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勇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國家提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我校堅持以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辦學方向,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為基礎,以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拓寬德育工作渠道,探索新途徑,增強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主動性。
一、開展活動促進德育
學校德育的對象是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實施教育僅靠講道理是不行的,而必須要有切實有效的教育載體即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豐富自己的閱歷,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在實踐與體驗中得到升華,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探索出如下途徑:一是把升國旗儀式作為開展經常性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認真落實升降國旗制度和每周一各班輪流組織國旗下演講制度,通過唱國歌、歌唱祖國、國旗下演講、宣誓,讓同學們深刻感受愛國主義教育,堅定愛國信念,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每期都要安排一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月”,在教育活動中要求學生做到四個一:即“觀看一部愛國主義影片、讀一本愛國主義書籍、講一個愛國主義故事、唱一首愛國主義歌曲”。三是利用法定節日、傳統節日和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集中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如以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為契機,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尊老愛老教育,舉行演講、故事、唱歌、手抄小報、繪畫等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以清明節為契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以勞動節、青年節、母親節等節日為契機,開展責任教育、感恩教育;以父親節、兒童節為契機,開展感恩教育、愛幼教育。各種活動圍繞主題成系列逐步深化,達到教育效果,實現活動目的,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精神家園。四是學校確定了四個固定的德育教育基地:鎮敬老院、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鞍山抗日遺址、齊長城歷史文化教育基地、淄河生態園勞動實踐基地。我們定期組織學生到德育基地參觀、學習、勞動實踐接受教育。通過專題教育活動、讀書征文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教育和引導少年兒童要努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的遠大志向,繼承和發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傳統,努力把他們造就成新世紀的合格人才。
2.開展書香校園讀書活動
(1)每年注重增加新購圖書,擴大藏書量,為學生閱讀提供保障。(2)堅持圖書室全天開放,圖書管理員保證學生隨時借閱。(3)讀書活動班班有主題,有口號,每月開展一次系列性讀書筆記展示活動和讀書知識競賽活動,學校把讀書活動列入德育考核內容,加強督促與檢查,豐富師生課外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3.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少先大隊牽頭,組織學生到德育基地或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增強課堂育人功能
學生在學校的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抓住課堂教學這一學校教育主渠道,認真維護課堂教學在德育中的重要渠道地位,充分發揮各科教學在德育實施中的作用,學校領導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此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實施寓于各科教學過程的始終,與教學相伴相隨相融相合,并有法定時間保障它有效運行。課堂教學是學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動,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是學校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學生成長各個過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復合營養”主要是通過課堂來提供的,課堂教學中的德育也是最豐富的教育,因為課堂教學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集中傳遞古今中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多種多樣的精神文明內容。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具有“最普遍”、“最基礎”、“最豐富”的特征,并伴隨學生求學階段的始終。
三、家校合力提高成效
德育工作只有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了拓展德育的時空,我校在家庭教育及社會文化的教育方面作了積極努力。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校處于鄉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屬于留守兒童。這些家長都把培養孩子的重任全權托付給學校而忽視了自己身負的教育責任。為此,我校特地組織了“家長進課堂”活動。除了讓他們關注自己孩子在校學習的情況,而且專門多次聘請有關教育專家為家長們作專題講座。使他們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導全體老師充分利用網上家長學校的“家校路路通”。加強與家長們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德育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