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 要】寓言是一種比較難教的文體,難就難在如何對小學生講清楚其中蘊涵的道理。但是,寓言又是一種十分生動、有趣的文本,其中的趣味就在于那個呈現出來的故事。要想讓小學生懂得一個道理,最好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并且這個道理要不著痕跡地含蘊在故事里面,讓小學生知道你沒有在故意教育他。不讓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這是很重要的其實,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面對兒童的作品,會盡量避免直白、生硬的說教,而是讓故事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本身來說話,作者則是隱在故事背后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言教學
“寓言”的意思就是利用一個虛構的故事,把要說的話隱含在里面,讓聽故事的人能夠明白,又不至于因為太露骨,而引起不快。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寓言作為一種區別于散文、詩歌的特殊文學體裁而被廣泛采用。法國著名寓言家拉封丹曾把故事比作軀體,把寓意比作靈魂,身體是有形的,而靈魂是無形的,這充分說明了寓言是一種用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它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寓言教學是一種能夠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和開拓思維能力、培養審美感知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學活動。寓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小學語文中進行寓言教學呢?
一、品味語言,感知形象
寓言作家總是借助比喻,運用諷刺、夸張的手法,塑造生動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貍、井底的青蛙、掩耳盜鈴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對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繪,主要是通過角色出人意料的語言、行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結局構成一個完整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學中要使學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題意,教師必須充分地感受寓體形象,在充分感受寓體形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利用寓言運用的諷刺夸張的表現手法,再現寓體生動的情境,要讓學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師可以運用圖畫表現的手段,可以是簡筆畫或是剪貼畫,與繪聲繪色的語言描繪相結合來創設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學應以文本為依托,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鮮明、適合朗讀的特點讓學生感知形象。
二、揭示寓意,啟發學生明理
揭示寓意的過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過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寫的動植物轉移到社會或把此人此事轉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過程。
1.從分析故事情節中揭示寓意
《小鹿遇虎》這篇寓言則是通過曲折動人的情節讓我們了解老虎與小鹿這兩種動物身體的特點與它們因此而所遭受的險遇。讓學生明白實用的東西不一定漂亮,美麗的東西不一定實用的深刻含義。
2.從分析關鍵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
教學寓言應特別重視抓住課文的關鍵詞語、句子、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分析。這些關鍵詞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寓意。如《葉公好龍》這篇文章中葉公的衣服、帽子、墻柱等地方都有龍的描寫,后來見到真龍來后的神態、動作、得出葉公不是真的喜歡龍,由此可見做人處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虛偽。
3.從分析現實去揭示寓意
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了語言的藝術形象之后,就要引導學生把寓言中的藝術形象與現實生活中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較,從現實的日常生活中找到類似的事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例如,在教學《南轅北轍》時,讓學生認識到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方向錯了,會適得其反。
三、聯系現實,理解寓意
寓言往往是運用很多擬人、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談古論今,拿小比大,借物喻人等。但是,小學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諷喻的對象并非限于藝術形象本身,經常不能脫離直觀形象,僅僅是停留在個別的、特殊的事物理解上,并而出現就事論事的傾向。例如三年級的學生讀了《掩耳盜鈴》一課后,一般只得出“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認為別人聽不見,真笨”。這樣的認識,是學生未能很好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寓言來自民間,其作者是人民大眾,它是為適應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在教學寓言時應該先向學生講清其寫作特點,使學生明白寓言的針對性和諷喻的所在性。然后,在啟發和引導學生感知形象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類比聯想,并列舉一些與故事相類似的實際例子,幫助他們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實例的相似之處,然后歸納和概括其中共同說明的道理,從而理解和提示寓意。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圖文聲像并茂。如此豐富的教學信息和呈現形式,必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激起學生學習的無限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寓言以深刻的思想內容為基礎,通過幽默諷刺的語言,贊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在寓言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獨特功能,創設新穎有趣的動畫情境,再現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形象,從而強化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深刻地體驗所描寫形象的內在意蘊,自覺將課文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在分析對比中提高認識,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總之,我們要積極探索寓言的教學方法,通過寓言教學促進學生行為規范水準的提高,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想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