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只有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有效實現課程目標。
【關鍵詞】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42-01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制定好全面、具體、適宜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下面就以《原來是相互關聯的》一課為例,談一談如何來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一、教學目標定位要準確
1.關注教學內容間的前后聯系
科學課的教學內容,每一課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前后相聯系的,因此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前后聯系,準確把握單元的總體教學目標,了解本課在單元乃至整套科學教材中的地位,再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原來是相互關聯的》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6課,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生物的多樣性”。第1、2課從搜索校園中的生物入手,讓學生從生物種類(物種)的角度感受校園生物的多樣性。第3、4課,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第5課,以我們人類自己為研究對象,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是多樣的,就一種生物而言,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第6、7課從現象入手,通過引領學生認識不同環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體結構,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第8課,通過運用資料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的生存權利。
不難看出,《原來是相互關聯的》這一課,既是前面幾課學習內容的深化,又是后面幾課學習的基礎。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認同了生物的種類是多樣的,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也是千差萬別的。這時,學生們的頭腦中自然會生成這樣的問題:是什么造就了他們的不同?怎樣帶領學生搞清楚這一問題呢?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從現象入手,讓學生從直觀的現象中逐漸領悟。對于生物的多樣性,學生們關注更多的是生物的外部形態的多樣性。而在生物諸多的外部形態特征中,那些特殊的身體特征往往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視線。因此以這些具有特殊結構的生物為研究對象,更容易發現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基于以上思考,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科學概念:動植物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一些特殊身體結構;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利用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推論的意識,滲透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活動開展要有效
為了能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活動的:
(一)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在前幾課學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觀察幾種動植物特殊形態結構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圍繞教學目標,有效組織教學活動:
活動一:觀察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學生觀察老師準備的根、葉實物及圖片資料,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自主學習,認識到植物的不同形態結構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活動二:觀察不同環境中的動物。組織學生對金魚和鴿子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它們的特征,并將這些特征與它們生活的環境聯系起來;對一些特征的功能作出推測,并進行驗證,理解動物的不同形態結構也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活動三:探究它們與什么相關聯。通過觀察圖片、觀看視頻資料,指導學生推測出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習性相關聯的,并對學生滲透保護環境的教育。
(三)通過指導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幫助學生梳理、歸納本課所學內容。
(四)通過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搜集有關生物與環境的資料,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課力求為學生創設自主發展的空間,在組織嚴謹的活動中,使學生一步一步推測出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總之,教學目標就是課堂學習的核心,課堂教學活動要始終不移的圍繞著目標展開、進行。只要我們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并開展扎實有效的教學活動,我們的科學課堂將處處生花。
參考文獻:
[1]何繡伶. 關于我國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的思考[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06:125-126+129.
[2]劉本劍. 對“公開課”的反思[J]. 基礎教育研究,2008,03:16-18.
作者簡介:
牟向前(1975-),男,漢族,山東省博興縣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