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 要:調查中發現,兒童對數學學習幾乎感受不到有趣。怎樣讓數學回歸它的本真面目,讓學生真正喜歡數學,感受“智趣數學”的魅力,本文試從兩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智趣數學的緣起;二是智趣數學的課堂表現:情境創設生動有趣,引發學習興趣;活動組織豐富多彩,激發學習主動性;學習內容由淺入深,體會數學思想方法;追溯數學素材淵源,感受數學內在魅力。
關鍵詞:智趣;數學;好玩;課堂
一、提出“智趣數學”的緣起
筆者分別在村小、農村中心校小學、縣城小學工作過,在對這些學校的各年級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兒童對數學學習幾乎感受不到有趣,在他們的眼里,數學枯燥乏味,圍繞著它的只有計算、背公式、題海等。調查中還發現,在兒童的心中,理想中的數學課堂應以“趣”為主。特級教師吳汝萍也做過這樣的調查,問學生喜歡怎樣的數學課堂?學生表示要好玩的、有趣的,還有的學生要有一點難度和挑戰的。江蘇教育廳副廳長胡金波在華應龍教育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讓學生心中有“數”》,深入淺出的解釋,引經據典的剖析,讓教師們感到“數學既要好玩又要有用”“獲取數學知識是重要的,掌握數學方法是需要的,擁有數學智慧是必要的”。
數學大師陳省身曾為少年兒童題詞,寫下了頗有童心的四個大字:“數學好玩”。《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良好的數學教育要求我們不僅要了解什么是最基礎的數學,包括它的內容、意義、方法,也要清楚小學數學教學本身的價值,還要熟悉數學教學是怎樣的活動過程、方法和手段,怎樣更便于兒童學習和理解數學,讓數學充滿趣味和智慧,讓智趣合一的數學散發魅力,吸引兒童,走進兒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啟迪思維、激發興趣方面的特殊價值,從而發自內心地喜歡上數學。
二、“智趣數學”課堂表現
“智趣數學”在于“數學”中有“趣”吸引人,“學”中有“智慧”啟發人。蘇格拉底強調“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太陽,教育應是能把學生內心太陽釋放的努力”,這種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焰。數學課上,教師要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好玩,學生喜歡玩數學了,也就會形成積極的情感去學習數學。
(一)情境創設生動有趣,引發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直觀是一種發展觀察力和發展思維的力量,它給認識帶來一定情緒色彩。”在生動直觀的情境下,學生的精神集中,思維很容易被激活。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創設形象直觀的現實情境、趣味橫生的數學故事情境、懸念重生的問題情境等,將情境營造成興趣盎然的教學磁場,吸引學生一步步走入數學殿堂。特級教師張齊華就善用這樣的情境,比如在《因數與倍數》一課導入部分,張老師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情境:將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巧用模型來建構數學知識,揭示概念內涵;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又創設了故事情境,給學生講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增強學生思維的興奮度,引發數學思考,激發探究欲望;《簡單統計》中,創設讓學生現場調查的情境,增進學生對統計方法的理解及統計價值的感受;教學《認識整萬數》時,又從撥珠游戲開始,在撥珠的過程中喚起了學生對計數器、計數單位、數位等已有知識經驗的回憶,讓學生的手、腦動起來。
(二)活動組織豐富多彩,激發學習主動性
兒童的思維是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好勝,他們在親身參與探究、實踐的活動中,能夠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的能力,從而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在很多課堂上,數學活動的組織重活動性輕數學味,看似熱鬧、氣氛高漲,實則學生的思維明顯被設計活動所“綁架”,泯滅了數學思考的價值。因此,數學活動理應承載數學思考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可以創設一些有趣的小游戲讓學生“玩”起來。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玩一玩“抱團游戲”,游戲規則:全班同學每5人為一團,搶先抱成團的算贏。在游戲中研究“誰能從游戲中發現一道我們剛學過的算式?”“你還能制定不同的抱團規則嗎?根據新的游戲規則又能列出一道怎樣的算式?”還可以組織一些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例如,吳冬冬老師執教的江蘇省優秀課《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通過一個簡單卻有趣的“切土豆”活動,引導學生自然地認識了平滑的“面”,兩個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條棱相交形成的“頂點”,然后讓他們選擇合適的小棒去搭建一個長方體框架,在實踐操作與觀察中進行感知、思考、分析,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由原來的整體感知轉移到對結構的把握。另外,還可以設置一些懸念問題把學生的好奇心“吊”起來。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而不是長方形或三角形的?”學生會被這樣熟悉但又講不清的問題“吊足了胃口”,產生探究的欲望。還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數學競賽,讓學生“比”起來。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每組的球個數相同顏色不同,比一比哪組摸到紅球的次數最多,思考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與什么有關。
(三)學習內容由淺入深,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的精髓,也是“智趣數學”之“智”所在。日本學者米山國藏曾說:“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若沒什么機會去用,一兩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在心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是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的。”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學習素材,由淺入深,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引導學生經歷從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結論的歸納推理,感悟數學思想,以促進學生思考;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引導學生將圓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使學生體驗“圓始于方,方終于圓”的文化內涵;在教學《角的分類》時,涉及許多概念,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滲透著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按照度數的大小來分類,可分為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而以邊的長短關系為分類標準,又可分為不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其中等邊三角形又可分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過分類,建構了知識脈絡,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分類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從而產生新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的結構。
(四)追溯數學素材淵源,感受數學內在魅力
智趣數學的表現形式是智與趣合一,情與理交融。“實際上,數學里有趣的題材多得很,可謂俯拾皆是。”(談祥柏語)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供有趣的數學習題,適時介紹數學知識衍生的數學名題,如在學習了《因數和倍數》后推薦一下完美數;可以適時提供妙趣橫生的數學智力題,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向孩子們介紹我國明朝利用方格進行乘法計算的“鋪地錦”;也可以適時介紹數學史,如學習“圓周率”時,跟學生聊一聊圓周率的來歷、割圓術是怎么一回事,順帶告訴學生祖沖之割圓竟能割到24576邊形;抑或適當介紹著名的世界數學難題,如教學《相遇問題》后,引入“蘇步青跑狗問題”和哈佛問卷中的“蝸牛爬樹問題”;還可以介紹數學家的研究故事,如介紹數學家懷爾斯是怎樣在最終證明了“費馬大定理”,陳景潤是如何破解費哥德巴赫猜想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研究興趣。
三、“智趣”數學教師既要有大愛,又要有大智慧
教育的真諦在于啟迪智慧,教師是智慧的行動者。數學教育,就是造一葉方舟,立足生本的教育;是點燃孩子心中火焰,啟迪智慧的教育;在蘇格拉底的心中就是“點燃的火焰”,在柏拉圖眼里就是“心靈的轉向”。數學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因為你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把數學的影響力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目中。正如贊可夫所說,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獲取知識。作為數學教師,本身要有“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自身被一些世界級的數學難題所吸引,并像懷爾斯的老師一樣,適時向學生介紹,讓學生的智慧火花燃燒起來。
數學教師應始終堅守兒童立場,致力于讓學生玩好數學,以合適的方式讓學習過程順應兒童的思維發展,幫助他們走向未來發展無限可能的成長。身為教師的我們要以“智”“趣”合一的方式引領學生,讓數學以一種可以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生動有趣的面貌走近兒童的認知世界,引領他們體會數學的好玩和有趣,逐步進入數學的神圣殿堂,引導他們借助數學這個通道去感悟世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