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 郭建軍
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適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青海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 郭建軍
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壓力也在逐漸增加,中職學校面對就業壓力應逐漸改變教學方式,采用校企合作的途徑為學校發展和就業提供幫助,實現學校與市場、企業與學生之間的接軌,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讓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和工作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學生工作能力,增加學校就業率。校企合作實現了企業和學校之間資源的共享,使學生的能力和中職學校的競爭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從目前大部分中職學校培養途徑來講,對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并不理想,未能達到校企合作的目的。本文主要針對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校企合作 適用性人才 培養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培養技術專業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這種新型的辦學模式,主要針對中職學校實際工作技能進行培養,目的是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有自身優勢,提升就業效率。大部分中職辦學主體圍繞育人的目的進行實踐,但是在實踐中還是遇到了諸多困難,影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序運行。因此,為了保障職業教學校企合作的有序運行,對校企合作的各項運行機制需要進行改革。
1.1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界定
人才培養是國家針對經濟發展模式制定的相關教育技術,通過現代的教育手段,將學生培養成為思想成熟、專業知識扎實的應用型人才,在穩定的教學體系下,通過固定的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
校企合作是企業和學校合作培養學生的簡稱,主要是通過企業的介入將教學方式和學生管理方式進行革新,利用企業和學校的資源聯合將學生專業技能進行調整,使得教學和工作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提升專業技能,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處理,促進學生在工作中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掌握工作技巧,保證整體教學的完整性,增加適用型人才數量,達到中職教學的目的。
1.2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
在職業教育中實施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中職學校積極展開相關模式探索,將培養實踐專用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并將學校教育方針進行改進,積極尋找合作企業,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增加就業競爭力。但是校企合作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主要問題包括:對于企業合作伙伴的尋找來講缺乏針對性,本身企業合作伙伴就難以尋找,對于學校來講專業性方面是忽視的,造成校方尋找合作企業存在困難,校企合作存在難題;校方與企業的合作難以達到共通,相互之間合作缺乏深入交流,企業對于合作的學校沒有幫助,學校人才資源在企業得不到應用,造成相互之間的分歧,影響相合作關系;最后,在合作中,相互之間利益關系聯系不密切,企業通常和學校進行的是短暫合作,長期進行合作的情況較少,這樣校企合作就失去原有意義,對于學校和企業來講是不利的。因此,針對現階段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在后期的發展中需要進行改進,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保證校企合作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2.1 案例
某職業學校是縣內一所公辦專業技術學校,主要開設財務相關課程和經濟管理類課程,包括會計、旅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金融事務、工藝美術等11個專業,而會計是該校特色專業,從2008年至今,和一些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每年有大量的實習生進入到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對于學生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2.2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具體模式分析
2.2.1 教學內容改革
該職業技術學校會計專業中的教材為通用中職教材,但是不適用于企業日常財務會計工作,因此在保持原始教材基礎上將教材進行創新,進一步增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并將學生學習技能進行提升,符合行業要求。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企業專業人員經常出現在教學課堂中,例如合作中財務經理經常將企業最新財務會計處理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相關財務專業人員也經常到課堂上進行課程講解,將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用到教學中。同時,教師和合作企業財務人員共同商討教程安排,將課程進行合理劃分,保證課程實踐性和專業性的融合,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優化。
2.2.2 教學方式改革
在進行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企業提供了專門的實訓場所和基地,對于學校來講節省了實踐教學資金投入。在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中,該校采用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模式,專業的理論知識由學校教師教授,保證理論知識的專業性。而日常實踐課程需要和企業結合,有企業專業人員講授。當學生完成理論知識學習后,按照要求進行實訓課程,分批分班級進入到企業進行實訓,這樣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減少企業工作量,為企業財務工作減輕負擔。
2.2.3 教學改革評價
該中職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成立專門校企合作委員會,對于課堂教學中的各項問題和摩擦進行溝通,實現了職業技能培養為中心、崗位實訓為輔助要素、學習任務為載體的現場教學與企業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按照財務日常工作流程進行現場教學,將實訓延伸到企業工作中,帶領學生真正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內容,并在考試中將理論知識的考察和實訓結合進行學生成績判定,促進了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提升。因此,進行校企結合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自身能力,提升教學成果,同時為企業提供更加豐富的人才儲備。
3.1 企業參與度存在問題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之間共同制定相關人才培養計劃,但是實際工作中企業參與度與教學實訓安排之間存在沖突,主要是因為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財務專業人員時間安排和日常工作的協調容易出現問題,使得企業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整體課程的安排,造成課程設計和教學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企業不能完全融入到教學實訓中去,實訓與專業課程沖突。在上述案例中職專業學校的實訓中,企業財務工作具有明確的周期性,而教學計劃需要和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周期相配合就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將教學順序打亂重新分配,造成整體教學計劃制定中工作量的增加。
3.2 企業投入成本較大
企業在進行校企合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經費,建設相關的訓練場地,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企業從自身經濟條件考慮往往會放棄對于整體中職學生的投入,轉而投資學校中的優秀學生,忽視對于技術人員的培養,使得聯合辦學出現偏差,導致企業對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夠重視,影響學生實際能力培養。在上述案例中職學校中,企業因為建立實訓基地前期投入過于巨大,轉而將合作模式變為重點學生的培養,造成實訓質量受到影響,學生在畢業后不能適應工作,影響今后發展。
3.3 缺乏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基地建設是校方和企業之間共同的責任,但是從上述實訓案例來分析,實訓基地的主要投資還是依靠企業,或者是學校自籌資金的方式。但是企業從自身經濟效益考慮,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這部分風險在政策方面不能得到相應賠償,影響企業投資積極性。因此,該專職學校實訓基地達不到教學要求,不能按照實際需要展開專業技能培訓。同時,實訓基地不僅需要場地設施,還需要專門技術培訓人員。而企業員工日常工作本身繁瑣,在工作之余擔任培訓人員職位就增加了工作量,影響員工權益。如果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實訓,會增加企業的經濟負擔。由此可見,實訓基地的開發和建立需要進行科學的布局,顯然現階段進行校企合作過程中對這一方面關注度較少,影響相互之間合作積極性。
4.1 建立長效機制
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需要相應法律規范進行引導,政府通過行政、經濟、法律手段對校企合作進行支持,并在宏觀政策上進行引導和調控,建立專門政策和制度,對矛盾問題進行引導。同時,建立專門財政基金,為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減輕企業和校方的負擔。從企業角度來講,明確培養學生的方式,通過“訂單”的方式,促進學校和企業人才計劃的深層次結合,進一步參與到教學全過程,進行課程的制定和考核方式的確定,建立整套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真正將企業專業設置和企業需求相結合,技術實訓與理論知識對接,培養真正適合本企業的專業型人才。
4.2 重視課程體系建設
引入行業標準作為教學的目標,并將行業標準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去,根據行業的需要設置專業、改革課程。課程的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實際行業規范的變動進行課程調整,從人才培養角度,按照行業要求進行人才培養。在進行學生課程安排時,需要以工作過程作為基本參照,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完善工作思維,讓學生可以盡早進入工作狀態。這樣學習過程和崗位教學是統一的,更加適用于現階段的就業要求,將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實際操作和理論知識結合,加深學習印象。
4.3 建立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課程安排之外需要建立一定的實訓基地,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將同行業實訓基地進行聯合,同行業相關企業可以通過企業聯合的方式建立實訓基地,節約成本,降低風險。同時,通過不同企業學校聯合的方式建立實訓基地,可以實現人才資源和行業資源的共享,保證實訓效果的同時增加企業收益。
校企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的學習拓寬了空間,增加了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為學生學習和實訓提供了平臺,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雖然現階段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缺陷,但是通過政府、企業和學校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將該教學方式進行推廣,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1] 謝玲.中職學校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03).
[2] 何熠.中職學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05).
[3] 徐理文.基于中職學校就業市場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01).
[4] 欒坤.淺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中職制藥專業教學中的影響[J].決策與信息,2015(11).
[5] 謝軍.中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金融事務專業為例[J].科技資訊,2014(02).
F272.92
A
2096-0298(2016)07(b)-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