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翔重慶市萬州區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確定的地域特色考量
--以“三峽移民館”為例
黃文翔
重慶市萬州區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
本文試圖以三峽移民館為素材,立足“三峽移民之都”萬州,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確定力求體現地域特色的視角,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同時,課程核心目標直指學生未來。
鄉愁;未來;三峽移民;主題確定;地域特色
當前,在我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共性的課目居多,而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目相對偏少。因此,鄉土題材開發與主題確定的地域特色考量,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值得人們高度關注。
拙文撇開鄉土題材開發的地域特色考量不談,僅從主題確定的地域特色考量角度試圖進行簡明闡述。
筆者所在的重慶市萬州區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為開發出以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基本內容的課程,設置了“主題教育、素質拓展、創意制作”三大板塊的課程框架。
“三峽移民館”為萬州區移民局和本基地共建,屬于“主題教育”范疇。館室面積150平方米,投資90萬元。除多媒體投影儀和空調之外,尚有5臺電子設備(知識搶答游戲、外婆的相冊、外遷之路、我是城市設計師、新貌點贊)及若干塊造型各異的文字展板。全館內容分為“前言”、“讓我們一起打開問號(三峽工程)”、“我們是三峽移民的親歷者(三峽移民)”和“誰不說咱家鄉好(今昔對比)”四個板塊,內容豐富多彩,頗能吸引學生眼球,有激發學生動手操作欲望的動力。
筆者以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五大特性(主題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之中,“主題性”旗幟鮮明地直指課程的核心目標。
盡管人們都清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范圍包括學生本人、社會活動和自然世界,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然而,活動主題的確定并非一蹴而就那般簡單。
那么,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去確定主題呢?
筆者以為,首先是引導學生如何發現指向主題的問題,其次是引導學生如何提出指向主題的問題,然后是引導學生如何確定活動主題。
再進一步而言,在主題確定過程中,又如何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賦予一定的地域特色呢?
由地域的局限方可發展為地域之特色,即逐步形成對家鄉自然、文化、傳統和生活的整體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局限即特色。引導學生在參觀、瀏覽過程中,去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在祖國廣袤的版圖上,萬里長江仿佛一條金色的飄帶,舞動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文明。1990年代,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轟轟烈烈地掀開了嶄新的篇章。三峽大移民,感天動地。
開堂,筆者為學生朗誦大型電視紀錄片《話說長江》主題歌--《長江之歌》的歌詞(詞作者:胡宏偉),作為“三峽移民館”課程的開篇,以強氣勢,以增文采。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向未來奔去,濤聲回蕩在天外。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啊長江,啊長江----”
之后,引導學生進入醒目的“前言”,請一位學生代表朗讀:
“我們的祖輩都生長在三峽,三峽是我們的故鄉,我們都是三峽的孩子。
“昔日的三峽,險灘密布,洪水肆虐,治水興邦,成為三峽人的夢想。
“三峽工程,筑壩治水,發電通航,將中華民族的百年宏愿變成現實。
“為了修建三峽工程,130萬三峽移民,舍小家,為國家,鑄就起一座精神的大壩。
26萬萬州移民,深明大義,告別故土,為三峽工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之后,師生共同質疑:國家為什么要修建三峽工程?發電、防洪、通航、水資源利用。萬州為何被稱為移民之都?130萬三峽大移民中,萬州移民26萬,占了五分之一。從萬州今昔鮮明的對比中,你有什么細節的發現?相對于國家的泱泱之大,170萬人口萬州的區區之小,對你的現實與未來會有什么影響?
長江水位漲到175米以后,面對家鄉的風光你可有興致描繪一番?
在你的記憶中,湖城萬州的景色何時變得如此之美?
如果你是三峽移民中的一員,是該選擇后靠或是外遷?
外遷的父老鄉親,您在他鄉還好嗎?
乃切膚之癢,切膚之痛?眷眷拳拳,關乎家國,關乎人子。
從瀏覽、參觀、體驗之中,回望故鄉的倩影;從故鄉的巨變之中,尋覓童年的足跡;從光怪陸離的變幻之中,瞭望自己的未來。
此刻,是否有一股淡淡的鄉愁,從你的心頭冉冉升起?
發現問題的意義是積極有益的,而提出問題之難的關鍵又在哪里呢?
繼續引導學生對照大量的圖片,從各板塊的內容提要中,去進一步體驗、感悟與提煉。
第一板塊:三峽工程--讓我們一起打開問號。
“你知道‘三峽大壩’是怎么一回事嗎?為什么要建它,建好后有什么作用?關于‘三峽工程’和‘三峽移民’,你又知道多少呢?是不是知道一點,卻又說不準確?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
第二板塊:三峽移民--我們是三峽移民的親歷者。
“中國人自來安土重遷,離開故土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難以承受之痛,可是,在長達十八年的三峽移民過程中,移民們舍小家為國家,無私奉獻,成就了這一歷史上最浩大、最壯麗的移民工程。”
第三板塊:今昔對比--誰不說咱家鄉美。
“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移民搬遷和對口支援,使萬州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三峽工程成就了今天的美好新萬州,和過去相比,城市變大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環境更美了,萬州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重要觀點:“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從“中國人自來安土重遷,離開故土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難以承受之痛”的表述中,你體會到家鄉親人們背井離鄉的艱難了嗎?
鄉愁是否曾經撥動過你的心弦?
請欣賞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歌《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地域的特殊局限:一灣海峽之隔的大陸與臺灣島。正是這一特殊局限,架構起這一特定的鄉愁。它不同于歐洲的鄉愁,不同于美洲的鄉愁,也不同于非洲的鄉愁。而且,這是公元1949年以后的鄉愁。
從圖文中,去尋找家鄉父老的鄉愁--奶奶的“定情樹”;特殊的移民:70萬只蜜蜂的故事;捎一棵故鄉的黃葛樹種在新家;摘下老宅的門牌珍藏;懷揣一抔故鄉的黃土……
再從三峽大移民專題片《眾志成城繪宏圖》(播時12分鐘)之中,去被那么多撕心裂肺的場面感動。
依據郭元祥教授的理論,在一代基地向二代基地轉型之際,從“眼睛課程、技能課程、游戲課程”的窠臼中跳出來,直指二代基地的核心內涵:基地的發展與學生的未來要密切相關,乃是基地發展的重中之重。
而基地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課程的開發。本基地開發“三峽移民館”,為實踐這一理論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由三峽工程,引發三峽大移民,由萬州今昔巨變,油然而生鄉愁。以鄉愁為契機,思考如何確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可以說是基地發展的一個重點,或者是一個突破口。
在該館“誰不說咱家鄉好”板塊中,有一首《萬州童謠》如此唱到:
“一馬路、二馬路、三馬路/都是平陽大馬路/四方井挨著五顯廟/陸家壩上看織布/七賢祠中列圣賢/八角井水永不枯/九道拐硬是費腳步/十字街頭好問路/百步梯周圍多商鋪/千金石是個大砥柱/萬安橋邊把家住------”
老萬州的大街小巷,勾起幾代人的滄桑記憶。和著父輩祖輩深情的節拍,懵懂少年,能否產生微妙的共鳴?
如何聆聽鄉村的足音,老城的記憶何處尋,怎樣回味故鄉的模樣?
適時向學生拋出新近公開出版的《古韻萬州》一書。該書以“萬州古十景”為內容,展現萬州千余年多姿多彩的歷史--岑洞水簾、蛾眉磧月、金島印浮、石琴響雪、魯池流杯、翠屏雙塔、西山夕照、天城倚空、白巖仙跡、都歷摩天。一曲曲樂章,一幅幅畫卷,就像一首首詩歌,彰顯出無比厚重的人文力量。可是令人遺憾的是,三峽工程蓄水175米以后,前四個景點都被淹沒,只留下漸行漸遠的記憶。
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因為執政者要造福于人民,所以,歷經了若干的南來北往的大遷徙,主動的,被動的都很多。而最值得推崇的是,從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起,幾代中國人經過近八十年的論證,全國人大終于在1992年4月3日作出決議,修建三峽工程;因為三峽工程要淹沒大量城市和村莊,所以要大規模移民;因為三峽大移民不同于歷史上那些因戰爭、天災而起的大遷徙與大逃亡,所以三峽工程為國人帶來了福祉,也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青少年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音樂是思維有利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
欣賞兒歌《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將課堂的情緒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船兒啊船兒啊趕路程,我的家鄉三峽好迷人,橘樹長在那個彩云里,還有那閃亮的航標燈,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鳥兒呀鳥兒呀敲屋門,大壩那個建在咱們村,娃娃那個心兒心兒跳,睡在夢里笑出了聲,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聽慣號聲一陣陣,聽慣號鼓一聲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它在我心里呀生了根,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
“船兒啊船兒啊趕路程,我的家鄉三峽好迷人,橘樹長在那個彩云里,還有那閃亮的航標燈,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鳥兒呀鳥兒呀敲屋門,大壩那個建在咱們村,娃娃那個心兒心兒跳,睡在夢里笑出了聲,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江水升高我長高,大壩建成我長成,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它讓我心里的夢成真。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船兒啊船兒啊趕路程,我的家鄉三峽好迷人,橘樹長在那個彩云里,還有那閃亮的航標燈,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聽慣號聲一陣陣,聽慣號鼓一聲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它在我心里呀生了根,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它讓我心里的夢成真,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它讓我心里的夢成真。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伊吔------”
在一唱三嘆的渲染中,在生動優美的旋律里,學生熱情被感染,美感被激發,實踐活動主題呼之欲出。
面對電子操作平臺“我是城市設計師”,學生們躍躍欲試:一座新城的規劃要遵循哪些原則,注意哪些細節,居民區建在哪里,學校、醫院建在哪里,鐵路、公路如何規劃,水廠建在哪里,垃圾處理廠建在哪里?
然后過渡、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三峽移民精神: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開拓開放的創新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
最后播放氣勢磅礴的《長江之歌》(曲作者:王世光),鼓勵學生隨歌聲朗誦歌詞,或者輕聲歌唱,營造出一種詩意的氛圍,在高潮中,學生被陶醉。
80分鐘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基本實現了本文的初衷:綜合實踐活動課主題的確定,一定要加強地域特色的考量。
可以說,“三峽移民館”的“這一個”特色,對于本基地而言,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三峽的即中國的,中國的即世界的。推而廣之,在人類宏大的視野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眾多科目中,每增設一科“這一個”,便會增添一份色彩,增添一份力量,增添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