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菲+王亞鵬

[摘要]P2P網絡借貸作為一種互聯網金融創新,近年來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與此同時P2P問題平臺數量不斷攀升,行業內部良莠不齊。文章通過分析我國網貸行業發展現狀,結合出現的種種問題,提出了利用大數據規范網貸行業的新視角,并結合美國P2P的監管經驗,對我國的網絡借貸規范化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P2P網貸;大數據;征信體系;信用風險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171
P2P網絡借貸,即建立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網絡貸款平臺,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創新模式,這種依托互聯網計算機技術的平臺,與傳統的金融機構相比可以實現借貸雙方之間的更快對接。P2P網絡借貸的借款人通常是個人和小微型企業,由于這類資金需求方信用水平不高或者缺乏有效的擔保和抵押,傳統的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其借貸需求,而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出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難題。再加上2014年12月以來我國央行多次降息降準,國內銀行的利率整體偏低,P2P網貸平臺也為一些有閑散資金的投資者提供了具有較高投資回報率的投資渠道。
1 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發展現狀
1.1 網絡借貸行業現狀分析
自2007年我國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成立以來,P2P這一新型借貸模式在我國以爆發式速度增長,下表顯示了2011—2015年我國小額貸款公司數量與增長情況。但是在快速增長的同時,這一借貸方式在運行過程中的問題也逐漸涌現。2015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在不斷發展,但隨著行業發展的深入,股權眾籌糾紛、平臺跑路等問題愈演愈烈,制定行業規范、規范行業行為的重要性尤為凸顯。見下表。
根據《全國P2P網貸行業快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底,我國P2P網貸成交額累計突破2萬億元,P2P網貸平臺共有5326家。其中,出現在網貸風險預警系統上的風險池預警平臺3329家,占62.5%,嚴重問題平臺1824家,占34.25%。數據來源于第一網貸。存在問題的平臺高達一半以上,P2P網貸行業在快速發展的背后隱藏的大量問題亟待解決。
1.2 網絡借貸行業存在的問題
1.2.1 行業準入門檻低,內部混亂
2015年是P2P網貸行業問題平臺數量的爆發年,僅2015年全國網貸行業出現問題平臺高達896家,而這一數據在2014年是275家,2013年是76家。數據來源于網貸之家《2015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過低的市場準入門檻和統一行業標準的缺失使得平臺跑路事件頻發,行業內部泥沙俱下。
1.2.2 信息透明度低,多項信息未得到披露
由于互聯網金融法規尚未健全,P2P平臺沒有義務向第三方機構和投資者提供關鍵性運營數據和重大事項信息披露。規模較大、影響力強的網貸公司出于對公司信用的考慮會主動公布行業數據和信息,而一些小規模公司在信息公布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這勢必會造成網絡借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個人投資者的資金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
1.2.3 網貸信用數據共享困難
數據共享不僅包括網貸公司與社會征信體系之間雙方對接,同時也包括各網貸公司之間的數據共享,其在實施過程中面對的困難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征信系統未能與網貸公司的數據對接;第二,一些中小網貸公司缺乏信用意識,不愿公布基礎數據;第三,信用數據全方位共享在現階段存在技術上的難題。
1.3 利用大數據規范網絡借貸的可行性
大數據是指以多元形式,從多種渠道搜集而來的海量數據信息,其具有4V的特點:大量化(Volume)、高速化(Velocity)、多樣化(Variety)、價值化(Value)。我國目前對于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于導入數據分析、信用風險評估、成本預算管理等方面。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和行業內部良莠不齊這兩種形態并存的局面下,利用大數據做風險平臺評價體系和風險調控的必要性尤為凸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利用大數據進行P2P平臺的風險控制成為可能。將采集來的借款人的基本特征、消費狀況、風險偏好等各種信息通過數據建模的方式形成指數化數據分析,科學有效地評估其信用風險。
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和大數據的應用對于規范P2P網絡借貸平臺具有重要影響,即通過社會信用體系使借貸雙方信用狀況透明化,搭建雙方之間平等規范的借貸平臺,與此同時,通過大數據信用評估來控制信用風險。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同時推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廣泛應用。這對于P2P網絡借貸行業的規范化管理來說是一項重大利好政策。
2 國外P2P監管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2.1 健全的社會信用法律是基礎
美國的個人信用制度已經存在160多年,目前建立起以《公平信用報告法》為核心的比較完整的個人信用管理的立法框架。這些法律共同作為構建信用體系的基礎,也為網絡借貸這一金融創新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社會基礎。
2.2 完善的社會征信系統作為依托
美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個人信用制度為基礎,具有相當規范的個人信用檔案等級制度和嚴密的個人風險預警系統。依此為基礎,美國的P2P網貸平臺可以對借款人的身份驗證和還款能力做出清晰的評估,在交易過程中平臺不履行擔保職責,而是作為一個信息中介而存在。
2.3 持續的信息公開披露制度是保障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及相關監管部門對P2P網貸平臺的信息披露制定出非常嚴格的標準,要求網貸平臺對其發行的收益權憑證和借款信息作全面地披露,并且發生信息變更及時進行動態調整。SEC會對網貸平臺的發行說明書和其他資料進行審核,使投資者能夠獲得的信息極度透明化。當發生因平臺信息披露的錯誤而引發損失時,投資者有權利對其追責。
3 我國網絡借貸監管的對策
3.1 完善互聯網金融和數據共享相關立法
目前我國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仍不完善,源頭上缺乏法律依據,在監管環節實施監管的過程中難免出現監管不當。今后網絡借貸立法勢必要朝著細化、具化的方向落實,對網貸平臺的市場準入、業務開展、資金安全、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具體明確規定,首先要使互聯網金融有法可依,對不同規模、不同信用級別的網絡借貸平臺實行有差別的法律和行業監管準則。盡快推出針對P2P網貸行業的法律規范及準則,要求網貸公司定期公布關鍵性運營數據及信息披露,降低行業信用風險。
3.2 建立網貸風險監測預警系統
建立以互聯網和統計技術為基礎的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定期發布P2P網貸平臺黑名單、白名單或預警名單,讓真正高信譽、低風險的網貸平臺脫穎而出,為投資者選擇可靠的平臺提供依據,同時及時將劣質平臺的真實情況告知投資者,降低P2P行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3.3 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建設
P2P網貸平臺的交易開展應該以社會征信體系為依托,初期可以在國內選取基礎設施完善的城市作為試點,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并借鑒國外發展征信體系的經驗成果,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征信體系覆蓋。平臺應對借款人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對個人的征信系統,從系統數據分析的角度判斷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充分保證放款人的資金安全。
3.4 鼓勵P2P網貸平臺自建征信數據庫
P2P網貸平臺要利用技術創新,針對公司的運營規模、信用評級和潛在投資者群體劃分來籌建公司的征信數據庫。通過記錄個人投資者的基本特征、消費活動特征來綜合評價投資者的信用狀況,從未判斷其還款能力和可能潛在的違約風險。公司自建的數據庫能夠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減少與第三方征信機構和數據源合作帶來的較高的運營成本。
3.5 落實網絡借貸實名制
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即將迎來用戶實名制時代,為配合《非銀行網絡支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實施,支付寶宣布推進實名制?!掇k法》首次明確了建立“支付機構分類監管指標體系”的新思路,鼓勵企業開展服務和創新。實名制作為一種提高信息透明度的手段,對于規范企業和個人支付借貸行為,明確自身責任具有重要作用。實名制對于P2P網絡借貸行業的規范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將個人借貸評分狀況與身份證相掛鉤,對信用評分狀況差的個人取消其借貸資格,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
3.6 投資者加強自律,重視個人信用記錄
未來社會的交易是建立在以征信系統為基礎之上的,個人的消費行為、借貸歷史、工作情況、還款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會有記錄。因此,投資者在平時要注重對自信信用狀況的維護,時刻關注自身的信用評分的變動調整。
4 結 論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P2P網絡借貸提供了一種新型融資方式,對于加快資金融通,增加中小企業投融資機會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我國目前網貸發展不規范的現狀,P2P網絡借貸的監管要完善行業規范的法律和加快推進社會征信體系建設。隨著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成立,可以看到國家對于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的決心。未來要繼續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依托,創新P2P網貸監管的新形式。
參考文獻:
[1]錢金葉,楊飛.中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金融論壇,2012(1):46-51.
[2]盧馨,李慧敏.P2P網絡借貸的運行模式與風險管控[J].改革,2015(2):60-68.
[3]沈良輝,陳瑩.美國P2P網貸信用風險管理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征信,2014(6):61-65.
[4]肖肖,駱建文.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融資平臺信用評級[J].現代管理科學,2015(1):66-68.
[5]葉文輝.大數據征信機構的運作模式及監管對策——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為例[J].新金融,2015(7):60-63.
[6]朱珺,蔡珉.我國民間金融的發展現狀及規范化管理——以P2P網絡借貸平臺為例[J].中國市場,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