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舉
[摘要]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漸推進,事業單位的改革進程也逐漸加快,我國的事業單位可以分為經營型、行政型和公益型三種不用的類型,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應建設適合自身經營特點的會計制度,且會計制度應當與當前迅速發展變化的經濟社會的特點相適應。文章根據事業單位建立會計制度的現狀,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就事業單位建立會計制度的必要性進行討論。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會計核算效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55
隨著我國逐漸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財政制度也逐漸趨于完善,隨之而來的是事業單位的會計內容的豐富化與多樣化。這樣的發展背景使得事業單位面臨的財務風險越來越高,原有的傳統的會計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發展需求,建立全面的會計制度成為社會發展的邏輯必然。全面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建立后能夠更好地指導事業單位目前的財務工作,使得各個部門的工作更加規范化、程序化,可以使會計在各個部門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提高整個單位的資源配置和資金使用效率,以實現提高事業單位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的目的。
1事業單位建立會計制度的背景與現狀
就目前的現狀來說,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經濟活動的頻繁化,事業單位同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但過去的事業單位并沒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完整的會計制度,因此在目前經濟變革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事業單位的會計弊端逐漸暴露,經濟活動所涉及的資金的流動也越來越混亂。
第一,會計核算采用收付實現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囿于先前會計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國的事業單位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收付實現制是以現金的流動為標準記錄收入和費用的發生,不考慮與現金活動相關的實際活動的發生與否,這樣的會計核算方法對于當前的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來說顯然非常落后。收付實現制的主要功能是記錄事業單位的收支情況,卻不能有效地反映發生業務的會計信息,舉例來說,事業單位實質的經濟活動正在發生,但相應的資金活動卻沒有完成,這種情況下,不能將實質已完成活動的資金記錄在賬,這樣事業單位的資產負債表中的內容就會變得不完善,所反映的會計信息也是缺失的,這樣的情況就會給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擾,無法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進而阻礙事業單位的發展。
第二,會計主體不規范。對于嚴格規范的會計制度來說,會計主體應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記賬主體和財務報告主體,但在我國的事業單位中,財務報告主體直接由事業單位代替。這種情況下的報告主體只是起到將財務報表進行匯總并匯報財務信息的作用,但財務報告主體在事業單位的經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財務會計報告是事業單位在一定的時期內將自身的經營發展情況和財務狀況匯報給公眾的過程,這一過程對于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的質量要求極高,財務報告主體應將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以及利潤表進行匯總后綜合分析,最終得出能夠反映自身經營發展狀況的財務信息。因此,目前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主體的缺失無法對運營過程中的資金實現精細化的管理與核算,更不利于對事業單位財務信息的掌握。
第三,會計核算方法與技術過于落后。在傳統的會計制度的指導下,我國事業單位的財務行為都是在傳統方式下進行的,資金流動以現金形式為主,但在目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下,經濟活動所涉及的交易資金逐漸趨于信息化的流動方式,而事業單位目前采取的會計類型屬于“簿記型”,此種會計類型的特點是以現金制為基礎,對單位所發生的收支活動進行記錄,但對于單位的固定資產的計提折舊等并不注重,同時對金融資產的發生不以公允價值的發生為依據等。在這樣落后的會計核算方法與技術的前提下,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公允性都會受到挑戰,這樣就會影響事業單位會計活動的有序進行,影響外部主體對事業單位內部財務狀況及運營成果的正確判斷,最終會影響事業單位的健康穩定的發展。
2事業單位建立會計制度的必要性
在社會不斷發展和變革的過程中,事業單位將不再是一種單一的類型,不同的事業單位應建立適應自身發展的會計制度。根據上文的闡述可知,我國事業單位的會計運行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因此,在事業單位建立完善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會計制度成為大勢所趨。
第一,事業單位的發展變革趨勢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要求。現階段,企業的會計核算一般遵循的會計準則是權責發生制,只有事業單位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事業單位劃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后,經營型的事業單位會慢慢向企業的運行機制靠攏,將權責發生制作為自身經濟活動核算過程中的基礎,以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公益型的事業單位和行政型的事業單位可以繼續延續現有的會計制度,依舊遵循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準則,將事業單位發生的收入和費用表現在會計賬目上,實現自身的行政職能。將事業單位進行了不同類型的劃分之后,不同的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中占據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事業單位會逐漸實現產權制度和產權結構的多樣化,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單一的收付實現制已不能滿足事業單位變革的需要,只有建立全面且滿足自身特點的會計制度才能將財務信息準確及時地反映出來,才能積極地促進事業單位不斷的改革與創新。
第二,設立專門的財務報告主體是經濟變革下的要求。隨著事業單位改革制度的逐漸深化,事業單位不僅會有公有制資金的流動,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非公有制資金。非公有制資金的引入對以往公有制資金使用主體單一化的現象帶來一定的改變,使得資金使用主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與此同時,信息的使用者也會趨于多元化,因此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主體缺失或者直接由事業單位記賬主體代替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變革的需求。事業單位應根據實際資金發生情況設置不同的財務主體,將不同來源、不同用途的資金分別進行記錄。同時,設置財務報告主體,將記賬主體記錄在賬的資金分別進行核算,將原有的資金粗放式管理改為精細化管理,改變財務報告主體只是起到單純匯報作用的現狀。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事業單位改革后產權不同、用途不同的資金的有效運用的要求,才能在事業單位的監管過程中起到有效作用。
第三,信息化的經濟活動要求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方法以及技術的提升。當事業單位的產權發生重大變化時(從公有制轉變為混合制),產權制度變得更加的復雜多樣,受到的法律約束也越來越多。為了保證產權的有序性不受到挑戰,必須建立全面的會計制度以維護產權秩序。伴隨著經濟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也越來越復雜,傳統的“簿記型”的會計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工作效率低下、出錯率高等,這樣的會計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的快速變化的形勢,事業單位應該在會計的核算上做出相應的改變,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將“簿記型”的會計制度改為“管理型”,提高會計核算的效率和技術水平。因此,為了支撐復雜的產權制度,防止產權關系變得混亂,新的會計制度的出現是必然的。我國的事業單位需要建立全面的、適應時代發展的會計制度改善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環境,規避財務風險,促進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
3結論
綜上所述,建立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已成大勢所趨,建立全面的、規范的會計制度能夠完善目前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的缺陷,規范財務環境與流程。在建立會計制度的過程中要積極聽取多方面的建議,吸收其他單位的經驗教訓,建立的會計制度不但要適應事業單位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發展要求,還應與整個社會的形式相適應。在會計制度建設完成后,應及時地貫徹實施,舍棄原有的、傳統的會計方法,根據制定好的會計制度落實和完成工作,從而營造更加健康的事業單位的財務環境,提高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效率,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段濱秋,高可欣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變革的必要性[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6):156-157
[2]尹高遠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變革的必要性[J].會計審計,201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