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庭
摘 要:就小學數學而言,其課程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吸收學科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并具備如何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應當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和常規內容。本文主要從激發數學思維情趣、創設問題情境、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加強學生自主操作和認真設計作業練習等五個方面,試對此做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思維能力;活化培養提升;實踐與感悟
“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漁可保一世無憂。”同樣的道理,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是“學”而在于“用”,具體說來就是“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在傳授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更應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這不僅是數學課程的應有之義,也非常符合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內在需要。教師如何通過明理、啟發、誘導、激勵等手段來切實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一項戰略指向和戰術指導并重發展的藝術實踐課題。本文試做出簡要性闡述。
一、激發思維情趣,構建和諧教學關系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理論和實踐表明,數學的思維情趣與思維能力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這是因為:一方面數學思維情趣有利于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數學思維情趣的產生又依賴于數學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不僅如此,濃厚的學習情趣能夠讓學生的各種心理活動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而且有利于構建一種和諧互動的教學關系,從中攫取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效益。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屬于“唯情趣一族”,因而對他們來說,激發學習情趣、構建和諧教學關系顯得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有效激發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情趣呢?以生活化教學為例——在學習“圓的認識”時,首先啟發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的現象;接著讓他們借助圓形物體(如硬幣、茶杯蓋、墨水瓶等),盡可能地畫出一些標準的圓形;然后進一步提問:“校園內的圓形大花壇能用圓規畫出來嗎?”“如果不能,我們還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來完成這種操作呢?”小學生爭先恐后地思考討論和動手探究,有人發現用標桿和繩子就行,有人說只要一根繩子也能完成……就這樣,他們在情趣思維中深化了對圓的認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輕撥學生思維之弦
“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學習貴有疑,疑能得教益。”令人感同身受的是,創設問題情境不僅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且是調動學習思維、激勵學生自覺參與學習的有效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地設計問題情境,用一個個問題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促使學生在有效啟迪中為解決問題能夠形成一個合適的思維意向,從而引領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地學會質疑、釋疑,不斷增強思維的辨別能力和批判能力,最終獲得真正的智慧。如在“年月日”內容教學后,筆者設置了如下問題:“小莉爸爸去外地出差,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回家,小莉每天都要給爸爸寫一封信。請問這兩個月里小莉共要寫多少封信呢?”設置了這一問題情境,不僅把課程知識生活化,在激發學習情趣的同時,變相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而且啟發他們要充分地考慮到哪個月份具體是多少天(28-31天)。只有如此周密的思維,才能全面而準確地解決這一問題,這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和推理)能力大有裨益和促進之效。值得強調的是,教師既要用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又要引領他們逐步學會能自己提出問題。
三、運用科技手段,培養學生多元思維
多媒體技術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功能,能夠為培養學生的多維度思維提供良好的活力支撐。一是利用其直觀性,啟迪學生全方位、立體性的思維。如關于“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有這樣一道題:把一個棱長為4厘米的小正方體表面涂滿黃色,然后切割成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一共能切割多少塊?其中一、二、三面有黃色的各有幾塊?還有幾塊沒有黃色的面?解答本題須有一定的想象思維能力,借助多媒體的切割、旋轉和提取等動態演示,既可幫助學生順利地突破思維障礙,又能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二是利用其模擬特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后,開始學習拼組圖形,教師利用多媒體設計出大小、方位、顏色不同的三角形20個、長方形15個、正方形15個和圓形15個,然后要求學生選擇上述圖形并在空白處任意組合,看誰的組合畫面更豐富。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在屏幕上拼出一幅幅“智慧”圖案。三是借助人機交互,培養學生的獨創性思維。如教學“平均分”內容時,教師提問“如何用一條直線把一個長方形分為相等的兩部分?”教師引導學生上臺演示操作過程并讓其講述獨特的思維過程,在實現共享的同時為其他學生做好示范。
四、加強自主操作,深化學生動力思維
“兒童的智慧表現在他的手指上。”這與宋代陸游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執教者應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的活潑心態,不斷提供他們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有利于促進他們理解和掌握知識,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則等得以驗證,有效發展他們的思維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及時提供教學信息反饋,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動手實踐中顯示出來。一言以蔽之,加強動手操作是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培養他們手、口、腦聯動以及發展其思維能力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如教學“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內容時,首先讓小學生分別在投影片上畫上一角,接著提問:“如何比較所畫角的大小呢?”然后以多人學習興趣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開展自主性的動手操作、討論實踐活動。經過一番擺弄和摸索,有些小學生較快地發現了一個極其簡單的好辦法——“把兩個角先重疊再比較大小”。如此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深化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同時非常有利于增強他們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可謂“一舉多得”!
五、認真設計作業,培養學生舞動思維
在學校教育中,作業設計既是各類課程活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又是鞏固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就小學數學課程而言,“讓作業成為舞動思維的體操”,其意在強調一點——作業活動是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種既重要又有效的措施。眾所周知,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因此,小學數學作業中的計算和應用題訓練必不可少。那么,如何在計算中調動并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我們可把計算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讓他們在解決生活問題中不斷培養自己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再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內容后,可給學生布置如下作業:放學后回家先測量自己臥室的長、寬、高,然后求出臥室的四壁和天花板面積。如果臥室中的每平方米墻面需要油漆1.5千克,那么重新粉刷臥室時100千克油漆夠用嗎?若每千克油漆4元,一共需要花多少錢?說到底,布置這樣的數學作業,根本的一點就在于讓小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強其數學價值認識,并且在知識鞏固之時,能夠不斷發展他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用結合能力。
以上是筆者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簡要實踐與思考。總之,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是一項知易行難的藝術實踐課題。作為課程活動的組織者、主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應努力做到與時俱進、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是豐富多元的,我們堅信,一定會在堅持不懈和潛移默化中贏得厚積薄發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