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偉民
【內容摘要】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增強技能、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徑。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計劃的實施等都必須通過課堂教學才能順利完成。在新課改大的背景下,英語教學將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死記硬背”教學為“探究式”教學等,其課堂教學形式將會是民主的、自由的,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發展空間,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形成,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欲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
【關鍵詞】初中英語 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是英語教育的目標。對學生而言,英語自主學習不僅是在初中學習的需要,更是未來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對從教者而言,初中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后能夠繼續有效地學習英語。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的談一下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想學”的動機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有限,還處于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在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不敢開口說英語,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缺乏說英語的平臺和氛圍。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說母語,沒有英語氛圍讓他們交流英語,從而也就很難激發其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欲望。鑒于此,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營造一種氛圍,借以來激發學生想學的動機,從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奠定基礎。筆者在教學中搭建自由、開放的英語交流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掌握知識。
如:在學習英語水果的相關詞匯內容時,筆者將蘋果apple;梨pear;橙子orange和香蕉banana等整合在一起,營造一個買賣市場的氛圍,用水果模型來讓學生分別扮演商家和顧客,鼓勵他們用英語進行交流,從而感受英語與母語的相同處,產生樂于學習英語的情緒,進而主動的去探究知識,諸如:為了更好的對話,學生就會主動的去學習相關的文化,如:“What's this/ that? ”“This/ that is…”“ How much is it?”等等。
二、傳授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科學的學習方法最為重要。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讓學生死記硬背英語單詞、閱讀文本、短句等,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性的凸顯等,從而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新背景下,倡導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凸顯,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學生自主權,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意愿去主動學習英語等等。強化運用方法來解決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去收集相關的學習信息,另一方面,教給學生一些日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簡單的進行掌握,進而結合方法主動的去探究英語知識。
如:在學習詞匯教學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總結系列的前綴、后綴詞匯之間的關聯性,以知識鏈接的形式強化學生的記憶和掌握,進而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詞匯規律去記憶。再如:在學習閱讀文本教學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一般來說,閱讀文本中的生詞都在3%左右,讓學生在于都過程中找準關鍵句,以關鍵句為基準來了解閱讀文本的整體內涵;同時鼓勵學生猜測,即:結合上下文之間的關聯性、因果關系等等,來猜測、推敲等,真正的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才能夠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三、生活化教學,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我國一位教育家曾經說話:“生活就是教育,應該為生活而教育。”新課程改革也一直強調課堂教學的回歸生活。初中英語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陌生的,是他們日常所不用的,從而他們感受不到英語的語言性和實用性,很難主動的去學習英語。對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閱讀文本內容,將其轉化成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來讓學生感受英語的語言性,感受英語的重要性等等。初中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運用,筆者在教學中將部分的英語內容,諸如:對話、閱讀文本等進行改變,將其與母語語言相通,讓學生體驗、感悟英語,進而深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教學內容時,筆者首先播放大城市超市中的一些英語視頻,即:很多外國人去超市買東西,其交流的語言是英語,而超市在廣播的過程中,是分開兩遍來進行的,一遍是母語,一遍是英語,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其實英語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需要學習英語,掌握英語的日常英語等等,增強自我學習的自信心。之后,筆者讓學生模仿超市進行英語對話交流,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