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興華
學生厭倦數學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是令教師和家長感到非常棘手的問題,甚至也是令本人感到很痛苦的事情。這一現象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其結果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數學成績下降,更可能使學生一接觸學習情景就無意識地出現焦慮、壓抑、煩躁等種種不適應的心理反應。嚴重的厭倦數學行為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往往會造成不良影響,容易使他們形成退縮、自卑、逃避等不良個性。這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改變學生的厭倦數學現象進行一些探討,以期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幫助學生消除緊張感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由于父母和老師對他們的學習成績要求太高,或者是自己對同學與老師的批評過分敏感,太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唯恐學不好而被別人輕視,因此,他們總為自己設立很高的目標,并以這些目標的實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些要求和目標驅策著他們的學習行為。他們很難體驗到學習的真正快樂,感受到的主要是壓力和唯恐達不到預設目標的緊張情緒。而且一旦這種情況超過他們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厭倦數學情緒就開始滋生。
對于這類厭倦數學學生的改變,重要的方法是減少壓力,消除緊張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以協商、探討的口吻與學生交談,向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如“你覺得這樣如何”,“假如你能夠這樣可能會更好”等等,這樣的交談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追求。另外,教師還應該以支持性、建設性的姿態介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以幫助他們減少壓力,消除緊張感,體驗學習的快樂。這樣厭學現象就自然消除了。
二、合理滿足學生的要求
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學生的一種生活過程,是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帶著各種需要投入和參與進來的。如果我們只把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把學生作為一種認識著的個體,而忽略了學生心理需要的多樣性,學生的各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么厭倦數學現象就會滋生出來。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以下幾種需要應讓學生得到合理的滿足。
1.歸屬的需要
學生的學習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班級群體中,對于其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希望自己能被這個群體所接納,所認可,從而獲得一種歸屬感。
2.受尊重的需要
中學生雖然是未成年人,但他們也有自尊心,有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強烈要求。
3.成功的需要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學生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成功。
4.被關注的需要
從根本上講,受到別人的關注,乃是個人感受到自我價值、能力和力量的一個重要渠道。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正轉變自己的學生觀,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對待,悉心關注并合理滿足學生的各種基本需要,從而為他們的學習活動創設安全、自由、信任的心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因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各種厭學現象。
獎勵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措施,在班級中,教師會使用各種獎勵來管理和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來“犒勞”學生取得的好成績。這些獎勵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必須認識到其不利的一面也同樣存在。就當前的教育實踐來看,部分學生的厭倦數學現象,就可以歸結為“獎勵”等外部強化手段的過失引起的。從根本上講,每個學生都有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有學習的愿望,都有面對困惑力圖去解決它并弄個究竟的沖動,這是他們的自主性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的“源動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無視,至少是輕視這些發自學生內心的學習需要,非要通過獎勵、評比、排隊等各種外部行為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可,認為學生必須由我們來推來拉,否則,他們不會前進一步。實際上這種做法從根本上否定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需要,長期下去,學生的內心學習動機就會日漸萎縮,厭倦數學情緒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外部強化和學生自主性學習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把外部的獎勵和學生內部的自主性需要看成是學習活動的兩大調節系統,相比較而言,后者應是根本性的。要充分挖掘學習活動本身所固有的對學生內在興趣的滿足價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體驗戰勝各種學習困難后的成功感,真正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總之,學生厭倦數學現象,不單單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問題,更涉及到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而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給他們提供機會與空間,讓更多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