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拉赤峰學院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改革路向探析
蘇亞拉
赤峰學院
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做到民族問題的知識性與民族性的統一,教學過程中要堅持與時俱進和創新精神,把新時代的創新精神注入新的民族理論中,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形式要力求靈活多樣,做到民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增強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教學的創新性。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改革
1.1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份內容精煉準確、形式美觀大方、有一定藝術性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既是教師認真備課的勞動成果,又是學生內心期盼的“課堂教學藝術作品”。好的課件,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師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1.2開展課堂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現象作為案例,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討論的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從每一章節后的思考題中,選擇學生普遍反映較難理解的問題展開討論;二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給予命題。如“結合我國民族的實際談談民族發展的幾種基本類型”、“從民族關系的角度談談加強民族交流的重要性”、“從‘三個離不開’看‘兩個共同’的必要性”、“如何理解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等;三是結合當時國際、國內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2012年4月的“黃巖島事件”等。
1.3組織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如組織學生介紹本民族的文化、風俗,表演民族舞蹈、演唱民族歌曲等。既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提高了學習的信心,加強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又促進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理論只有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學”是為了“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學生能夠接受和完成的實踐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1把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社會調查和撰寫小論文,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黨的民族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民族地區的發展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2.2把校內調研和民族政策宣傳活動結合起來。由于《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的開設范圍有限,絕大多數普通大學生對此不了解或了解甚少,因此,組織民族預科學生在校內或本地兄弟院校,以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開展“當代大學生對黨的民族與民族問題了解情況”為主題的調研活動。調研結束后,根據調研情況,通過展板、宣傳單、文藝表演等形式,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宣傳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擴大了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影響。
2.3把教學內容與組織學生觀看資料片結合起來。如組織學生觀看《紅河谷》、《東歸英雄傳》、《復興之路》、《辛德勒名單》等影視作品。通過直觀的形式,把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理論教學中所涉及的一些觀點,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我們經常用“一碗水與一桶水”比喻“學與教”之間的關系。從現代教學理念來說,教師不僅是“給水”,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更多的“活水”,這就給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給學生注入活水的源頭,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政治理論課教師除了要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養,這樣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要做好上述工作,教師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練好“內功”。
3.1不斷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理論課程,它涉及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藝術,以及法律、政策等方面,如果教師不加強學習,不具備一定的知識面,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程的教學效果。
3.2與時俱進。該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除了民族性、理論性的特點外,還具有“時效性、國際性、應用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要關注時事,關注國內外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新動態,把握時代的脈搏,保證給學生提供的都是最新、最鮮活的信息。
3.3不斷提高課堂駕馭能力。時代在發展,學生的思想也在變化。教師要不斷適應新情況,認真分析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我校該課程的考核,一直是采用傳統的方式,雖然也分平時成績和課程考試成績,但平日成績所占的比重較小。課程考試成績一般都是一張試卷,90%以上為客觀性問題,有時候也采用開卷形式。這種考試方式的好處是簡單、相對公平,便于教師操作。但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缺陷就是使一些學生產生僥幸心理,無法激發學生平時學習與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為此,我們嘗試了如下改革。
4.1增加平時成績的考查內容和比重。把平時成績考查的內容由“出勤、作業”兩項增加到四項,即“出勤、作業、課堂表現、實踐活動”。其中“出勤、作業”由任課教師控制,“課堂表現、實踐活動表現”由各個學習小組根據各成員的表現,集體評分。平時成績的比重也由原來的30%提高到40%。
4.2改變課程結業考試的方式,變試卷考試為半開卷的案例分析、撰寫小論文等多種形式。案例分析由教師給出不同的案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具體分析。論文的要求與選題范圍則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進行確定,學生根據要求自己確定具體的論題后,獨立完成。教師根據學生的選題和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占結業成績比重的60%。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解決了“學以致用”的問題,增強了教學效果。
[1]秦位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葉繽楊群.民族理論教學改革初探[J].文教資料,2014.14.
[3]黃承敏.民族政策與民族發展[M].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12.
[4]夏駿.試論民族政策與民族法律的關系及其適應[M].貴州民族研究.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