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桃
[摘要]新型工業化內涵中強調經濟效益好,首要的要求便是經濟結構好,所謂經濟結構好,就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文章采用SPSS分析軟件繪制折線圖對比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比例,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平衡性,繼而采用彈性分析法進一步了解各產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結構調整的建議。
[關鍵詞]馬鞍山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彈性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12
1產業結構的內涵
“產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在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和經營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業或單位及其活動的集合,是介于微觀與宏觀之間的中觀上的概念?!盵ZW(]簡新華產業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ZW)]一般認為,產業結構專指各產業間的比例結構。
產業劃分是研究產業結構的基礎,劃分方法很多,1985年,我國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決定在我國采用三次產業劃分辦法,劃分為: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包括的范圍很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盡管對產業劃分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其研究對象都是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演變規律。本研究為了服從于分析的目的,采用我國的三次產業分類法。
2馬鞍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現狀分析
本文主要參考《安徽省統計年鑒》和《馬鞍山市統計年鑒》,采用SPSS分析軟件繪制折線圖,對比近10年的馬鞍山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比例,給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
由折線圖可以看出,馬鞍山經濟快速發展,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結構從2005年的47∶648∶31比例到2014年58∶623∶319的比例,基本維持比例結構不變,由此看出,馬鞍山以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10年來沒有得到優化調整,而從各產業內部發展來看,第一產業在2011年增長率達到13491%,然而由于基數小,仍然是三產中比例最小,發展最慢的產業;第二產業發展迅速,從2005年24069億元產值發展到2014年83112億元產值,產業內工業與建筑業的比例一直維持9∶1,不管是從產業內還是產業間,數據都體現了馬鞍山經濟過度依賴工業的特征;第三產業穩步增長。三產就業結構從2005年的303∶399∶298 的比例到2014年的314∶308∶378的比例基本穩定,然而對比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類型就存在明顯的不一致性,表現在農業與工業的矛盾,突顯農業就業人口過多產值太低,工業產值比例過高而對就業人口的帶動力不足。
研究表明,產業結構的變動對經濟增長和就業需求的變動有著很大的影響,從歷年數據看出,馬鞍山市產業結構比例順序非常特例,與發達省市的產業“三二一”結構差異很大,歷年以鋼鐵制造業為主的工業比重都在60%以上,說明雖然馬鞍山市是工業強市,但以鋼興市,并且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單一,不是新型工業化的合理結構,形成了一個以鋼鐵為主的工業產業能夠左右一個工業城市經濟命脈的狀況,不言而喻,其風險是很大的;另外,與農業省市比較也差異很大,歷年第一產業比重都在10%以下,作為有農業傳統的馬鞍山來說,現代化農業發展滯后。就業結構也不盡如人意,第一產業就業人員過多,卻缺乏效率,更無從談及農業創新;第二產業缺乏創新動力,就業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對就業拉動不足,這也成為工業企業沉重的負擔;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總量不足,內部結構也不盡合理,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就業人數缺乏。
3安徽省產業結構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新型工業化內涵中強調經濟效益好,首要的要求便是經濟結構好,所謂經濟結構好,就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從上文的產業結構圖1和就業結構圖2可以對比看出他們的總量關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各產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下面將借助“就業彈性”[ZW(]就業彈性反映的是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之間的關系,所謂就業彈性,就是經濟增長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所對應的就業增長變化的百分點。在同樣經濟增長速度下,就業彈性越大,吸納的就業人數越多,反之則越少。[ZW)]的概念來具體進行研究。對這個指標的比較分析,可以對三產經濟發展中的就業吸納能力做更為精確、真實的比較。見下表。
第一,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在10個年份里,都呈現負值或者趨于0,表現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增加。根據工業化的發展進程,當第一產業的剩余人口增加,就會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然而就馬鞍山市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來看,并沒有吸收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
第二,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從2010年開始出現了負值,對就業人員產生了擠出效應。原因可能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第二產業產值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就業人數急劇下降。另外,科技進步對工業企業的影響突出,設備更新、管理完善、勞動人員的素質提高從而生產率提高,表現出對就業人員的大量“擠出”。
第三,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波動較大,富有彈性,表明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比第一、第二產業強??赡茉蚴堑谌a業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進入門檻低、形式靈活多樣,且發展迅速,從而第一、第二產業的富余人員可以比較容易地實現轉移。但近幾年其就業彈性也在逐步降低,可能的原因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成為第三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門檻提高。
4建議
(1)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農民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環境,精心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項目,注意拉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產值,延伸就業鏈。另外,在繼續保持工業優勢的同時,發展一些新興制造業。重點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一、第三產業比例,實現最優產業結構“三二一”比例,同時帶動就業結構的調整。
(2)馬鞍山支柱產業工業最大問題是內部結構的不合理,工業化水平高,但工業生產效率較低,一方面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加工業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升級步履蹣跚。因此,工業內部結構調整升級迫在眉睫。
(3)加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度。目前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環境保護等行業。近幾年,這些產業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對地區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馬鞍山應迅速發展此類新興產業,讓馬鞍山真正成為新型城市。
(4)馬鞍山應該強化自身休閑宜居功能,除滿足自身城鎮化居住需求之外,大力發展面向南京和蕪湖的休閑、度假乃至居住功能,成為獨具魅力的休閑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簡新華產業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國平日本鋼鐵工業發展與空間格局演化的機制研究[J].地理研究,1999,18(4):282-288
[3]馬金強安徽省資源主導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3):42-45
[4]王建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工農關系研究[A].聶振邦,王建,吳阿南我國工業化中期農村經濟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6:1-19
[5]王茜安徽省產業結構分析與調整對策[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6]王吉發 科技產業園區服務業發展研究——以遼寧省葫蘆島市泵業園區為例[J].中國市場,2014(12)
[7]張鐵力淺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重慶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