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401572 )
芭蕾舞基礎訓練對演員的意義和幫助
劉 峰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401572 )
古典芭蕾舞作為一門久遠的藝術表演形式,從啟蒙時期的木偶芭蕾到現在的當現代芭蕾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的、規范的的形體訓練體系,芭蕾基礎訓練作為芭蕾舞演員的專業必修課。對于舞蹈演員的幫助是非常大的,芭蕾舞基礎訓練對于演員的藝術表現力、身體表演力、藝術綜合素養的幫助可見一斑。
基礎訓練;動作體態;技巧
芭蕾基礎訓練是一門演員的基本課程,是舞蹈專業必須學習掌握的必要基礎課程。從訓練的細節分為地面素質(軟開度)、把桿練習(規格型)、中間表演(舞姿表演)。
“開”是芭蕾訓練中最基本的動作之一,“開”動作包括腳的五種基本位置,腳要注意外開、繃直、伸展為標準,在芭蕾中“外開”的本質為“向外”,舞者在做跳躍動作中不允許出現蒯腳、勾腳的動作出現,必須“外開”否則就無法體現芭蕾皇家宮廷風格的特征,訓練芭蕾舞演員腳的外開技能,需從小就開始訓練,使其以后成為演員在表演中既能夠讓舞蹈作品展現其優美的造型與優雅的氣質,還能夠為完成芭蕾舞舞蹈變奏中的很多技巧性動作提供保障。
“繃”在芭蕾舞基礎訓練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老師在常常提醒芭蕾演員的腳下及其膝蓋部位的動作要“繃”直。在芭蕾舞表演中,只要芭蕾舞演員的腿及膝蓋在做動作及離開地面,舞者就必須繃腳,這樣的做用體現在:充分延長芭蕾舞演員腿的長度,延長動作空間、突顯舞者筆直的腿美,芭蕾舞者從膝關節開始用力,將力量力度直貫腳趾,讓腳趾去找腳心,芭蕾舞演員的腳趾腳背繃得越緊,膝蓋與腿部就會越筆直,整體動作就會非常連貫統一,所以在學生時期芭蕾就開始練習勾繃腳,這樣可以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到“繃”的含義,并在以后的表演中提供幫助。
“立”做為芭蕾集訓的主題動作,立在芭蕾舞基訓中會反復強調演員基本動作保持直立,芭蕾舞演員的直立是保證芭蕾舞美的基礎。芭蕾演員首先要找到“立”的感覺和姿態,并在表演中彰顯立的風姿,才能更完美的體現舞蹈動作中所需要表達情感,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直”是“立”的基礎表現,“立”是“直”的升華體驗表達。編導常說:“直”是芭蕾舞演員形體美表現,“立”則是芭蕾舞演員美的支撐表現,在劇目表演中“立”常常把演員的身體拉長,就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延伸的美感。所以的芭蕾舞演員在訓練過程中,需要雙腳用力垂直的踩下地面,脖子處要向上延伸拉長。
1.體態訓練幫助肢體軀干的規范
我們都了解芭蕾舞誕生于西歐,整個體態充分體現西方人直立、挺拔、高貴的氣質。由于歐洲一直是芭蕾舞興起的地方所以也就在舞蹈中保留了宮廷貴族氣質、服裝造型相符,有的劇目直接從歷史人物的角度出發,將芭蕾舞演繹的富貴高大, 所以在過去宮廷時代芭蕾一向是“高貴”的舞蹈。只有皇宮里有身份的才能學習,所以從這點來講芭蕾舞需要我們有很好的體魄和嚴苛的肢體條件,芭蕾舞訓練演員更多的是表達對肢體體態自信的態度,是訓練舞蹈演員氣質的真諦。芭蕾舞基礎訓練主要是通過規范的姿態性的改變,造就舞蹈演員挺拔的軀干,這樣成就了芭蕾舞演員在其劇目的表演中具有了個性張揚、儀態挺拔的特征,并具整體舞姿的個性鮮明。
2.體型姿態培養演員的人物氣質
芭蕾舞基訓往往是通過鮮明個性十足的體態性特征來表現變奏的舞蹈特征,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芭蕾舞演員軀干直立對于劇目變奏中展現個性人物特征自。而男演員一般在需要力量表現力的同事,更多追求的是從細節中提升人物個性氣質,從而為舞臺服務為表演服務,也是為人物展現人物角色的氣質服務。回溯到上世紀中期,中國芭蕾舞剛剛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民族情緒造就出一批批經典之作,最為突出的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紅色娘子軍》成為最為成功的典范之一。在劇目中,我們的舞蹈前輩成功表演出了我們中華民族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女戰士鮮明人物氣質,這些人物氣質都需要演員通過芭蕾舞基訓所培養的挺拔向上、個性鮮明的人物氣質,而恰恰這中氣質也充分表現出當時抗戰環境的特點。充分體現出堅韌意志、愛國情懷的人物角色相匹配。芭蕾舞演員需要長期的芭蕾舞基礎訓練,需要在教師和編導嚴格要求下,在劇目表現的體驗中,使之豐富人物角色、表現出鮮明挺拔向上的氣質形象。
1. 技巧訓練重視動作之間的連接
芭蕾舞基訓在體態舞姿訓練之外,還非常訓練演員的體能和技術技巧能力,在技巧性訓練的環節中芭蕾基訓上也是讓舞蹈明星獨領風騷的標準體現。這這個訓練當中,芭蕾舞演員在基訓中運用豐富基礎知識和及其細膩的動作鏈接為主要標準,這樣酒可以在劇目中順利完成動作使其平順不拖拉,每個動作連接做到行云流水。芭蕾舞技術技巧對其基礎訓練的要求及其嚴苛,演員需保證在傳統的基礎訓練中,使其要求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步伐和每一個舞姿處理都要有一個套完整的體系。這樣才可以做到標準性和規律性的連接技巧,而在表演中決不允許芭蕾舞演員在舞臺上出現拖沓隨意散漫無序的表現。在近期現代芭蕾舞蹈作品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外國芭蕾舞首席男舞蹈演員,常常以利落高超、完美的落地起跳來征服全場觀眾,在技術技巧表現力上面,做同樣的翻騰跳躍高度,演員的訓練也是有所區別,尤其是對于動作連貫的保證,這些細微的表現過程當中,技術技巧訓練在芭蕾舞集訓中作為一個環節,需要演員既要有熟識傳統動作及難度很大技術技巧作為保障。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芭蕾舞者的肢體能力,還可以提高演員的自身修養,更加完善演員在舞臺的整體表現力。
2.技藝豐富節奏變化靈巧的打擊
芭蕾舞基訓技巧動作豐富,女子多位旋轉控制,男子則多于精湛旋轉跳躍及其打擊類動作,現在劇目的演出常常集中表現風格迥異的藝術流派和舞蹈種類。在這么多的體系中,最為突出在技藝的是俄羅斯學派。俄羅斯學派常常以動作細膩、技巧豐富、下肢動作干凈利落等特點突出,在九十年代初涌現出了一大批芭蕾舞明星舞者,他們個個技藝高深,技巧豐富,尤其是在劇目表現中常常表現出驚人的控制力和肌肉爆發力,在男子中尤為突出,一般在較為歡快的音樂下進行技巧表現特別突出,而靈巧的打擊動作非常受到男舞者的喜歡,這也為他們的個人能力提供保證。從俄羅斯學派發展的腳下技藝,深受世界芭蕾舞的粉絲與觀眾追捧的“打擊技術”,時至今日,打擊技藝已經成為了現代芭蕾舞基訓的重點訓練項目之一,幾乎是每一個男性芭蕾舞演員在跳躍動作都必須完成三次打擊,而劇目的發展成打擊動作的訓練模式。打擊具有細致、靈巧、多變、快速的特點,通過芭蕾舞基訓的長期細致的打擊技巧性訓練,可以讓觀眾更加對芭蕾舞細膩豐富的連接動作印象深刻,打擊技術做為豐富的肢體語言必將為以后的芭蕾發展帶來新的作品和新的未來,芭蕾舞現在也慢慢的從現代舞的元素中提取素材,創作更多的新作品。
芭蕾舞演員對于基礎訓練非常重要。在漫長的訓練過程中,芭蕾舞演員不僅要注重自身基礎訓練技能的掌握,還需要在訓練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質和文化藝術修養,對于其他舞種的演員對于身體各個關節以及肢體的協調性配合起到很大幫助,使其在舞蹈中學會尋找自信,不斷挑戰技術技巧的舞蹈動作,將芭蕾舞基礎訓練動作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完美的展現。
朱立人.西方芭蕾舞史綱[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