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馬菁
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馬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由于政策、資源、技術等多方面因素,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呈逐步擴大趨勢。產業轉移是進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對改善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有非常明顯的作用。本文通過對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動因、產業轉移范疇等進行分析,提出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產業承接策略,以期使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 欠發達地區 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較大差異化,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而產業轉移作為提升產業總體結構的重要選擇模式,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外對產業轉移研究起步早,也相對成熟,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后,全球范圍內多次出現明顯的產業轉移。一般而言,產業轉移是經濟發達地區往欠發達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產業承接。這中間涉及到資源有效利用、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吸引勞動力就業等諸多問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進行產業承接時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注重耕地有效保護與利用,如果不加選擇地進行全面承接,勢必對本區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雖然在短期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但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而言,非但不能起到促進作用,甚至會嚴重阻礙欠發達地區經濟長期發展。從微觀層面而言,產業轉移的實質在于企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空間轉移,企業的本質是趨利,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對企業發展有利,企業進行空間轉移的過程實際促成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的形成是內因與外因合力的結果。首先內在發展需求決定產業轉移的必然性,其次政策支持為產業轉移提供便利條件。
1.1內因分析
產業轉移內在因素由兩方面構成,其一是企業因素。企業因自身發展需求,在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壯大后,因資源與成本等諸多方面因素考量,產業轉移是其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集,市場廣闊,但是相應的競爭壓力也非常大,且許多資源從經濟欠發達地區運輸,這就造成人力成本與資源成本提高。經濟發達地區由于企業數量密集,市場也逐漸趨于飽和,這樣開拓更大市場成為企業首選,產業轉移也順理成章,符合企業發展目標。企業利益驅動是產業轉移的主因。其二是地方因素。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不同的發展需求也使產業轉移成為內在需求。經濟發達地區經過長期工業化發展,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對其區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在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中,將一部分不利于本區域持續發展的產業分離出去進行轉移成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迫切需要。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化基礎薄弱,為保證本區域的快速發展,拉近與經濟發達區域的差距,承接經濟發達區域分離出的產業是其內在需求。
1.2外因分析
產業轉移的外在因素主要表現為政策因素。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較晚,宏觀調控力度較發達國家高出許多,這樣有利于資源統一配置,經濟發展政策在不同時期傾斜于不同區域。比如改革開發初期傾斜于沿海地區,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持續拉大后的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傾斜為產業轉移提供便利條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會吸引許多產業自主轉移。外因作用下,產業的強制性轉移,比如國企轉移,與企業自主轉移相結合,加之經濟欠發達區域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使產業轉移范圍擴大。
2.1優勢
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區域有以下優勢:(1)環境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未經過規模工業開發,環境優勢明顯,有利于旅游產業轉移;(2)資源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地域廣闊,有極為豐富的光、熱、水等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種類與儲量均極為可觀;(3)生產要素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成本、土地成本等相對較低,勞動力與人才資源均能支撐產業轉移需求;(4)市場廣闊,發達地區市場競爭極為激烈,產業轉移后企業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5)政策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為承接產業轉移制定許多優惠政策,對企業短期和長期發展極為有利。
2.2劣勢
首先,產業配套條件不足,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無法形成有效產業鏈,不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現代企業發展對相關產業的依賴性逐步增強,許多行業需要相關產業緊密合作才能做到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較低,產業結構低級化,其工業化進程一般處于工業化初級向中級階段的轉化中,這種生產力水平之下許多產業沒有得到有效發展,產業配套嚴重不足,從而限定了部分產業轉移。其次,市場經濟制度不健全。這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本特征,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經濟欠發達地區公有制經濟比重過高,非公有制比重小,且發展體制不健全。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發育滯后,存在嚴重的區域封鎖或條塊分割現象,信用觀念和市場經濟觀念薄弱,自然經濟與小農經濟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另外,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度過高,缺乏公平競爭環境。
3.1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可以分為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兩種。首先是硬件建設,硬件建設主要是基礎設施完善,以工業園區作為承載產業轉移的有效載體,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以形成產業集群為目標,加強專業園區建設。其次是軟件建設,其中心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在科學發展觀和改革觀的指導下,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制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以制度創新與體制創新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降低政府對企業發展干預度,使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公平競爭。同時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對經濟發達地區開展先進經驗的學習,同時避免生搬硬套,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經濟發展策略。
3.2加大招商力度
改進與完善傳統的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水平。靈活應用招商引資運行機制,增強招商引資的目的性,依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招商活動,根據產業體征,如市場擴張型、成本節約型、整體搬遷型、部分延伸型等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方法與政策,提高招商效率。另外招商過程中,要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由引資向引產業轉變,培育產業集群,提高區域競爭力。
3.3可持續發展
承接產業轉移時不能全盤接受,這樣會在短期內助力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但是會造成對承接地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對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要慎重對待,產業轉移不是污染轉移,不能為短期利益而無視可持續發展。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承接工作,結合承接地實際情況,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放棄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3.4多元化承接產業轉移
多元化承接的意義有兩點,其一為所承接產業的多元化,這樣有利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使不同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可能,從而達到打造區域特色經濟體系的目的。其二為產業來源區域多元化,以符合承接地經濟發展需求為目標,廣泛承接經濟發達區域轉移的產業,不分地域,不分國界,這樣不僅可以擴大承接地資本來源,還能有效減少區域經濟變化帶來的震蕩。
綜上所述,產業轉移可以有效提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選擇、有目的、全方位的進行產業承接,保證承接地可持續發展。以優化產業結構為目的,科學區分產業轉移類型,努力營造產業轉移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科學高效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1] 張仁楓,王瑩瑩.承接產業轉移視角的區域協同創新機理分析——兼論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路徑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04).
[2] 孫敏.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風險研究——基于宏觀政治經濟環境的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13(10).
[3] 劉力.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區域聯動機制研究——兼論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J].國際經貿探索,2009(12).
[4] 宋哲.我國產業轉移的動因與效應分析[D].武漢大學,2013.
[5] 倪秀碧.產業轉移促進承接地經濟發展研究——基于中國中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實 證分析[D].北京郵電大學,2015.
[6] 劉英基.中國區際產業轉移的動因與協同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12.
F127
A
2096-0298(2016)11(a)-145-02
馬菁(1983-),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國際貿易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