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要]運用云計算和4G移動新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當前已在高職教育界得到積極響應,但高職生有別于其他群體,加上對新技術運用的理解還不深入,在實際執行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文章從教學供給側和學習需求側兩方面分析了各自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從打造移動微學習平臺、將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育相結合、多手段促進信息化學習的可持續性和降低資源使用資費等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云計算;4G;高職;信息化教學;教學供給側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200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和4G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出現,我國信息化教學也呈現出很多新變化。例如,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在線課程)的推廣彌補了早期開放應用課程不對稱、無溝通等弊端,讓交流和互動成為當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特征。但實際從需求方來看,基于新技術的信息化教學當前在高職教育實踐中,雷聲大、雨點小,學生有效采用率并不高,更多的是抱著好奇甚至圍觀的心態,淺嘗輒止。探究高職院校在信息化教學和高職生在信息化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高職院校開展信息化教學的主要問題
1.1教學供給側方面[1-4]
(1)信息化教學的內容以單向性的視頻為主,師生間的交互與討論不足。教師按事先編排好的教學方案和腳本,將教學過程錄制成視頻,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與攝像鏡頭面對面,基本以唱“獨角戲”的方式完成,再經后期剪輯和制作,提供給學習者。學習者只能在異步的時間和空間中,獨自完成靜態課程學習,無法實時就某一知識點參與到與授課者的互動中來,也沒法做到相互之間的合作與共享。學習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個人喜惡的,也有方式方法的,還有不同接受度。但目前的信息化教學,大多以在線或離線視頻播放的形式,單向性地向學習者傳輸教學信息,學習者至多可以重復回放,沒法做到及時與授課人或其他學習者互動交流與討論。無論從方式還是內容上都難以符合特定人群的個性化學習的要求。
(2)缺少App應用良好和技術性能完善的移動微學習平臺和支持系統。當前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信息化學習可在移動微平臺上開展。但移動微學習的開展需要在后臺有一個運行優良的平臺和系統的支撐。而這方面現在還缺乏專門的組織和機構從事相應的開發和服務,只是各教育單位或教師自己借助于第三方平臺和App應用(例如微信等)來設計一些微型學習系統和資源。由于技術能力和專業性不夠,再加上這些平臺和App原本就不是定位教學或學習用的,使得開發出的這些學習系統和資源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設計界面和使用功能用戶體驗差,設計系統要集成很多第三方模塊和App(導致經常在幾個平臺之間進行切換,給使用帶來不便),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教學(例如體育、物化實驗等)支持力度單薄。近幾年出現的“世界大學城”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只適合在電腦上卻不適合在移動終端上運行。以上種種不足,都阻礙了移動微學習的深入開展。
1.2學習需求側方面[5-6]
(1)信息化教學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容易導致學習專注力的轉移。信息化教學客觀上要求在連接互聯網的條件下才能進行。而海量的網上資源,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解決了時空的限制,方便學習者隨時隨地獲取無限可能的學習資源;但另一方面它又很容易誘使學習態度和自控能力本就不高的高職生在學習過程中迷失航向,轉移至與學習無關的領域。信息化學習中過程控制的缺失,致使高職生原本薄弱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逐漸喪失。
(2)缺乏過程指導和監督的自主學習極易導致學習過程的中斷。當前通過高考錄取進來的高職生,自身底子薄、學習能力弱,普遍存在學習興趣低、態度不端正等問題。信息化學習沒有固定的場所,沒有成型的班級一起學習,完全以自主方式來完成。自控力較差的高職生在自主學習中,很容易因為缺乏過程指導和監督被外界各種因素干擾而中斷學習過程。即便有所學習,也因為學習過程缺乏連續性,在頭腦中的知識點是零散和碎片化的,難以統籌成知識結構,從而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成果。
2高職院校開展信息化教學的主要對策[3][5-8]
云計算和4G移動互聯技術為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實施和推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應用為高職學生在零散、隨機的環境中進行更具針對和更有成效的信息化學習提供了可能。通過分析以上制約高職信息化教學開展的相關因素,筆者拋磚引玉,提出以下促進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方式深入持續展開的幾點思考。
2.1打造多位一體、設計功能豐富、交互響應及時的移動微型學習平臺
在現有智能移動終端可以利用的技術條件下,可以將微信、微信公眾平臺和微網站相結合,打造三位一體的移動微型學習平臺。在編輯模式下,設計者可以在自定義菜單功能設置中設計多樣化的菜單選項,學生們可以任意“點選”,打開各種學習內容選項,滿足各種學習的需要;還可設計調查問卷實現課前或課后調查;或者發送各種視頻、語音或圖文信息進行師生間的教學交互。在開發模式下,設計者可以在任何時候制作教學和學習資源,充實后臺數據庫,不斷豐富前臺所獲取的信息;還能夠開設專題討論吧,取消交互人回復消息時的各種限制,實現更加深層次的互動。在設計交互應用環節時,教師可借鑒很多企業開展微信營銷時通過公眾號組織的各種微活動,主動來實施“課程營銷”和“教學營銷”,比如針對某些課程發起“點贊”投票、答題過關并升級有獎、完成作業累加積分等,增加學習者對該平臺的“黏度”,不斷提升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在整體設計上,要充分考慮高職師生群體受眾和基于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的兩大特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整個平臺。
2.2將信息化教學和傳統教育手段優勢互補,促進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發展
借助智能移動終端開展信息化學習確實在適應快節奏生活,充分利用時間碎片進行非連續性的學習上存在優勢,并且可利用海量的大數據資源、不受時空限制開展個性化學習,這些都是傳統教育手段所無法企及的。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移動微型學習平臺并非完美無缺,也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端。比如對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無論借助技術手段表現得多么完美,終究是虛擬呈現、隔空相望,始終無法替代親臨現場的實際指導。這一天然的劣勢,決定其永遠不可能取代“線下”的傳統教育手段。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事實上,這兩種教育方式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實際操作中應將“線上”的信息化學習和“線下”的傳統教育手段相互結合,各自取長補短,才能獲求最好的教與學的效果。當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加快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不管怎么變,其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提高我國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最終實現全民學習和終生學習社會的形成。將信息化教育和傳統教育兩種手段相結合,符合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
2.3多種手段和措施相互配合促進信息化學習的可持續性
高職學生在缺乏過程監督的情況下,進行信息化學習的持續性不夠,這可以通過技術上的和非技術上的有關配套措施齊力抓好。從非技術角度來講,志同道合的學習者可以組建信息化學習共同體,必要時甚至可以組建該學習團隊的監管小隊伍,彼此相互督促、相互提醒,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高職生學習過程的可持續性;從技術上而言,可以開發出基于特定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點到系統和學習過程跟蹤系統,并可以對在指定時間段內所進行的信息化學習和測驗,要求參與者開啟視頻鏈接,實現教學者和學習者以面對面的方式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設立網絡意見箱的方式,了解高職生對在新技術條件下開展信息化學習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教學者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方式。多管齊下,通力配合,促進高職生信息化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2.4政府和教育機構與云平臺及移動服務運營商展開合作降低使用資費
當前教育機構或教學資源制作者把信息化學習資源放置到云平臺下,供學習者共享使用,往往被要求收取一定的費用,而這通常被轉嫁給了學習者,這在很大程度上為高職生信息化學習制造了阻力;又比如在4G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開展信息化學習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媒介,但價格不菲的上網流量資費對缺乏經濟自給能力的高職生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深入開展信息化學習。因此,政府部門和有關教育機構有必要與云平臺提供者和移動服務運營商展開合作,降低包括高職生在內的在校生進行信息化移動學習的資費,部分資源甚至可以免費開放,為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化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3結論
新技術條件下開展信息化教學無疑會對原有傳統的教學方式產生一定的沖擊,也對高職教育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前由于教育體制的局限性,使得高職生在我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針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也應區別于其他學生群體。文章從多個角度,分析了高職院校在新技術條件下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有關問題,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相應對策,以期更好地支持新形勢下高職信息化教學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徐苑苑基于云架構的網絡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J].遠程教育雜志,201.3(3):71-77
[2]郭江浩基于安卓_Android_的微型學習平臺的設計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4
[3]劉洋基于微信的高職_計算機應用基礎_移動學習微平臺的構建與應用[D].銀川:寧夏大學,2015
[4]衛亞華基于微信的高職JAVA程序設計微課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5
[5]黃丹高職學生網絡學習動機探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1.2-15
[6]黨涵高職學生厭學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7]陸遠蓉,許喜斌基于手持智能終端的高職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職教論壇,2015(1.4):64-68
[8]姜丹丹移動學習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