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珂
[摘要]近日來,越發嚴峻的空氣狀況使得“霧霾”一詞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霧霾問題關系公眾生存生活所必需的環境資源,與公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治理霧霾也就涉及了公民環境權的問題。文章首先對霧霾、公民環境權等概念進行界定,從霧霾的成因和影響兩個方面指出治理霧霾與公民環境權的關系,提出治理霧霾的對策,對現階段緩和霧霾的嚴峻現狀、治理霧霾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民環境權;治理霧霾;對策探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89
1核心概念的界定
霧霾,顧名思義,就是霧和霾。霧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水滴、灰塵、冰晶以及各種化合物殘留等組成的氣溶膠系統,而這些氣溶膠系統所造成的視覺障礙稱為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
公民環境權是1960年首次提出,在我國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代表性的觀點有:蔡守秋認為環境權是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用適用環境的權利以及保護環境的義務;陳泉生認為環境權指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適宜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基本權利;常健從立法的角度、“以人為本”的原則來理解公民環境權。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認識、改造自然的同時要尊重自然,遵循規律,對自然進行涵養保護;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發展自身的同時要注重社會發展,保護社會環境。公民環境權不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是指公民擁有的對其所生存生活其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保護的義務。保護公民環境權,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還需要全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
2治理霧霾是保護公民環境權的必要條件
21霧霾的成因
211霧霾現象作為一種自然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大自然的正常現象
人們每天的日常生產生活活動,如供暖、工業生產、施工等,必然會產生和排放一些廢氣、粉塵等細顆粒物,這些細顆粒物活性較強,在大氣中通過長久的累積,一旦得不到有效地轉化和循環,超出大氣所能承受的范圍,便形成霧霾天氣,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212霧霾現象作為一種社會環境問題,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的表現之一
進入現代化社會以來,過度的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使人們在一定階段內喪失了理性,整個社會處于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氛圍中,人們肆意掠奪自然資源,而不保護環境,忽略了權利義務的一致性,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加劇,失去平衡,以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作為代價,得不償失。
213霧霾問題作為一種公共政策問題,是政府失敗的一種表現
自2013年便在全國大范圍內出現的霧霾天氣,雖然政府采取了相應的對策,但效果不明顯。截至2016年1月初,全國仍有很多地區不斷陷入霧霾迷陣,南京甚至出現“玫紅色霧霾”,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嚴峻的霧霾現狀從側面指出政府作為的有效性和及時性不強,沒能保證公民的環境權。
22霧霾的影響
221危害身心健康
霧霾天氣作為一種大氣污染現象,對人體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傷害,尤其是PM25,它會危害人身體的呼吸系統,誘發呼吸道疾病;引發各種細菌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使人們患癌的風險大大增高;對生活環境產生影響,制約人的健康發展;影響心情,對人的精神狀況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后果。霧霾天氣對人的身心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22污染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其包含的各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和整個系統的發展。大氣作為自然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大氣的污染必然會損害水、土地等各種資源,整個生態系統都會遭到侵害。
223擾亂社會穩定
霧霾天氣所造成的道路能見度偏低,對公路、鐵路、航空等都帶來影響,使得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有所提高,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持續的霧霾天氣使得人們的心情壓抑煩躁,工作積極性不高,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產生的經濟效益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的動蕩,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3治理霧霾的對策
31國家層面
首先國家應完善有關霧霾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使霧霾治理能夠有法可依。霧霾天氣不是一天之內形成的,治理霧霾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現階段,我國有關霧霾治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夠健全,要加強大立法力度,提供法律支持。其次要建立有關霧霾治理的監督體系,動員各種力量(社會組織、媒體、輿論、互聯網、個人等)加強對污染企業、政府作為的監督,做到有法必依。再次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對積極依法辦事、減少污染排放量的企業進行獎勵;對違反法律、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處罰堅決打擊,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最后采取措施創造條件,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氛圍,呼吁人們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減少生產生活廢氣排放量,逐步治理霧霾。
32政府層面
首先政府應積極履行其經濟職能,運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等職能,鼓勵和支持綠色環保的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提供綠色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人們提供多種選擇,緩解霧霾天氣的嚴峻狀況。其次履行政治職能,加強與不同國家地區間的交流,積極借鑒別國或別地區治理霧霾的有效經驗,與本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霧霾治理的道路。再次履行文化職能,發展科學技術,通過制定各種方針、政策等來促進有關霧霾治理的科學研究的發展,以科學技術來治理霧霾。最后履行社會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轉變,通過充分發揮市場、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來治理霧霾。
33社會層面
首先企業要積極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發展綠色環保循環產業,使用清潔能源,解決好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殘渣廢料,加大創新力度,把治理污染和發展產業結合起來。其次社會組織尤其是環保組織要發揮自身的力量,積極承擔責任,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一股綠色、創新潮流,形成全民環保、綠色創新的社會氛圍,倡導綠色出行、綠色企業、綠色產業、綠色經濟,減少霧霾的污染源。最后要動員社會中的所有力量(社會組織、媒體、互聯網、輿論等)加強監督力度,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強大功能,使那些重度污染企業能夠真正做到節能減排,減少污染排放量。
34個人層面
首先從自我出發,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節約能源資源,反對浪費;少開私家車,可選擇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車等出行方式,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其次發揮自身的創新精神,鼓勵自主綠色創業,把減少污染和自身發展結合起來。湖北小伙汪仁政的“塵埃計劃”,這種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再次通過參加綠化、保護植被等公益活動來為霧霾治理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以自身的行動傳染和影響他人。最后利用各種手段工具發揮自身的作用,尤其是互聯網,發動呼吁人們減少污染,宣傳霧霾治理的現實意義,帶動更多的人為霧霾治理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黎公民環境權的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4):51
[2]常健淺析環境保護與環境權保護之立法[J].人權,2013(2):46-51
[3]梁巖,賈秀飛“霧霾”現象的公共政策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15(8):112-116
[4]賈秀飛,梁巖論霧霾公共政策問題的科學構建[J].環境工程,2015(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