宋詞、《毛澤東詩詞》、優美散文等等。對于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要進行咀嚼鑒賞,高質量的誦讀是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辦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說要好得多。這時給文本配上合適的聲音和圖像會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圍中更能體味文本的內涵和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詩化的教學境界,在這種境界之中,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就會日漸提高。
語文主要憑借的是文字,而文字是實際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將文字與具體的事物進行轉換,更能顯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如一種秋天的思緒,馬致遠用“枯藤老樹昏鴉”等文字來表達;那么多媒體可用一支樂曲、一幅圖畫等來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動作小說家用文字來描繪;而多媒體可以直接地展現,這種多項的藝術聯想與轉換增設了教學情景,增添了教學效果。
總之,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不能孤立地學習這門課程,要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要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