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
[摘要]歷史文化遺產記錄著每個國家的文明發展歷程,傳承著每個民族優秀燦爛的文明,承載著人民大眾對于未來的殷切盼望。但是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程度卻遠遠不夠,海底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所有權模糊、與國際公約規定脫軌等法律困境。需要明確相關法律規定,建立防止水下文物損壞的長效防范機制。
[關鍵詞]水下文化遺產;法律困境;遺產破壞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10
科技日新月異,使得翱翔深海不再是夢想,潛水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運用,使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探險海底,探索尋找長期沉睡在深海之中的文化遺產,比如沉船、沉物、沉寂在水下的人類遺址等。這些代表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程的智慧結晶,如果能夠得到相關部門的嚴格保護,依法依規由專業的考古學家進行適當的研究,破解其中奧妙,將使我們更加明晰人類社會偉大進程。遺憾的是,海底文化遺產所處海域主權不同,想對其盡心保護不僅涉及相關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更涉及海洋法乃至海商法等法律,相關法律的不完善使國家面對遺產破壞卻難以有效應對的局面。
1海底文化遺產定義
歷史沉船就像時光機,定格了船舶沉沒時期的完整信息,不僅是重要的水下文化遺產,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行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中,最具權威的國際性條約文書是在2001年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簡稱為《2001年公約》)。該公約規定“水下文化遺產指至少100年來,周期性的或連續的,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歷史或考古價值的所有人類生存的遺跡,比如:遺址、建筑、房屋、工藝品和人的遺骸,及其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船只、飛行器、其他運輸工具或上述三類的任何部分,所載貨物或其他物品,及其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具有史前意義的物品”。
依據該公約對于水下文化遺產的定義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海底沉船等交通運輸工具也屬于公約定義所包括的范圍,例如世界聞名卻遺憾撞上冰山沉船大西洋海底的英國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的殘骸,又如曾經戰力排名世界第一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船舶殘骸,抑或者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中,不幸敗北最終沉入東海的晚清政府引以為豪的北洋艦隊的船舶殘骸,無一不屬于文化遺產,對于歷史奧秘的探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困境
設置在物上最重要的權利就是所有權問題,所有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對于物其他一系列權利的處分行為。而海底文化遺產又是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和歷史研究價值,其所有權歸屬的意義不言而喻,所以對于所有權歸屬一定要嚴格對待、慎重處理。但是在討論研究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時,大多數參與探討的與會者們不約而同地回避探討海底文化遺產的所有權問題,只是通過了設置管轄與控制制度,以此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導致該公約出現了所有權缺位。如果相關管轄權制度規定不能落實或者不公平對待,而又缺失所有權制度規定,勢必會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對水下文化遺產的法律定性尤其重要,定為何種性質決定著不同主體對于水下文化遺產不同的態度、保護措施和政策。要想行之有效地保護海底文化遺產,明晰權利歸屬是重中之重。
21可區分所有人的水下文化遺產和不可區分所有人的歸屬
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03條、1989年《國際救助公約》、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3條、美國1987年《被棄沉船法》中,這種辨別方法都有規定。只要權利人再主張權利時,能夠充分證明自己享有水下文化遺產的所有權,那么無可厚非地,水下文化遺產歸所有權人所有,但是所有權人要給打撈方支付相應的打撈費用和報酬。這種辨別方法除了需要證據證明以外,還要遵循嚴謹的程序以示公平。但是《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中,沒有對此區分方法做出相應的解釋和規定,由于水下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所以在所有權人和打撈人進行打撈時,一定要上報有關國家機關或相關管理機構,在獲得批準后才可以對其進行一系列行為。這里使用了“有關國家”這個詞語,也就是與水下文化遺產有關系的國家,說明水下文化遺產的所有權在不同情況下指向性是模糊的。一旦明晰了所有權人,那么對水下文化遺產的物權效力是絕對的,就可以對其進行絕對占有和絕對控制,在進行打撈時要支付打撈方相應的打撈費用和報酬,同時在所有權人不支付打撈費用時,打撈人在合理的范圍內對打撈物享有留置權,以便得到相應的費用。
不可確定所有權人類型的有以下兩類:一是在規定期間內無人主張所有權;二是主張權利的人沒有充足的證據表明他的所有權人的身份。稱之為文化遺產一定是年代久遠長埋水下,在時間不斷向前推移時權利人要主張所有權是很困難的,這樣就有可能導致水下文化遺產不明物主的情況產生。在此情況下,一般規定會推定為無主物,法律對于無主物的規定是適用先占制度的,最先占有水下文化遺產的人視為所有權人。但是,打撈人不一定是先占人,有可能是最先發現并已經主張遺產所有權的人,此時打撈人只是先占人雇用為其實施打撈作業。而位于領海范圍內的水下文化遺產,根據主權先占的原則,先占人應該是國家。
22水下文化遺產是否為全人類共有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序言中提到:“除其他歸于各個國家所有的區域及資源外,位于國家管轄權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區域及該區域的底土與資源屬于全人類共同的遺產。”第136條更是明確規定了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為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但是公約第1條中對于資源是這樣描述的,位于區域中的海床與其下覆的所有液體、氣體和固體資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海洋法公約中的資源指的是礦物資源,也就是說水下文化遺產不屬于海洋法公約中的資源的范疇,也就不是海洋法意義上的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具有人類共同繼承遺產資格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對人類生存發揮關鍵作用;二是屬于自然資源的性質;三是該自然資源不受任何國家主權或所有權的管轄。由此看來,水下文化遺產不符合上述條件,不能成為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
3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構建
31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當前,許多水下文化遺產尚未發現,已經發現的遺產或許正在遭受著非法的打撈破壞,為了更好地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傳承,各所有國不但要鞏固自身水下文化遺產法制建設,更要加強國際間交流合作。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國際法律體系,在不超越國際法范疇的前提下,明確各國對水下文化遺產的權利義務關系,盡量避免因所有權不明晰而導致的國際糾紛;另一方面,大力宣揚文化遺產對于人類歷史文明進程的重要性,要以史為鑒向前發展,加強在技術、管理經驗上的交流合作。我國應該與國際接軌,對相關法律進行更新以順應實踐的發展,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32建立健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大科技投入
在現有的水下遺產保護體系的基礎上不斷升級,加強監督管理力度,落實相關政策實施。不僅要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嚴加保護,還應注重保護遺址存在環境,加強水域保護和水域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科學技術研發力度,開發更具有針對性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加強對水域環境監測及遺址動態監測,實時掌握水下文化遺產動態。
33建立晚上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預警機制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宜早不宜晚,防范風險迫在眉睫,建立預警機制是題中應有之義。勢必要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應對突發的風險,明確各級監督管理部門對水下文化遺產和遺址維護的權責,提高各級相關部門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采取相關工程措施抵御環境風險和人為破壞的風險。在對遺址結構、材料進行科學清晰認知的前提下,還要提高相關部門對受損遺址的修復能力,竭盡全力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完整和完好。
參考文獻:
[1]陳旭艷水下文化遺產國際法保護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9
[2]蘭志丹國際法視角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1
[3]李姍姍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法保護研究[D].合肥:安徽財經大學,2011
[4]張志遠,王玏水下文化遺產國際法變遷下的遺產保護及其實踐[J].案例剖析,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