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摘要]面對內蒙古經濟相對穩定性增長,文章從優化需求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加快對內對外開放三方面提出相應具體對策建議,以便使內蒙古經濟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時,為西部地區及資源富集地區克服經濟大起大落的波動痼疾提供有益借鑒和典型示范。
[關鍵詞]內蒙古經濟;優化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升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25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扶持政策后,由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內市場機制逐步建立、區域發展政策不斷加強,內蒙古經濟開始進入增長型周期階段,增長波動幅度相對降低,周期長度逐漸拉長,經濟周期波動總體上擺脫了相對不穩定局面,轉向“中高位-平緩”的較穩定狀態,突出表現為經濟增長力和穩定性顯著增強。面對這種經濟相對穩定性增長,以便其有方向、有目標、有指導地鞏固和發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本文從優化需求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加快對內對外開放三方面提出相應具體對策建議。
1加快優化需求結構
進入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的快速發展主要還是得益于投資拉動,但隨著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增長空間逐步縮小,潛在財政金融風險不斷增加,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因此在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同時,大力促進消費和外貿增長,改變經濟增長對投資的過度依賴,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這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根本路徑。
一方面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內蒙古是欠發達地區,發展不足仍然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未來一段時間投資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在繼續保持投資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我們要加強項目儲備,增強投資可持續增長后勁;激活民間投資,增強投資活力。另一方面擴大消費需求。從長遠考慮,要把消費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一是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提高消費能力。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二是要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改善消費預期。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居民后顧之憂,為提升居民消費預期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優化消費環境。優化城市綜合超市、批發市場等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區商業發展。鼓勵和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牧區延伸。四是加快發展新型消費業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加強旅游、文化、體育、信息、養老等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旅游、文化、體育、信息、養老等新的消費熱點,提高人民群眾消費水平和質量。
2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內蒙古要努力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工能源帶動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為經濟增長保持相對穩定奠定產業基礎。
首先,推進農牧業現代化。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農牧業,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一是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和建設性畜牧業,提高糧食、肉類、乳類等主要農畜產品產量,不斷增強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標準化養殖,優化農牧業布局,合理規劃、重點建設一批優勢農畜產品基地和產業帶。三是進一步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農畜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提升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水平。四是積極推動農畜產品品牌化經營,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農畜產品標準體系、生產技術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培育農牧業龍頭企業和各類專業合作組織。
其次,推動工業優化提升。目前內蒙古正處在工業化進程的重要階段,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是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需要。一是加快推動資源型產業延伸升級。作為煤炭生產大區,要適度控制煤炭產量,在提高煤炭轉化率上下功夫。抓住內蒙古被列為國家級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的機遇,優化煤化工產業布局,推進煤化工項目升級示范。要突出抓好稀土鋼生產、鋁后加工、工程塑料和甲醇延伸加工等傳統資源延伸加工項目。二是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抓緊制定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和配套政策,引導非資源型產業加快發展。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發展機械設備、汽車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形成一批新的支柱產業。三是推動工業經濟集群化發展。立足內蒙古現有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在橫向上加快資金、人才、產業、技術的區域集中程度和產業間的配套協作,在縱向上推動產業延伸,產業升級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的集群化發展。
最后,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發展服務業是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所在。突出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服務業:一是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依托煤炭、化工、農畜產品等資源產品優勢和口岸優勢,建設一批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和物流中心。二是積極發展旅游業,打造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提升草原、森林、沙漠、地質奇觀等重點旅游景區水平,推出一批國內外馳名的黃金旅游線路和精品旅游景區。三是培育壯大金融業。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積極引進區外金融機構,進一步發展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加強融資平臺建設與管理。
3加快對內對外開放
內蒙古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對內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對外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進一步提高對內對外開放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加快對內開放。一是加強省區間合作開發工作。積極拓展與國內其他省、區、市的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立,充分發揮內蒙古的資源、區位優勢,推進省區間合作開發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對接,加強在產業分工、基礎設施和統一市場建設等方面的合作,鼓勵區外大企業在內蒙古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二是依托重點園區開展產業承接和園區共建。依托以呼、包、鄂為核心的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和蒙東新的經濟增長,充分發揮內蒙古的比較優勢,與發達地區、行業龍頭企業大力開展園區共建,鏈式一體化引進大項目和配套項目,促進產業延伸和積聚。
擴大對外開放。一是要擴大出口規模。加快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繼續鞏固俄羅斯、蒙古、美日歐等傳統市場,大力開拓中東、南美、非洲、東歐等新興市場。逐步提高口岸通關能力,扶持邊貿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二是要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擴大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出口,提升邊貿出口商品附加值。三是要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鼓勵企業到境外設立分銷、研發、金融等服務機構。四是要提升內蒙古特色優勢產品的競爭力,積極培育知名品牌,重點要在綠色農畜產品、資源深加工產品、旅游產品等方面打造一批拳頭品牌,提升其在國外市場的影響力,擴大市場銷售份額。
參考文獻:
[1]王來喜內蒙古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賈俊雪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特征及原因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3]烏日途,干慶弼,杭栓柱內蒙古世紀之交的重大經濟選擇[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