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峰
[摘 要] 籃球運動作為一項普及性很高的運動項目,深受廣大高校學生歡迎,對高校學生的健康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為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促進我國籃球運動的不斷發展,對高校籃球教學創新策略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高等院校;籃球教學;創新策略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8.206
1 高校籃球教學現狀
1.1 教學觀念有待提高
我國最早是從民國時期引進籃球運動的,而對其重視和發展是從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的。[1]由于我國基本國情的特殊性,當前中國高校籃球教學理論體系受西方及前蘇聯籃球教學理論的影響較深。然而,作為一種實踐性相對較強的運動項目,該項目對理論知識的要求相對較低。換句話說,具有固定性和習慣性的籃球教學理論對于其實踐教學具有很大的影響。而我國有關的基礎理論本來就是在其他國家的籃球教學方式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在其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的情況下,我國籃球教學理論不能及時有效借鑒國外相關的經驗,就得不到長遠健康的發展。隨著籃球規則、技巧和戰術體系的不斷變化,傳統教學理論已不能滿足高校籃球教學發展的需要,籃球教學觀念亟待提高。
1.2 籃球教學重視不足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部分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后。[2]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校籃球教學得不到我國教育行政部門的足夠重視。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教學管理部門對學生的具體教育工作依然是偏重于理論教學,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實踐等重視相對不足,很難更多的為籃球實踐教學提供支持;在人數眾多、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很難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籃球技術學習平臺,也很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技術指導;部分地區高校中缺乏完善的運動員選拔機制,很難為高校學生提供平等的選拔機會。
1.3 知識體系更新較慢
對籃球教學活動來說,知識體系的更新對于提高高校籃球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國從西方引入籃球運動以來,其比賽規則和籃球技能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和不斷的更新。但是,就目前來講,我國高校籃球教學的知識體系還沒有完全進行及時更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使得籃球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對促進學生在籃球運動事業上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此外,對于知識體系等方面的漏洞,雖然很多專家學者對高校籃球教學都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但是這些基于對西方籃球教學理念分析而得出的設想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夠在我國大多數高校進行普及和推廣。另外,一些高校籃球教學中的教學思想、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等相對較為傳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部分高校不能從學生的感受和社會屬性出發,不能認真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心理差異等問題,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嚴重打消了學生對籃球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提高他們參與籃球教學的熱情度。
1.4 學生素質有待提高
一方面,作為一項技術復雜、內容繁多的體育項目,籃球運動是一項長期的運動項目,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心理、技術等綜合素質。[3]但是,就目前來說,籃球在我國大多數高校(非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只是作為一門選項(修)課,學生不會被強制要求接受籃球課程學習。由于籃球課頗受學生們的歡迎,但開設學期往往受人數限制,喜愛籃球運動的學生可能不會每次都會得到學習籃球的機會。因此,學生對高校籃球教學內容的學習,教學內容不同在理論基礎和運動技能上就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學生對籃球技能和基礎知識等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這也給高校籃球組織教學帶來了不便。
另一方面,在具體的基礎技術授課中,由于一部分學生具備一定的籃球基本技術,缺乏對基本技術學習的重視程度,進而導致學生因缺乏耐心而表現出心浮氣躁和不能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課。此外,由于缺乏籃球基礎技術的學習,學生就很難在基礎技術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就容易在籃球比賽中犯低級的技術錯誤。
1.5 缺乏實踐性
籃球作為一項實踐性很強的運動項目,需要更多地在實踐中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但是,就現階段來講,我國多數高校對籃球實踐教學重視依然不夠,授課教師也很難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制訂出科學的訓練方法,不利于籃球課程作用的發揮,很難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正有意義的運動體驗,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 高校籃球教學創新策略
2.1 繼續進行教學大綱改革
在傳統的籃球教學活動中,由于缺乏教學大綱,高校籃球教學所實施的教學活動大多數上是依據青少年運動員訓練的方法進行的,缺乏對學生主觀感受的重視度。籃球教學也沒有被納入到學生的教學任務中,而高效的課程改革是從學生主體出發,尊重學生心理訴求。因此,繼續進行教學大綱改革,更加重視籃球教學的心理因素的影響,通過對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的具體分析,在大綱設置和規劃上進行科學安排。如果說社會事業是籃球教學的最高目的,那么參與籃球運動就是興趣使然。因此,高校籃球教學大綱
要向著立體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學生對籃球課程的滿意度,增加學生對籃球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2 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
高校籃球課程的教材是根據一些體育院校及其教師的實踐經驗,在青少年訓練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編寫而形成的。[4]但是,在戰術、技巧和規則等不斷變化的今天,這樣的教材明顯存在滯后性,不能適應籃球運動的變化。在具體籃球教學中,教師即使注重實踐教學,也很難使學生籃球運動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重視總結個人和他人的參賽經驗和從業經驗,還要十分重視理論指導作用的發揮。
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踐,使二者有機結合。嚴格來說,籃球課程和體育課程是有本質區別的,籃球課程強調的是專業性,而體育課程強調的是整體性。因此,在高校籃球課程中,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重視籃球運動的科學性,結合具體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學習樂趣,增加學生對籃球運動的體驗,提高學生運動技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2.3 進行個性化教學
通過對近年來高校籃球大學生聯賽等競技活動總結,可以看出,現代高校籃球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還要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的具體差異進行個性化教學,科學制定學生的訓練方式和內容,統籌兼顧,適當加強學生的訓練任務,促進學生體質和競技成績的不斷提高。
3 結 論
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今天,高校籃球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必須采取一些創新策略,借鑒國內外有用的教學經驗,重視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應用,進行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和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劉浩.高校籃球教學的創新發展思路[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4:90,92.
[2]王振宇,汪珂永.提高高校籃球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探析[J].亞太教育,2016(4):118.
[3]陳劉寶,劉坤鵬.高校籃球教學質量提高策略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3):115-116.
[4]黃景許.分析高校籃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304-305.
[5]王彥飛.高校籃球運動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