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君
摘 要:通過一次古詩詞吟誦教學的培訓,讓我對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繼而在自己的班里進行了古詩詞吟誦教學的研究,本文通過古詩詞吟誦教學的好處、吟誦課的模式、吟誦課的實踐這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進行古詩詞吟誦教學。古詩詞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作為教師,理應對古詩詞的傳承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吟誦;培訓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6-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49
前段時間我有幸參加了《石家莊市古詩詞吟誦教學研討會》,對于如何在小學課堂里開展古詩詞吟誦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過去我自己在班里也開展過類似的活動,但是當時目的明確,就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記憶力,使他們到了高年級背東西容易些,但是通過這次培訓,我發現自己的做法與其有不謀而合之處,通過讀一些《三字經》的小故事,激發學生的朗誦熱情,進而練習背誦。這次的培訓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更新的了解。
一、古詩詞吟誦的好處
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誦讀方式,從先秦開始,通過私塾、官學等教育系統,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從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國讀書人,都是吟誦的。吟誦經典文獻,吟誦詩詞文賦,吟誦一切漢文。古詩詞吟誦的好處,不只是為了增強記憶,也為了激發興趣,活躍課堂,利于應試,修身養生。吟誦可以將對詩文的理解化成聲音的長短、輕重、高低、緩急、濃縮在一首歌里,并讓學生長大以后,慢慢體會其中的含義,為什么這個字長,那個字短。吟誦的過程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反復吟誦,反復琢磨,情通作者,鼓勵差異,鼓勵創造,鼓勵想象、鼓勵個性。
二、吟誦課的模式
要想搞清楚吟誦課的模式,首先要明白吟誦的規則,吟誦的規則為“一本六法”,吟誦的目的就是表達作品的涵義,尤其是聲韻的涵義,六法講究的是平長仄短,依字行腔,依義行調,模進對稱,文讀語音,腔音唱法。那么吟誦課的模式究竟是什么呢?
1.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紹詩人,以及詩詞的寫作背景;
2.標出平仄,并且有節奏地進行誦讀;
3.教師先示范吟誦,學生認真傾聽并體會教師吟誦的節奏;
4.結合字義、聲韻感受詩人的情感;
5.最后根據自己的詩歌的理解進行自吟。
總的來說就是為了讓學生感知簡單的吟誦方法和知識,并且達到拿到古詩詞就會自行吟誦的目的。這次培訓印象最深的,就是師生吟誦以及教師帶領聽課教師現場吟誦。學生的吟誦優美動聽,讓我開始不禁起疑,怎么會有這么美的音調呢?之后才漸漸明白了,依字行腔,只要把字音、聲母、韻母發準,旋律就會自然生成。講課教師帶領我們聽課教師吟誦更是“有味”,講課教師帶領我們吟誦了《木瓜.詩經.衛風》: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另外,還帶領我們吟誦了《春曉》《贈汪倫》《鄉村四月》《江畔獨步尋花》《秋浦歌》《七步詩》《江雪》。通過誦讀,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入聲”的聲音特點:短促、頓挫,表達的涵義:決絕、痛苦、悲憤、快速、動感、跳躍等。
三、吟誦課的實踐
培訓回來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跟學生進行了嘗試,但不是很成熟,明明跟著教師吟誦得有感覺了,可是單獨吟誦時感覺又沒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上網查找原因,希望能有所收獲。當我再次用網上的資料在班里嘗試發現,還是不太成功,因為網上可參考的資料較少,所以說雖然這個新生事物挺好,但是使用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達到更好的吟誦效果,我結合我們班的具體情況,重新制定了吟誦目標:
1.首先要讓學生有興趣地去吟誦古詩;
2.要求學生用準確的普通話來吟詩;
3.根據作者、古詩背景、以及圖片的介紹理解詩意;
4.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進行吟誦;
5.熟讀后能夠流利地背誦古詩;
6.積累古詩60-70首。
由吟詩我又想到了其他內容,比如《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論語》等。都應該由興趣出發,通過一些故事、背景、與此有聯系的資料,調動學生的積累和背誦熱情。
比如,我在教學《三字經》的“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句時,我就給學生講了跟這句話有關的故事:東漢時,有個孩子叫黃香,她9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體弱多病,黃香便主動承擔家務,辛勤勞作,照顧父親,夏天天氣炎熱,黃香總是先用扇子把涼席扇涼,趕走蚊子,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在睡覺前,黃香也是先用自己的體溫為父親把被窩暖熱,然后再讓父親上床睡覺。講完后,我和同學們說:黃香九歲就知道替父親溫席,我們和黃香年齡相仿,我們又替自己的父母做過些什么呢?學生在聽完這個故事后,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所以再次誦讀的時候,感情一下子就出來了,甚至于讀了幾遍后,有的學生在讀的時候,眼睛里都含著淚水。
小學的古詩詞吟誦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把古詩詞讀準確、讀熟,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古詩詞內在的情感通過誦讀表達出來,如果學生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我們小學古詩詞吟誦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但是小學階段教科書上要求讀、記、積累的內容較少,我們作為教師,只有把這些古人留下的精粹都積累下來,并把它們系統化然后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的知識才會豐厚,語文素養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