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妍 ( 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028000)
設計基礎課程中民族圖形的轉化
——記平面構成教學改革
林 妍 ( 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028000)
構成課程是設計專業的基礎課之一,旨在幫助新生轉換思考方式,有利于他們的思維從具象轉向抽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思維的轉向應注重方式方法,關注學生對原生文化的情感,尊重民族文化。課程改革中需要引導學生將民族圖形進行轉化,這種轉化與思維的轉向是同步的,并為其他專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與研究方向。
構成;民族;課程改革
平面構成是美術學院新生的基礎課程之一,主要解決學生對于視覺語言的把握,提高學生對形式的認知。對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平面構成是開啟設計之路第一扇門。平面構成課程中的基礎練習奠定了學生的審美基調,并且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具象轉向抽象,對空間也有新的認知。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將三大構成與設計基礎相結合,輔之創意訓練,或將三大構成融會變通為同一課程。平面構成在一些專業美院甚至可以延伸至后期的專業性訓練,而不僅僅是基礎性訓練。
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為例,平面構成課程延續的一直是基礎性訓練,這與學生入學時的認知與能力相匹配。本次進行課改的班級是蒙古族授課班級,加之對此班級前期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的了解,確定課改的目標依然是以基礎性訓練為主,在課堂訓練中以去具象化為主要訓練目的。蒙授班級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此前課程的觀摩,發現該班學生對于嚴謹、幾何、規律、條理性強的形態表現能力很弱,在處理畫面時更多的注重于具象表現,優勢在于畫面極賦有生命力與感染力,所以在訓練中需要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對于原生民族圖形較為了解的優勢,將民族圖形與現代元素進行結合與創新。
在此次的課改中,重點解決學生們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這部分,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在處理畫面時以抽象形態為主要表現形式,將學生分散的多種表現方式進行統一。這種強制性是為了規范學生對設計的認知,而此之前,部分學生對設計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錯誤認知:
第一,學生對設計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并不了解,導致他們對設計依然存有繪畫時的隨意性,畫面細節掌握不到位,不能嚴謹地按照形態的規律去進行練習與延伸,在創作的時候總是在跟著感覺走,很多學生保持著差不多的心態,這與設計的初衷完全相反,且養成不好的設計習慣。
第二,學生對抽象了解不多,對表現抽象與后期設計的關系不甚明了,對枯燥的機械訓練產生厭煩感。而蒙授學生本身不喜受拘束的特點尤為明顯,對規范性的要求有一定的抵觸心理,所以應當適當引導,從他們所擅長的入手。另外,強制性訓練并不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按照授課教師的模式進行,而是對他們的思維和表現形式進行了規范。
針對學生的特點,在課堂的教學中,采用先緊后松的方式,所謂先緊就是先要求學生嚴格按照一些設計規范去進行訓練,包括前期準備,在進行形態構成方式訓練時必須按規律進行變化,保證畫面的嚴謹和規范,盡量以抽象表現;后松指在經過規范化的訓練后,再讓學生進行主觀內容的添加,可根據自己對作業要求的理解自行選擇具象或抽象,開放主題,體現創意。
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從具象過渡到抽象、了解構成的發展及其在設計中的所占地位、了解構成與后期設計的銜接關系。在點線面的構成訓練中,可以嘗試在后期立體構成的中線構成與空間構成,從真實的三維空間感受點線面的特點,再返回到二維的平面內用抽象的形態表現出來。課堂中建議學生使用現有材料,如吸管、線繩、鐵絲或者卡紙來嘗試折疊、穿插、纏繞等行為,可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來體會基本的點線面構成,真實的感受二維平面內看不到的空間與層次。這種課程的交叉有利于學生對于基礎元素點線面的全面認知。
其次,針對平面構成中的構成形式的練習,要求學生在練習時細、準、穩,仔細研究形態的變化規律并按這種規律進行練習。在構成形式的后期,如特異構成,引導學生向設計后期延伸,介入創意表現并注明設計說明,將基礎訓練與設計專業課連接起來,用事實闡明兩者間的關系。在此階段可以引導學生從本民族的文化、語言、圖案等元素出發,進行創意表現。
第三,在適當的階段,做綜合性的抽象形態訓練,完成打散重組的練習,主要是提高學生運用視覺語言表達的能力,最終達到可以熟練的根據形態的變化來處理畫面,從而建立具象到抽象的完整的認知體系的目的。
在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對于抽象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主動的進行關于設計的思考,這就我們的教改目的。
構成本是相對抽象、機械的,對于大一的蒙授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個不便于理解的問題,但是對于民族文化認知是植根于他們的血液之中的,所以在課程的后期建議學生們將蒙古族的元素,如文字、圖案、紋樣等加入到設計中,用傳統的,他們熟悉的符號來替代構成中的基礎元素。將傳統的圖形進行精簡、提煉、或者選擇其中的一個部分進行再設計,這個設計過程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這實則就是民族圖形抽象化表現的一種方法。這種提煉方式有多種好處,最明顯的是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草原上生長的孩子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最是熱愛,能夠在一些點線面中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是最好不過的;其次,在這種訓練中,可以將傳統的民族元素進行創新,也許學生的能力還達不到設計的層次,但往往帶著蓬勃的生命力,在師生的交流中會帶給教師更多的思路,而教師需要把握這個思路并反饋給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這便是學習與成長的過程;第三,學生在對傳統的蒙古族圖形和文字進行創新的同時,能夠建立起新的認知體系。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傳統是被束縛住的,不敢打破原有的形式和規律,但文化就是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融入新事物的基礎上發展傳承下來的,我們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信念,引導學生勇于突破,勇于打破傳統,特別是蒙古族學生,他們對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課堂訓練中,建議學生從文化入手,思考設計和傳統文化的關系,思考當代設計是否與民族文化相悖,這種思考來源于我們課程的初始部分,也就是思維的轉向。
新事物總是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教學中也要讓學生了解當下最新的設計應用載體,如數字、交互、UI等方面。技術會帶給民族圖形新的發展契機,從前費時費力的需要手工完成的作品可能在3D打印機的幫助下在段時間內完成,我們也期望學生能夠將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藝結合起來并做創新。總之,民族圖案的轉化在這次課改課程中得到了初步的實踐,學生有所收獲,也開始對設計進行了主動的思考,這既是我們的努力的目標和動力。
林妍,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