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轉變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自己符合個體自身的發展要求。中小學時期是接受系統性學習的重要時期,如何培養這一時期個體的學習主動性是教育者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從以往研究中對學習主動性的定義和相關理論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培養中小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策略
一、學習主動性的定義
我國學者站在不同角度對學習主動性進行了定義。陳平和朱敏(1995)等人認為學習主動性是指對學習活動起著啟動、增強、維持和調節作用的主體動力系統及其功能。張壽(2003)認為廣義的學習主動性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過程,具體而言它是與被動學習相對存在的一種自覺地學習態度。劉妤和石楊(2008)強調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能動作用,認為學習主動性是不待外力的推動,學習者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并為達成學習目標而克服學習障礙的一種行為習慣。應佳(2010)將學習主動性定義為推動學生積極、自主、持久地發生學習行為的內部動力系統及其功能,指學生在主體意識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覺自愿參與學習活動的內隱態度和行為傾向,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
對于學習主動性的理解應該包含兩個方面,即要看到學習主動性的動力成分,它是一種存在于學習者內部的推動力,也要看到學習主動性在學生學習行為中的體現,這種表現與自主學習相等,都體現在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行為的監控等方面,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相關理論
國內外的教育者對學習主動性的關注由來已久。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認為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充當啟發者角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才是教學的基礎。蘇格拉底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經常采用提問和反駁的方式進行引導,認為教學要激發學生思維讓其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使有關教與學的理論更加系統,各大理論學派的觀點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與學習主動性有關的內容。
建構主義皮亞杰認為學習不是被強制輸入知識,不是對外界的刺激信息不做分析的全盤接受,而是學習者主動對外來刺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組織建構的過程。教師要充當引導者、促進者、支持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學習的自主性,為其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認知行為主義班杜拉提出觀察學習,強調自我強化,將觀察學習分為注意,觀察,保持和誘因四個階段,個體是否表現出某一個已學習到的行為受到自我強化的影響。
布魯納提出“發現學習法”,主張使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學生只有一直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原理、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最終學會學習。
人本主義的羅杰斯倡導“自我指導學習”,認為學生是一個自我指導的“自我實現者”,其內部擁有大量的資源,只要為個體提供良好的環境就能夠激發其自我實現的潛能,促進主動學習,強調教學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三、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措施
從研究者對學習主動性的定義,相關理論中我們都可以得到啟發,從而提出針對中小學生的有效的學習主動性培養措施:
1、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將學習的主體位置歸還給學生
從動機的角度來說,過多的外部強化會削弱學習者的內部動機,教師過多主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會削弱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傳授自主學習的方法
包括如何進行預習、做筆記、課后復習等等。要求一個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表現出高漲的學習主動性是不現實的,教師雖不能過多干涉學生的學業活動,但是也不能完全放任自由。
3、利用榜樣引發學生的觀察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啟示我們激發學生的觀察學習,使學習者通過觀察模仿具備一定學習主動性的個體以提高自身的主動性。對班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老師應設立不同的榜樣,開展班級、校級的交流會拉近榜樣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使同學間相互交流,更好地發揮榜樣的作用。
4、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成為展現學生學習能力的舞臺
在每一堂課臨近結束時向學生指出下一堂課需要學習的內容,提供預習的方法,每一堂課課前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展開教學。
5、要求開展小組學習
在學生自愿的前提下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梯級劃分學習小組,同時要授予學生小組合作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要使每一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小組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使學習能力稍有欠缺的學生得到提高,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樂意承擔令小組更加優秀的責任。
6、參照大學的社團模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老師的幫助下成立社團
社團成立的目的不在于直接提高學生的卷面分數,而在于希望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下保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舉辦各種社團活動,學生也能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實際作用。
7、幫助學生樹立目標
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都強調學習目標和計劃的重要性,學校和家長可以制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各種行業,直接了解各行各業,樹立職業目標。學校之間也可以相互合作,使低年級學生能夠提前接觸高年級生活,當學生對于某一學府有所了解和憧憬時,他也會樹立相關目標。
8、班級學校和家庭為學生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打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人本主義認為,只要提供給學習者良好的環境,個體自我實現的潛能就會激活。環境不僅包括教學環境,還包括學校通過建設規劃提供校園環境,包括簡潔舒適的教室環境,齊全的實驗室多媒體設備等,學校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校規的制定和學習,了解學校的歷史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形成積極向上的成長氛圍。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較好的、受干擾較少的學習專用空間,還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承擔指導孩子成長的責任,比如在家庭中建造和諧的家庭氛圍,通過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影響孩子等。
【參考文獻】
[1] 馬永錄. 培養初中生學習主動性的實驗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04.
[2] 陳賢欽. 高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的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 2003.
[3] 李 ?俊. 提高小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的實驗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 2014.
[4] 孫 ?紅. 小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3.
[5] 薛萍萍. 我國初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文獻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07,02:36-39.
[6] 應 ?佳. 大學生學習主動性、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D]. 重慶大學, 2010.
[7] 李 ?芳. 基于家庭教育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11.
[8] 李榮鑒. 在課堂中學生學習主動性消失的思考[J].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S1:34-35.
[9] 彭麗紅, 劉躍進, 劉樹新. 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因素調查與分析[J]. 衛生職業教育, 2004,15:92-93.
[10] 林少惠. 高中生學習主動性自評問卷的編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5,22:8-11.
[11] 閆海峰. 淺析中學生學習主動性與教師期望的關系[J]. 學園, 2013,09:90-91.
【作者簡介】
王暉(1993—),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江西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基礎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