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芝芳
摘 要: 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教具學具,為學生提供模型和豐富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把課內外知識加以拓展,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潛力,結合生物知識多維度教學目標,促進課堂教學的開展。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學生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自己支配學習時間。
關鍵詞: 教具 教學內容 學習主動性
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利用直觀教具是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最好手段,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到趣味性與知識性的融合,從生活小常識入手,合理利用直觀教具,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適當充實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充當課堂教學的主角,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一、合理利用直觀教具,培養學生學生物學的情趣
生物教學中,借助直觀教具進行教學,使學生處于直觀教學的情景中,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由此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生物得天獨厚的優點,在于有許多能吸引學生的直觀教具,其中包括傳統的桂圖、模型、實物和標本,現代化的多媒體等。生物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恰當運用教具,則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實際應用這些教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這些教具的興趣程度并不相同,往往是實物、標本超過非實物的,有立體感的超過無立體感的,能活動的超過不能活動的,有聲光的超過無聲光的。這些教具能把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獲得感性知識,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針對學生興趣,選擇最適當的教具合理使用,做到實物與非實物、立體與平面、運動與靜止、有聲光與無聲光的有機結合,通過直觀演示,有助于形象講解和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使學生獲得最佳視聽感覺,如上形態結構課時,盡可能選用實物或標本,我們發現學生對他們不熟悉的實物、標本或模型,興趣濃厚,總要看一看、摸一摸,即使那些很熟悉的洋蔥、紫菜,也會使同學們感到親切,而染上不同顏色的葉脈則更使他們興趣倍增。教師教具的使用,不只是為了直觀地演示給學生看,更重要的是可為學生的學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情境,讓教師手中的教具和學生手中的學具一起動起來。上生理功能課時,盡量采用活動教具或多媒體,使同學們能看到這些生理功能的動態過程,如光合作用、蒸騰作用、雙受精等過程。直觀教具的使用,既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又能防止把生物教成“死物”,使教與學雙方都感到直觀而輕松,如教師利用簡筆畫能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在平日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教育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善于借助身邊的實物,幫助自己思考并養成習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利于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適當充實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知識拓展遠遠不夠的課堂,學生的收獲也會大打折扣。生物教學的依據是教材,偏離教材的做法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也體會到,學生需要以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作為學習生物的背景,要讓學生多走向生活,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地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補充,于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拓展生物學知識,開發學生的智力都有益處。如講到葉片結構時,介紹了葉脈書簽的做法,講到光合作用時,介紹了除教材外其他的驗證光合作用釋放出氧的方法,教學中,除了要重視教材外,教師還要對課本內容加以引申,拓寬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啟發學生思維,從中學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創新精神在學生身上發揚光大。例如講到藻類植物時,介紹了“赤潮”的成因,講到裸子植物時,介紹了我們特有的裸子植物如水杉像大熊貓一樣成為我國與外國友好交往的“國品”,這些課外知識,不僅可以引出課內知識,還可以將課內的知識延續到日常生活中,同時可以鞏固課內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外活動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補充和延伸課堂教學的不足,對課堂教學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課外興趣活動的積極開展,對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探索自然規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美化和綠化等思想教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教育寓于傳授知識之中,做好教書育人,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因此在教學中要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結合根、莖、葉及植物是整體的知識,教育學生要愛護校內外的一草一本等。
三、讓學生充當課堂教學的主角,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生物課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主要是列出學習提綱和指導學習方法。學生好動,而且好勝,這一點可從課堂提問紛紛舉手要求回答充分體現出來,如果讓他們到講臺上做演示實驗,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改變由教師演示講解、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做法,通過實踐,我們體驗到,由學生完成演示實驗,可以改變學生只看到實驗現象,只覺得現象的好看、有意思,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的交流平臺,至于具體實驗如何做卻一知半解的缺陷,因為同學們既然想上去做演示實驗,必然首先要懂得這些實驗如何做,在老師的點撥下,學會了學習。設疑是在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我們注重把設置的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知識感興趣的事物或相關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如在講到“嫁接”時就向學生提出在一棵橘子樹上接上其他不同品種的柑橘枝條或芽結出來的果實將會怎樣,如果在這棵橘子樹上接上槐的枝條,會不會成活,等等,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使他們積極地討論和思維起來。又如講到松樹葉的形態時,苔蘚植物在樹干上的不平衡分布時,結合地理科的針葉林、太陽在地球的照射情況的知識,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回答問題積極而主動。興趣的培養不僅依靠課堂內,還要通過課外的組織和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學生的年齡和興趣,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課外活動,如開展生物科技小實驗,到植物區或校園內識別所學過的生物,種植各種植物,等等。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采取的一些做法。實踐證明,教學方法能針對學生心理特點,對激發學生的認識情趣,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能力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