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貞貞
自2009年以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社交媒體及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蓬勃發展,微課程深入教育教學中。教師把這一新生事物有效應用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更高效,是一件極為美妙的事情,筆者就在高三藝術生地理輔差中的應用作了嘗試。
1.高三藝術生地理輔差現狀分析
大多高中藝術生由于專業學習的需要,每天均安排相應的專業訓練課程,導致文化學習的時間普遍較少,再加上對地理學科學習的不重視,很容易導致地理學習落后于別人。從高三上學期起,他們又要奔赴外地參加培訓、專業考試。在這種情況下,藝術生抓文化課學習的時間往往距離高考不到三個月,對于這種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甚至對地理學科完全沒有學習方法的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提升考試成績成了許多一線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采用“板書+講解+習題”三位一體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輔差。這種形式的教學內容和輔導大多是一對多,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考慮得少,無法針對性地為學生制定輔導內容。同時以板書講授為主,費時、費力、信息容量小,信息顯示形式比較單調、呆板。一些學生對這種一成不變、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容易產生疲勞、效率低。
2.微課在藝術生地理輔差中的應用優勢
主流觀點認為:“微課一般指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視頻、PPT等形式展現內容短小、主題集中的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一種圍繞一個學習難題、一種學習方法、一個核心內容而展開,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其興起給教師輔導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利用微課既減少了教師的輔導學生的次數,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更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微課在輔差應用時,相對傳統方式具有教學內容精、教學時間短、學生自主性強的優勢。
2.1教學內容精,應用于基礎知識梳理,有助于學生精準查缺補漏。對于高中地理輔差中的基礎知識關,教師應遵循微課教學內容精的特點,將各章節內容細化到每個知識點,將各個知識點的解析制作成微課,教師分專題編排整理制作完成后,上傳到網絡平臺。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節假日等時間,按知識清單逐一過關,再配合典型題目訓練,將主干知識、重點知識向縱橫方向引申和拓展,自己消除知識盲點。
筆者在“大氣的運動”專題中,將學生基礎薄弱的內容整理后,制成10個微課視頻。分別是大氣的受熱過程、影響地面輻射的因素、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風的形成過程、三圈環流的形成、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全球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全球氣壓帶風帶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全球氣壓帶風帶移動與季風環流、全球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在每個視頻中先細化出兩三個學習目標,如《大氣的受熱過程》視頻中再細化出:(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2)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3)大氣的保溫作用,整個視頻用時7:52。知識清單越精準,學生越容易自查,而對此部分內容有疑問的學生就可以反復點擊該視頻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
2.2教學時間短,應用于重難點內容的突破,有助于核心突破。在輔差過程中,一般要進行重難點知識的突破。例如大氣水平運動——風的方向畫法、判斷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難點,筆者通過“風的形成過程”微課的制作,介紹了風形成的原因、受到作用的三個力的特點、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的風向的畫法及在等壓線圖上風向的判斷,最后略作小結。一般情況下,教師對上述重難點知識的講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反復講解時間又不允許,這時候就可將上述內容制作成微課,因微課教學時間短,學生可以對相應內容根據需要自主學習、利用不同零碎時間反復學習,直至突破。
2.3學生自主性強,應用于方法指導,有助于學生各取所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平時的每周一兩次的輔差過程中,由于時間的限制,教師會壓縮對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等的指導。通常只介紹最主流的學生方式或教師認為最簡便的學習方法,但是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一樣,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肯定不盡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所傳授的學習方法不一定能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而在運用微課輔導時,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以地理讀圖方法輔導為例,地圖千變萬化,地理學科更是有“無圖不成題”的說法,筆者將高中地理學習和考試中的需要掌握的圖的類型進行分類處理,并開發出六大方向十類讀圖解讀微課程系列,如統計圖讀圖攻略、坐標系圖讀圖、氣候(氣候要素)的影響因素讀圖攻略、漫畫圖的讀圖技巧、點狀地理事物分布圖讀圖攻略、等值線圖等壓面鋒面氣旋、景觀圖的讀圖技巧等。每個微課程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講授不同的解析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這些微課程,更有助于其地圖解讀能力的提升。
3.微課制作的注意事項
3.1選題要有代表性。不是所有知識都能適用微課,選題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與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與師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這樣制作的微課才會有生命力。
3.2環節要有科學性。微課教學時間短,切入課題要簡潔迅速,入題需緊扣本節待解決的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和易混淆點等,環節安排應緊湊、合理、有效。
3.3內容要有實效性。在微課程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將素材中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提取出來并進行突出,如將數據轉化為圖表、將文字轉化為視頻和圖片等。在有限時間內精練學科知識,有利于學生把握重點,夯實基礎。
3.4語言要有針對性。教師講課的語言應直觀、具體、生動,富有邏輯。力求用最精練、最有針對性的語言展現教學內容,切忌出現似是而非、模糊的表達。講解中,針對某些偏難的問題需要學生短暫思考的,可以給出溫馨提示如“請按下暫停鍵”。
4.總結與反思
微課程理念是一種靈活新穎的教學理念,隨著網絡的普及化、知識的多元化發展而在我國新興的事物。地理教師要不斷拓展教學思路,將微課程理念用到日常輔差工作中,給學生提供有效的“解惑”的武器,培養學生的自我覓食能力。同時,推翻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豐富教學內容。通過網絡的交流與互動,有助于教師自我專業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微課可以讓我們的學習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