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誠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分析,指出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服務績效評估存在一些問題,認為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需要注意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和范圍、評估對象和評估目的,依據公共服務理論和國家相關政策,提出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關鍵績效指標為社區居委會、體育場地設施和社區體育活動,以此構建了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關鍵詞]公共體育服務;關鍵績效;指標構建;城市社區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58
城市社區作為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在改善居民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居民城市生活質量和改進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等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社區體育作為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城市政府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促進城市居民身體素質提升等諸多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以此檢驗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成效,促進城市社區體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分必要。
1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的研究現狀
隨著國家對發展社區體育的重視,特別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深入實施,有關城市社區體育評價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學者極大的關注。張龍等人對1997—2010年間國內發表的21篇社區體育評價研究論文分析認為,國內社區體育評價的研究可劃分為理論研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發展水平評價研究、社區體育服務評價研究、健身環境評價研究和居民體育意識評價研究6 大類[1]。可見,國內關于社區體育評價的研究觸角還是較廣的。
就社區體育服務評價研究來看,何穎、徐明(2007)認為,將滿意度引入到城市社區體育服務的評估中,是對城市社區體育服務實施計劃的科學性、適用性及其執行結果、工作質量進行檢驗的重要方法。他們依據顧客滿意度研究理論,提出社區體育服務滿意度測評系統主要包括社區體育服務環境、社區體育服務主體、社區體育服務客體、社區體育服務載體4 個子系統。其中,城市社區體育服務環境為社區體育領導、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和社區體育服務經費;社區體育服務主體為社區體育組織和社區體育指導員;社區體育服務的客體為城市社區居民;社區體育服務載體為社區體育服務活動。在此基礎上,他們構建了一個由20個具體指標構成的城市社區體育服務滿意度評估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2]。
陳旸、馬葛生(2009)借鑒當前經典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的相關研究成果,聯系社區體育服務的實際情況,選取了公眾期望、社區體育服務構成要素、社區體育服務方式、居民參與、社區體育獲取途徑、感知質量、感知價值、居民滿意、社區形象和居民信任等10 個潛在變量,建立了社區體育服務居民滿意度的概念模型和測評指標體系[3]。后來,他們(2010)結合社區體育服務的基本內容和要素,基于對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分析,利用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分解的關鍵績效指標法,細化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影響因素,再次構建了一個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由社區體育組織、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社區體育經費、社區體育指導、社區體育活動、公眾參與等6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構成[4]。數年后,陳旸與左珊(2014)從體育基礎設施、體育服務活動、體育服務人員三個方面又構建了一套基于公眾參與下的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包括體育服務項目數、體育服務機構數、人均體育活動面積、年體育服務經費投入、年體育活動競賽服務活動數、年運動康復服務活動數、年體育信息服務活動數、服務人員年培訓次數、服務人員業務考核通過率、體育服務指導員數量等10個具體指標[5]。
閆建華(2014)認為,社區體育評價首先應以社區體育能夠為居民提供的服務狀況及居民對其服務的滿意度為主要內容,其中應以居民滿意程度作為評價的核心。此外,評價的內容還包括社區體育設施服務、社區體育組織服務、社區體育指導服務[6]。
縱觀上述研究結果,雖然社區體育服務的評價指標構成有所差異,而且綜合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由于對社區體育的特質和評價內容把握不當,指標的選取或者評估的要求上存在明顯的問題,有的超越了社區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范圍。
2構建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指標應注意的問題
要能夠科學地評估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績效,有幾個基本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一是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范圍;二是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評估對象,是政府還是社區居民委員會;三是評估的目的,是檢驗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水平,還是政府或者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成效,或者是城市社區體育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只有把這三個問題先搞清楚了,才能確定構建什么樣的評估指標和模型,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方法。
21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與范圍
城市社區體育服務是城市社區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區服務體系,在我國被界定為是指以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為基礎,以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為服務對象,以滿足社區居民公共服務和多樣性生活服務需求為主要內容,政府引導支持,多方共同參與的服務網絡及運行機制[7]。由此可見,我國規劃發展的社區服務體系既包括滿足社區居民公共需求的公共服務內容,也包括滿足社區居民非公共性的多樣性生活服務,社區體育也一樣,可分為公共服務和非公共服務。
對于發展社區體育服務的重點任務,《“十一五”社區服務體系發展規劃》要求“繼續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特別要積極發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社區體育設施。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體育設施的資源共享。推動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培育社區群眾性體育組織,加強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7]。《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在提出“十二五”期間社區公共服務發展的目標任務時,對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目標任務要求是:社區普遍建有體育場地,配有體育設施,50%以上的城市、城區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50%以上的街道、社區建有便捷、實用的體育健身設施[8]。很明顯,為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提供基本的條件,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是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主要任務。具體而言,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之一就是提供社區體育場地和設施,包括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區居民的開放,這是從“十一五”到“十二五”都強調的重要目標任務。此外還有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組織的培育和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自然,這些方面應該成為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評估的基本內容。
22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評估對象
發展城市社區體育是大力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必然要求,而我國的社區建設被界定為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而目前我國的城市社區,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所以,社區建設被要求努力形成黨委和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社區建設的整體合力[9]。國家體委等五部委于1997年4月2日發布的《關于加強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則明確要求,市、區人民政府要把發展社區體育作為貫徹《體育法》、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一項具體措施,納入城市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并規定了市、區人民政府的體育行政部門、教育部門、民政部門、文化部門、城市規劃部門以及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在社區體育工作中各自的職責、任務和作用。同時指出,街道辦事處對轄區體育工作具有領導、管理的職能,居委會應在街道辦事處的指導下,廣泛宣傳、發動、組織居民經常開展群眾性的體育健身活動[10]。
如此看來,社區體育的發展也應該形成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街道辦事處管理、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的工作格局。那么,在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方面他們應當各負其責,也應當成為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的對象。由于他們在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的職責或者義務不同,所以不同的評估對象,應當有不同的評估內容和要求。而現在我們對此的評估,無論是理論上的探討還是實踐中的實驗,都幾乎沒有考慮到這個影響評估效用的問題,眉毛胡子一把抓,從而難以通過評估分清有關部門、機構的責任。
23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評估目的
張龍等人把國內城市體育評價的研究論文劃分為理論研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發展水平評價研究、社區體育服務評價研究、健身環境評價研究和居民體育意識評價研究六大類,這種分類盡管不太科學,因為六大類之間很多有交叉,但是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內研究者是基于不同的視角,出于不同的用意來探討城市社區體育的評價問題的,也說明了不同的評估目的,在評價指標和模型的構建以及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的評定,雖然所評定的都是社區體育發展水平位居全國領先地位的城市社區,但是評定對象是街道辦事處還是社區居委會,因其在城市社區體育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職責、任務不同而應該有不同的要求。這種要求的不同,既會體現在選擇不同的評估指標上,也會反映在相同指標的具體評估要求上。如同樣是社區體育設施,對于評估作為政府派出機關的街道辦事處來說,需要考量的是它的建設投入;而評估作為社區居民群眾性自治組織的社區居委會來說,那評估的不是設施的建設投入,而應當評估的是社區體育設施的使用和維護狀況。社區體育設施由政府建、交社區用、社區管,這是政府和社區居委會在社區體育公共設施服務中的分工與合作機制。
3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指標的構建
城市社區體育,在我國被界定為主要是在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內,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的群眾體育[10]。那么,城市社區體育就由街道辦事處、社區全體成員、社區體育場地(自然環境和設施)、體育健身活動等要素構成。不過,隨著民政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意見》的貫徹實施和我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修訂完善,社區居委會的自治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會逐步得以提升,組織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的職能將會得到強化。如今,社區居委會已作為了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的評定對象,這說明它在城市社區體育自我服務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加強。因此,我們在評估城市社區體育的公共服務績效時,不得不關注社區居委會的作用發揮。換言之,社區居委會在社區體育發展中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發揮,實際上也是政府提供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一種績效表現。
我國明確規定,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屬于公民的權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11]。這是現代公共服務精神的基本要求。與私人服務不同,公共服務的最終目標是保障公民的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它需要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投入才能實現,所以它要求均等化,所有公民享有平等接受公共服務的權利和機會。因此,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績效評估應緊緊扣住它的公共性來構建指標,要評估政府或其所委托的社區居委會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哪些基本體育健身條件,創造了怎樣的體育健身社區環境,而且這些條件和環境滿足了多少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關鍵績效指標由社區居委會、體育場地和設施、社區體育活動構成,其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要求如下表。
從評估要求來看,這套指標體系側重評估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廣度即惠及了多少社區居民,符合當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目標和任務要求,因此也能反映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現實水平。但當社區體育條件和環境改善,體育設施建設不再是重點任務的時候,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則應轉向深度即提升服務效果,也就是促進居民身體素質增強方面去努力了。到那時,評估指標和要求應當進行相應的調整。
參考文獻:
[1]張龍關于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評價的研究綜述[J].體育科技,2012,33(1):1
[2]何穎,徐明城市社區體育服務滿意度測評模型的理論和實證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1):40-42
[3]陳旸,馬葛生社區體育服務居民滿意度指數模型實證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4):133-135
[4]陳旸,馬葛生基于模糊多屬性決策的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測評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3)
[5]陳旸,左珊基于粗糙集理論的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評價實證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1):96-100
[6]閆建華城市社區體育服務績效評價理論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4,36(2):8
[7]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關于印發“十一五”社區服務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14-12-21)http://baikebaiducomview8010529htm
[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Z].2011-12-29
[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通知[J].中國民政,2001(1):4,6
[10]國家體委,等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0-02-05).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79/n17321/1436259html
[1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2-07-20)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