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商學院 嚴圣陽
基于價值鏈的產教融合路徑選擇①
武漢商學院 嚴圣陽
產教融合在現實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無法深入開展,其原因主要在于雙方并沒有找到真正的粘合劑——價值鏈。因此,校企雙方都需要從企業價值鏈出發,找準合適的切入點,有效切入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并選取合適的產教融合路徑。最終通過介入價值鏈內部、節省企業外部交易成本、實現價值交換等路徑,以達成深度的產教融合。
價值鏈 產教融合 切入點 路徑
自從20世紀80年代邁克爾·波特創立了競爭戰略理論以來,企業如何通過價值鏈來獲取競爭優勢,成為了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外一些學者紛紛從競爭戰略的角度來論述外包、戰略聯盟、虛擬經營、供應鏈管理的機理。Shank和Gowindarajan(1992)所描述的價值鏈比波特的范圍更廣一些。他們認為,“任何企業的價值鏈都包括從最初的供應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將最終產品送到用戶手中的全過程[1]。Christopher(1992)指出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越來越取決于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優勢。Jacques H. Trienekens(2001)從價值鏈的角度探討了跨企業之間價值鏈管理的必要性,強化整個價值鏈的價值增值,提高價值鏈的競爭優勢。價值鏈管理思想體現了企業管理重心從內部到外部的發展過程,價值鏈管理的本質是強調跨企業的集成管理。國內學者也從各種視角研究了企業價值鏈的管理與構筑。楊海波、于云飛(2002)從顧客導向、產品需求的性質、組織結構等三個方面討論企業價值鏈的優化[2]。劉海虹、王長征(2003)指出內部化或外包是確定企業價值鏈活動的關鍵性問題,完全一體化或內部化在現實中均很少見。社會分工高度專業化促使優秀企業也會在它的價值鏈活動范圍內做出選擇[3]。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理論界又相繼提出了“虛擬價值鏈”和“價值網”的概念。可見,盡管理論界關于價值鏈的界定雖有分歧,但有一點形成了共識:把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互相關聯的活動,其總和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
產教融合的關鍵點在于高校要融入企業價值鏈。無論是傳統的價值鏈理論,還是發展后的價值鏈理論,校企雙方都可以從價值鏈中找到產教融合的切入點。
2.1切入價值鏈的核心環節
盡管傳統價值鏈理論認為,企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往往能為企業創造較高的價值——利潤,需要依靠企業的內部化來保持競爭優勢,但在虛擬價值鏈和價值網理論中卻將價值鏈的所有環節均納入價值創造過程中,核心價值環節一樣可以引入外部市場資源和能力,甚至直接將其外包。比如原料入庫、生產、市場營銷等環節,完全可以引進外部力量。原料入庫在現代化的供應鏈管理中,已經被廣泛引進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機構;生產環節廣泛存在外包、代工、貼牌;市場營銷中也有眾多企業直接借助市場中的營銷通路或渠道。可見,在企業的邊界范圍內,雖然有內部化的沖動,但只要有利于價值創造和競爭力提升,企業依然有借助外部資源的意愿。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特點與優勢,在企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尋找切入點。這種切入點一旦形成,校企合作將會進入核心層次,真正形成深層次的產教融合。
2.2切入價值鏈的輔助環節
研發設計、人力資源等價值鏈環節雖然被視為輔助性環節,在價值創造過程中似乎屬于從屬地位,但在價值鏈中卻不可或缺,特別是在現代企業競爭中,往往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一環。比如在知識密集型行業,研發設計創造的價值正在與日俱增,部分跨國公司甚至將其作為核心競爭力,反而將生產過程外部化,蘋果公司的手機產品即是如此,新產品研發設計是其價值創造的核心,生產則外包給了富士康等專業代工公司。人力資源在價值鏈中屬于價值創造主體,其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了價值創造的質量和效率,在這類企業的價值鏈中,輔助性環節成為企業創造新價值、提高價值量的關鍵,尤其在高科技領域,更是集中了企業的主要資源。高校天然具有知識密集型基因,在知識管理和創新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高校同樣可以切入這些所謂的輔助性價值創造環節,與企業形成資源和優勢互補。
2.3協作創造新的價值鏈
現有產業價值鏈往往經過較長時間形成,通常較為穩定。企業在產業鏈中常常根據自身優勢資源與能力,切入整個產業鏈中的某些環節,在產業鏈的上游或下游創造自己的價值,獲得一定競爭力。成熟的產業鏈價值創造空間較小,創新和獲取超額利潤難度相對較大,所以常有企業為了擴大利潤空間向產業鏈的上下游擴張,甚至變成大而全的全產業鏈集團,而投入產出比并不令人滿意。在現有產業價值鏈周邊尋找新的環節,或者建設全新的價值鏈,成為避開激烈競爭、獲取較高利潤的重要路徑。這種創新需要投入額外的資源和能力,企業有時會借助外部力量和資源。高校一般擁有數量龐大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往往會帶來產業價值鏈的創新或升級。因此,高校與產業有著目標一致的需求,產教融合也因此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3.1進入企業價值鏈內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價值鏈各環節都能創造價值,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都能找到產教融合的路徑。顯性的價值創造集中在生產銷售環節,往往被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高校在這些環節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技術改良、工藝革新、生產線故障診斷維護、學生開展生產性實訓等介入生產過程。具體產教融合的路徑是:(1)簽訂技術改造合同,由高校科研人員承接應用型課題、項目,進行技術攻關,改造現有的企業生產技術和工藝,讓企業獲得更大地競爭優勢。(2)生產線設備維護,由高校師生承包,對于設備故障及時診斷修復,保證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3)直接組織學生開展生產性實訓,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做出修訂,規定學生需有一定的時間在企業實習見習,并保證生產活動的連續性。企業則可拿出專門的場所、下達正常的生產任務給學生實訓車間。(4)承接服務外包,銷售環節和售后服務則可以通過承接企業服務外包介入,高校科技和人力資源優勢可以在顯性價值鏈環節創造價值,直接幫助企業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隱性價值創造集中在研發設計和人力資源環節,雖然沒有直接開展產品生產活動,但研發設計和人力資源本身卻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創造較高的產品附加值。尤其是研發設計,在目前的價值鏈中,實質上已經是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很多企業為使得價值創造最大化,將有限的資源進行集中投放,投向價值量較高的研發設計環節,價值鏈的其他環節則相對收縮戰線。高校一般有著較多的發明創造、科研成果儲備和人力資源優勢,可以直接介入企業的研發設計活動。而企業員工繼續教育和短期培訓,由高校主導再合適不過。
3.2節省企業外部交易成本
企業價值鏈屬于整個產業價值鏈的一部分,通過為產業鏈創造價值獲得生存空間。出于競爭戰略需要,企業通常會在產業鏈的上下游和周邊進行擴張或收縮,實質上就是在價值鏈環節上做出適當的增減,以獲取利潤最大化或者提高競爭能力。即企業會根據交易成本決定自身邊界,確定外部化還是內部化。市場交易成本高,則選擇外部化節省成本,反之則有內部化的沖動。高校作為產業鏈和企業價值鏈外部非市場競爭主體,可以在多個方面介入價值鏈,介入的深度取決于市場交易成本的高低。一是可以在市場調查領域提供專業服務,充分利用相對低成本的專業人力資源優勢、時間優勢,開展市場調查、預測、競爭狀況分析等工作,向企業提供專業的調查報告,節省其調查成本,促使這部分價值鏈環節的外部化。二是向企業提供售后服務。售后服務能產生顧客價值,企業將售后內部化成本較高,外部化又可能涉及商業秘密。高校本身并非產業鏈上競爭者,而且具有成本優勢,因而能夠節省企業售后外部化的交易成本,從而促使企業做出外部化決策。此外,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整合營銷方案、管理咨詢、員工培訓等方面也存在著外部化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交易成本的降低。
3.3價值交換實現雙贏
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推動已經多年,但仍然廣泛存在單向的合作驅動模式,存在企業積極性不高、經費投入不足、合作關系不穩定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雙方沒有實現價值交換,不能形成雙贏。企業通過自身價值鏈創造價值,提供給市場和高校,調動可利用的資源,協助高校全面提升辦學能力。高校同樣可以主動參與行業應用技術研發,創造價值,提供給產業鏈上的企業集群。兩者之間可以各取所需,進行價值交換活動,通過穩定的價值交換形成雙贏式深度融合。其實現路徑較多,比如:可以借助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動校企價值交換。高校往往本身具有眾多科研成果積淀和人才優勢,缺乏的是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機會。科研成果一旦產業化,意味著新的價值鏈將會形成,或者會對現有的價值鏈予以一定程度的優化,這些都會吸引產業資本的關注和資源投入。這對校企雙方而言,都是合作的良機,雙方可以此為契機,實現價值交換。高校獲得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并創造出應有的價值,企業獲得新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這種基于價值交換的合作、融合會比較穩定而持久。
可以成立行業職教聯盟,推進產教融合自發走向深入。根據地方產業優化升級的目標、任務和階段性要求,為產教融合雙方搭建信息溝通、技術支持的平臺,緊密行業、高校、企業關系,提升內涵建設質量,共同開展教學、科研、生產、職業資格鑒定和職業培訓,實現人才、項目、技術等方面的全面共享。
可以設立產教融合基金。產學政多方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產教融合相關課題的研究,或將資金投入到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以及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增強企業參與創新的動機,另一方面也能緩解產教融合中資金的缺乏。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規,為產教融合提供保障,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和稅收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
[1] S h a n k J,G o w i n d a r a j a n V.S t r a t e g i c c o s t management:thevalue chai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2(4).
[2] 楊海波,于云飛.企業價值鏈的優化[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 2002(2).
[3] 劉海虹,王長征.內部化與外包——企業價值鏈活動范圍的確定[J].管理世界,2003(8).
F208
A
2096-0298(2016)11(a)-169-02
①本文受武漢市教育局市屬高校教學研究項目(2015096)資助。
嚴圣陽(1971-),湖北省江陵縣人,武漢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金融與貿易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