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晗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86-02
我們人類的祖先在發展的過程中,顯示出我們人類適應自然的天賦,為了彼此能夠交流,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都創造了彼此能夠理解的、優美的語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加以改善和豐富,用我們自己所生活的區域的獨自的語言表達完整的信息。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日常生活的信息大部分是由語言來傳達的。日語是出現在五世紀前后,是從中國傳來的“漢字”滲透到本來沒有文字的日本形成的。在日本,除了北海道的阿依奴族和沖繩群島的琉球人稍微保留著自己的民族語言外,99%以上的人口使用統一的語言即日本語。日語較其他語言,特別是漢語,具有其獨特的性質,根據談話對象關系的不同,使用的語言也不同,特別是談話者之間曖昧性的日語表達方式是其一大特色。這種特色在顯露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點。含蓄而有內涵的日語,會給人們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頗受日本人的喜歡,但卻給外國人留有一個無法磨滅的印象,那就是日語很難學。
一、曖昧性表達的具體表現場合
1.不能直接使用否定方式回答的場合
日本人在與人交往時,非常小心謹慎,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顧及對方的心情,盡量回避使用直截了當的方式拒絕別人,以免得罪別人。這種方式在商業談判時經常使用,想拒絕對方的提議,但是還不能得罪對方,就使用曖昧性的語言讓對方自己琢磨。
2.難以把握分寸的場合
有一些場合日本人害怕一旦明確自己的意愿而遭到對方輕視,或者害怕因為自己的話語而負責任,所以采取曖昧的表達方式可以來逃避自己的責任。政府官員的國會發言、醫生在患者面前對病情的診斷、日本報紙上的某些社論,經常就使用曖昧性的語言,一方面可以看出是謹慎,另一方面是萬一的情況下可以逃避責任。
3.弦外之音的場合
作為一種感情色彩強烈的語言,為了避免給對方造成傷害或提高自己的形象,日本人喜歡用曖昧的表達把話說得委婉動聽,用曖昧的表達讓人體會那弦外之音。
二、常用的曖昧性的表達方式
1.表示不明確的、曖昧的副詞
日本人的言語生活中曖昧的詞匯出現的頻率很高。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示不明確的人的感覺的“どうも、なんだか、なんとなく”等,表示不明確的時間范圍的“ぐらい、ごろ、ばかり、しばらく、すぐ、そろそろ”等,表示不明確的場所范圍的“へん、あたり、ほう”等,表示不明確的數量范圍的“ほど、ほぼ”等,表示不明確的助詞“なんか、でも、たり”等。聽到使用了這些詞匯的日語,聽者只能憑當時的場合理解說話人的意思。
2.隨聲附和的“はい”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會說一句日語“はい”,的確在我們與日本人交流時,聽到最多的也是“はい”。普通的詞典中“はい”的解釋有兩種,即“(應答的)唉、到、有和(同意的)是的”。所以交流時不斷重復的“はい”不一定就是同意的意思,有時還有隨聲附和的含義。
3.似是而非的表達
這種表達方式沒有明確之感,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也可以,不讓對方陷于尷尬的境地。比如商店買鞋的對話:“A、この靴はきれいですか。B、ええ、そうですね。”這里的“そうですね”經常出現。漢語是“是的,是那樣的”之意,可是對話中意思就不明確,也許漂亮,也許不想讓對方尷尬而不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做出的應答。即既不是“是”,也不是“不是”,是曖昧的表達。
三、曖昧性表達產生的原因
1.獨特的地理環境
日本是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個大島及周圍的將近四千個小島組成的島國。四面環海,狹小的國土,貧乏的資源,地震火山多發的惡劣的自然環境,使日本少與外界接觸,人們熟悉周圍的人、事、物,彼此可以“以心傳心”,形成默契,靠猜測、體會也能領會對方要表達的意思,重視表達的曖昧性,過于清楚反而顯得不自然。
2.獨特的審美意識
日本的傳統文化,包括茶道、插花等,雖然形式不同,各有千秋,但卻同樣體現了日本人從古至今的獨特的審美觀。人們習慣了平靜安穩的生活,注重內在的含蓄曖昧,追求靜謐安寧。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以幽、玄、佗、寂而聞名世界,這種審美意識也影響了他們對待周圍人的態度,形成了彬彬有禮,表達不明確、曖昧的語言風格。
3.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
據說制定日本第一部成文法的圣德太子,其《17條憲法》(604年)第一條就提出“以和為貴”,“和”是作為理解日本人精神的關鍵詞的最重要的詞語之一,這部憲法以儒家思想和佛教為基礎。在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下,日本人更重視“和”。“和”也成為日本人的處事原則。在發表個人意見時,為了不讓對方尷尬,日本人會盡量用具有曖昧性的語言表達,不將個人意志強加給別人。
總之,在日語交際中,得體的具有曖昧性的日語,會使交際的雙方感到愉快,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傾向。另外,研究日語的曖昧性的特征對于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新世紀的日語人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會讓我們吸取精髓,了解日語的表達方式,以有利于今后兩國的更好地交流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