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維瓊重慶忠縣審計局
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金融貸款偏低的成因及對策
牟維瓊
重慶忠縣審計局
2015年重慶市銀行業金融貸款余額超2.3萬億,銀行貸款和GDP比例1.8:1,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9%,是2010年的2.6倍。按功能區劃分的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銀行業貸款余額1381億元,存貸占比47.5%,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50%,銀行貸款和GDP比例只有0.6:1,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從數據指標看,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無論是GDP總量、銀行存、貸款余額與重慶市總體指標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的出現,既有自然地理區位差異,也有產業布局分工形成的現實客觀差異。筆者利用區域內經濟金融相關指標,分析金融貸款偏低的成因及對策供參考。
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金融貸款;成因;對策
1、經濟總量規模偏小。2015年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GDP總量2209.8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14.8%,除萬州區外,其余8個縣GDP總量大致相當于一個渝北區,GDP總量連續排位全市后3位的城口、巫溪、巫山都在本區域內。忠縣GDP規模222億元,位居全市38個區縣的第24位,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31.8億元,貸款余額111億元,存貸占比33.6%,金融增加值3.96億元,金融業對GDP的貢獻率1%。存貸比指標落后全市50個百分點,略高于梁平縣的32%占比。忠縣地處重慶市糧食生產主產區,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40萬噸以上,但農業產值只有34億元,全縣柑橘產業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產業鏈,成為重慶柑橘產業的核心區和全國柑橘技術示范區,但農業增加值只有24.2億元。工業強縣戰略實施了若干年,形成了以機械制造、能源化醫、生物制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工業類別,但工業增加值不到80億元,規規模以上工業占全縣工業的比重35.1%,工業企業對全縣經濟的貢獻度30%,十二五期間的進出口總額年均逞5%的負增長,盡管第三產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1% 和14.9%,但總量只有75.7億元和66億元,經濟總量規模偏小,決定其對金融資源的有效需求不足。
2、工商及規上企業銀行融資占比過低。2015年底,區域內規模以上的工商企業632戶,占重慶市規上企業總數的9.6%。筆者以忠縣為例,在工商登記注冊的2000戶公司類企業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67戶,與銀行發生信貸業務并有貸款余額的企業不到100戶,僅占公司類企業的5%。數據表明,投資性貸款占比不足,消費性貸款比重偏大是金融支撐經濟增長中需要作結構調整的突出問題。反映多數企業由于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公司治理結構和財務體系不健全,企業生產經營人才缺乏,產品及服務市場的技術含量和市場占有率不高。這些存在的問題,成為銀企之間不能開展長期合作,實現互惠互利的主要障礙,也是形成區域內金融存貸比偏低的根本原因。
3、金融需求不足致金融資源長期外流。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受自然、交通條件等因素制約,經濟發展落后,創業基礎薄弱,年富力強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占比超過30%。外出務工勞務所獲得的勞動價值通過銀行、郵政等方式匯兌到各類金融機構存蓄,形成區域內銀行存款增量的主要來源之一(2013~2015年農商行、農行、郵儲行新增存款占區域內的63.8~70.6%),在銀行存款年均呈兩位數增長的同時,區域內產業不能吸納源源不斷增加的金融資源,加上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加重了經營者創業投資的風險顧慮,致其大量金融資源在銀行沉甸,銀行為尋求金融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將不能在當地形成貸款的沉甸資金繳存上級行,流向金融需求較大的區域以獲取其自身收益,導致經濟欠發達區域真金白銀地支持發達地區,形成較為嚴峻的區域經濟生態鏈。
4、金融生態環境要進一步改善。一是信用征信體系建設不完善。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推動的農村信用工程發展示范縣建設有始無終,地方政府打造的企業誠信經營系統與銀行征信系統缺少互動互聯,運用不夠充分,少數經營者往往由于若干年前一個不經意的記錄在案,信貸審核中被銀行拒之門外。二是不良貸款率的持續增長,導致銀行對區域投放持審慎態度。2015年區域內不良貸款占比1.13%,比重慶市公布的0.97%高出0.16個百分點,城口、巫溪、忠縣超過2%,“十二五”期間一直處于重慶市信貸不良率較高的生態區域。
1、加快生態產業的培育,催生金融需求。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完全能夠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培育壯大有資源依拓,環保水平高,吸納就業多的特色優勢產業。充分抓住國家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有利契機,重點發展特色資源加工、機械制造、輕紡食品、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商貿物流等,建立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區域吸納的金融資源,優先用于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2、完善抵押登記制度,健全產權交易平臺。投放貸款是借貸雙方共同看好項目的第一還款來源產生的未來預期收益,對抵押資產質量的過度要求,說明貸款銀行對投放貸款項目存在更多的風險質疑。銀行不宜過低縮減抵押品的評估價值,取消貸款人對抵押品的投保條件。加快建立以農村“三權”為基礎的權屬交易平臺,讓債權抵押資產盡快實現流轉交易,解決抵押貸款中的資產處置難題。
3、建立多元化風險防范機制。一是支持鼓勵社會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投資設立的融資擔保機構,不斷創新擔保品種,擴大擔保范圍,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擴大擔保和銀行機構合作。二是整合現有的民營企業專項扶持資金和區域內產業發展優惠政策,設立市、縣兩級支持中小企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信貸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健全信貸風險補償機制。
4、強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建立人行、工商互通互聯的信用網絡系統,完善信用評估機制和信用監督約束機制,加大非法金融活動打擊力度。二是政府相關部門要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管理素質和健全財務運行機制,加快企業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工作,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供銀行與企業信息勾通交流的平臺。三是支持銀行對不良貸款清收采取的司法訴訟;四是鼓勵企業走直接融資的道路,加速中小企業股份制改造,推動企業到重慶OTC、全國場外股權轉讓中心登記掛牌,加快培育企業上市融資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