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干
(1.阜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2.查大學文理學院,土耳其 梅爾辛 33800)
?
漢學主義視閾下中國譯論構建的有效路徑
蔣文干1,2
(1.阜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阜陽236041;2.查大學文理學院,土耳其 梅爾辛33800)
摘要:漢學主義視閾下中國譯論的成功建構遵循從“分工”到“合作”,再到“爭鳴”到“批判”,最后到“傳播”的路徑。分工是指研究者專業分工細化的過程;合作是指研究者在專業分工細化基礎之上的團隊合作;爭鳴是指研究者不僅要立論,更要駁論;批判則是指整個翻譯研究領域對待中國譯論建構要進行建設性批判;傳播則是指中國翻譯理論的成功構建還需要建立有效的國際傳播機制。
關鍵詞: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路徑;漢學主義
漢學主義視閾下的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研究本質上是對中國翻譯理論知識生產的研究;是超越整個翻譯研究領域的翻譯知識生產研究;是對中國翻譯理論構建活動整體的研究。研究具體的中國譯論構建活動可以讓我們看到中國譯論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和矛盾。研究中國翻譯理論構建活動整體則可以讓我們超越具體翻譯研究活動的局限性,撥開翻譯研究的迷霧,看到中國翻譯理論構建活動中的本質性、全局性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具有戰略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正是在這樣一種方法論的指導下,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中國譯論構建活動中存在專業細化程度不高、團隊合作意識不強、理論爭鳴意識不足、國際傳播機制缺失、學術批評不具體等五大問題。同樣是在這一方法論的指導下,我們提出了成功實現中國譯論建構的有效路徑:分工→合作→爭鳴→批判→傳播。
一文獻回顧
國際上關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路徑的研究不多。國內關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路徑的研究總體上與同期關于翻譯理論及翻譯活動的認識相呼應。二十一世紀之前,隨著人們對翻譯學科的關注,中國翻譯理論建設也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在這一時期,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路徑研究主要關注的是語義及中西譯論等一些宏觀問題。1991年,鄒東旗在其論文《從漢語言特點看中國譯論發展的正確方向》一文中指出,中國譯論的構建應該突出人的主體作用,探索以語義為中心的翻譯理論構建的研究方向。[1]到了1999年,馬會娟等在其論文《關于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前景》一文中提出了中國譯論構建的三結合,即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中西譯論相結合,科學與藝術相結合。馬會娟等認為這三者的結合才是中國譯論構建的發展方向和出路。[2]
二十一世紀前十年,中國翻譯界忙于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翻譯理論,無暇關注中國譯論構建工作。到了2010年左右,中國翻譯界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對國外各主要翻譯理論的學習和引進工作。而且在這個時期,國外也沒有出現新的、影響廣泛的翻譯理論。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翻譯界又重新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國本土翻譯理論,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路徑研究重新得到重視,提出了一些宏觀的翻譯理論構建路徑如實踐法、相近學科借用法、發展法、假說法、調試法、重釋法等。除此以外,還有學者提出了以中國本土文章學理論為基礎構建文章學翻譯理論具體設想。2009年,黨爭勝在其論文《近二十年中國翻譯理論研究方向思辨》一文中提出中國譯論構建的兩個方向,即西方翻譯理論和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相結合建立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的設想和在翻譯實踐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中國翻譯理論的設想。[3]2010年,郝軍等在其論文《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語言學視角》一文中提出,中國譯論的構建應該從語言哲學、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等方面入手。[4]2012年,潘文國在其論文《中國譯論與中國話語》一文中提出建立文章學翻譯學的理論構想。[5]2015年,穆雷等在其論文《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中提出中國翻譯理論構建在宏觀上分為學科分化、和學科交叉兩個途徑,而具體來說則又有四種理論建構的方法,即發展法、假說法、調試法、和重釋法。[6]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翻譯界關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路徑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入,提出的理論構建路徑也越來越符合中國翻譯理論發展的實際需要,但是,關于翻譯理論構建者自身及翻譯理論構建外部環境的研究不多。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作為中國翻譯知識生產的主體決定著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成敗;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外部環境作為中國翻譯理論的生存環境決定著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能否生存下去。因此,在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路徑研究過程中,有必要研究中國譯論的構建者及中國譯論的外部生存環境,并由此提出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有效路徑。關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及外部環境的研究已經另外撰文詳述,本文主要在漢學主義視閾下從理論構建者的角度和外部環境出發探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有效路徑。
二中國譯論構建的路徑
1.細化專業分工。
專業研究分工細化是高端學術研究的重要特征,翻譯研究也不例外。在翻譯研究領域,碩士研究生層次的翻譯學術研究一般以翻譯學為研究領域,只有少數學校在翻譯學的基礎之上細分了口譯方向和筆譯方向。但是,博士研究生層次的翻譯學術研究則進一步將翻譯研究方向細化到翻譯批評、翻譯史、文學翻譯、翻譯理論、翻譯教學等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專業分工細化是提高翻譯研究水平的根本路徑。翻譯研究人員要想在翻譯研究過程中做出成績,取得尖端研究成果,就必須細化自己的研究方向。
中國翻譯理論構建是翻譯研究領域的尖端和前沿。要想取得中國譯論構建的成功,研究人員必須首先細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細化了的研究領域進行翻譯理論研究、構建和創新活動。比如說,研究者可以將自己的研究領域細化到文學翻譯研究,并進行中國文學翻譯理論的構建活動;研究者也可以將自己的研究領域從文學翻譯研究進一步細化到詩歌翻譯研究,細化到古代詩歌翻譯研究,并在此基礎之上構建新的詩歌翻譯理論、或古代詩歌翻譯理論。
從翻譯研究者的角度來說,細化自己的研究領域是從事中國譯論構建的翻譯研究者們進行翻譯理論構建的第一步,也是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們進行翻譯理論構建的必由之路。無論是使用發展法、假設法、調試法,還是重釋法進行翻譯理論構建,翻譯研究者們都不能以整個翻譯研究作為新的翻譯理論構建的基礎,而必須細化翻譯研究領域,在某一個具體的翻譯領域采用這些方法進行翻譯理論創新。比如,翻譯研究者們可以采用假設法進行翻譯理論創新,但是,這個方法的具體應用則必須具體到某個具體的研究問題上去,而不能針對整個翻譯研究活動進行假設。具體研究問題就是細化了翻譯研究領域,就是翻譯領域專業分工細化的結果。而且,翻譯研究人員針對某個具體翻譯研究問題的假設還必須建立在對這個問題長期研究的基礎之上。只有對這個問題有了深入的認識,才有可能提出合理的假設,實現理論創新。
2. 加強團隊合作。
細化專業分工是中國翻譯理論創新的第一步。研究人員細化專業分工之后,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某一個具體的翻譯理論或實踐問題。但是,即便如此,對一個翻譯問題的研究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一個人提出的翻譯理論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局限性。只有通過團隊成員的補充和協作才能讓新的翻譯理論更加完善。國外主要翻譯理論的提出都離不開團隊的參與。比如,影響深遠的釋義理論,就是由塞萊斯科維奇和勒代雷等通過對口譯實踐的多年觀察與研究構建的翻譯理論。[7]而功能翻譯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則有凱瑟林娜·賴斯、 漢斯·費米爾、克里斯蒂安·諾德等。[8]
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第二步就是組建研究團隊,加強團隊合作,讓研究同一問題的翻譯理論構建者們不再單兵作戰,而是共同組建成一支強大的研究團隊,分享資源,共同克服研究障礙,分析研究問題,論證理論假設。要建立這樣的研究團隊,可以首先從翻譯博士研究生教育開始。翻譯博士招生要求報考者的研究領域與導師一致。一個博士生導師每年一般會同時指導三到六個博士生。這樣的安排,非常適合研究團隊的組織。再加上往年的畢業生,博士生導師可以組建一個出色的研究團隊,深入研究某個翻譯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新的理論構建。
除了博士生導師組建的研究團隊以外,中國譯論構建者們還可以以研究問題為導向加強與同一研究問題的其他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建立私人通信關系,探討研究問題,分享研究成果,同時,還可以公開通過學術成果響應彼此的研究。中國譯論的構建過程中,離不開同行專家的合作與支持,離不開同行專家的參與。完全依賴一個人進行的理論創新,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只有在一個團隊或者多個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提出更加完美的中國譯論。
3. 參與學術爭鳴。
中國譯論的構建不僅需要專業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分工細化基礎之上的團隊合作,更需要不同研究者之間的競爭。參與學術爭鳴,在學術爭鳴的基礎之上提出新的翻譯理論是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第三步。學術爭鳴是學術互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學術爭鳴才能保持中國翻譯學術的活力、生命力和競爭力。特別對于譯論構建來說,如果所有的翻譯研究者都只忙于構建新的理論,而不與現有翻譯理論競爭,那么翻譯領域的其他翻譯研究者們將會無法判斷各種不同翻譯理論之間的優劣,也就無法決定到底該采納哪一個翻譯理論。
中國翻譯理論構建中的學術爭鳴還是哲學矛盾普遍性原理在翻譯研究領域中的體現。這種爭鳴是促進翻譯學術發展的動力,沒有不同翻譯理論之間的爭鳴就沒有翻譯理論的創新。這就要求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們在構建一種翻譯理論的同時,必須能夠反駁一個或多個相對立的翻譯理論,在反駁對立理論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理論。針對對立翻譯理論的反駁與批判是鞏固立論,讓自己的理論更加成熟,更為完善的必然道路。
針對對立觀點提出新的翻譯理論,可以避免翻譯理論構建過程中出現自說自話的現象。比如說,在翻譯定義問題上,不同的翻譯研究者們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翻譯定義。但是,翻譯研究者們在提出新的翻譯定義的同時,卻并沒有反駁關于翻譯定義的不同認識,不同觀點。這樣新的翻譯定義給翻譯研究者帶來更多選擇的同時,卻也讓翻譯研究者更加困惑,無從選擇。結果,各種不同定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定義提出者和該定義追隨者們自說自話的理論,而不是參與翻譯學術互動的理論。而在不同定義基礎之上建立的翻譯理論,就更難相互對話、和互動了。
4. 鼓勵學術批判。
中國翻譯理論的建立不僅需要翻譯理論構建者細化專業分工、加強團隊合作、積極參與學術爭鳴,更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學術環境。這個學術環境包括對中國翻譯理論的批判及中國翻譯理論的對外傳播機制。學術批判對于學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學術批判是學科發展的推進器。”[9]沒有學術批判就沒有學術健康成長。鼓勵學術批判是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第四步。這種學術批判主要來自于整個翻譯研究領域,特別是來自于翻譯理論構建者之外的翻譯研究者們。這些翻譯研究者們從翻譯研究的整體出發考察中國翻譯理論構建活動,能夠通過批判為翻譯理論構建者們帶來新的視角、新的啟發、新的靈感,也有助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們糾正翻譯理論構建中出現的問題。
然而,對學術批判的鼓勵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術批判都是好的。針對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學術批判應該采取有的放矢的批判方式和建設性的批判性方式,而不是采取具有破壞性的、全盤否定的批判方式。這就要求中國翻譯理論批判者們能夠認真分析每一個所要批判的中國翻譯理論,并且針對這個翻譯理論進行批判,指出特定翻譯理論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這樣的批判才有理有據,也才有利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事業的健康發展。
具體針對某個中國翻譯理論的學術批判可以批判該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理論依據和論證過程等;也可以對該理論的某個缺陷提出批評。這樣的批判要有具體的、有說服力的依據,更要有縝密的論證過程,要讓被批判者信服,要有利于所批判的理論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所以,鼓勵學術批判本質上鼓勵針對具體中國翻譯理論的建設性批判。
5.構建傳播機制。
中國翻譯理論在經過學術批判之后,必然要走向世界,贏得國際翻譯界的認可。沒有國際翻譯界認可的中國翻譯理論最多不過是一種地方性理論。而建設地方性翻譯理論絕不是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的最終目的。中國翻譯理論必須走向世界。中國翻譯理論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須有一個有效的國際傳播機制。與翻譯理論建設相比,國際傳播機制同樣重要。沒有國際傳播機制,再好的翻譯理論也無法走向世界。因此,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第五步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國際傳播機制。
國際傳播機制的建立實質上就是要讓國際翻譯界能夠接觸到中國翻譯理論。這就要求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們首先從國際讀者出發用英文撰寫中國譯論的論文摘要。目前中國譯論論文英文摘要相對比較概括,還沒有突出論文的核心內容及創新之處,無法通過論文向國際讀者傳播足夠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建立中國翻譯理論國際傳播機制的第一步就是要用英文重新撰寫中國譯論的英文摘要。
在英文摘要撰寫的基礎之上,中國翻譯理論論文還可以進一步使用英文來撰寫,從而更加方便國際讀者檢索。接著中國主要翻譯理論學術期刊應該至少在中文版之外出版英文版,并加入國際主要文獻檢索數據庫,方便國際翻譯研究者檢索。另外,還可以嘗試以開放出版的形式在歐洲翻譯研究學會、美國翻譯協會等國際知名翻譯協會開放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進一步提高中國翻譯理論的可見性。最后,中國翻譯理論構建者們還應該積極在國際有影響的翻譯學術期刊發表研究翻譯理論構建的研究論文,以便提高中國翻譯理論的影響力。
三結論
中國翻譯理論是中國籍翻譯研究者在翻譯研究領域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翻譯研究者為國際翻譯研究所做的貢獻;是中國翻譯研究者在國際翻譯研究領域爭取話語權的基礎;是中國知識生產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創造”的一部分。作為中國知識生產和中國“創造”的一部分,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的有效路徑不僅適用于翻譯研究活動,也適用于其他學科的研究活動。作為中國翻譯研究者為國際翻譯研究所做的貢獻,以及在國際翻譯研究領域爭取話語權的基礎,中國翻譯理論必須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互動,進入國際翻譯理論傳播領域。但是,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學術成果的國際傳播不僅取決于學術成果自身的價值,更有賴于學術成果的國際傳播渠道。一方面,沒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即便進入國際傳播渠道,也不會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注意;另一方面,沒有暢通的學術傳播渠道,即便是有價值的學術成果也無法參與到國際學術交流中去。因此,中國翻譯理論構建不僅要通過翻譯理論構建者們的專業分工、團隊合作、理論爭鳴及翻譯界的學術批判來提高理論價值,更要通過翻譯界有意識的構建翻譯傳播機制來打通中國翻譯理論的國際傳播渠道,實現中國翻譯理論在國際翻譯界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鄒東旗.從漢語言特點看中國譯論發展的正確方向[J].衡陽師專學報,1991(3):95-100.
[2]馬會娟,溫秀穎.關于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前景[J].外語教學,1999(4):31-35.
[3]黨爭勝.近二十年中國翻譯理論研究方向思辨[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30-35.
[4]郝軍,史國強.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語言學視角[J].社會科學輯刊,2010(2):204-206.
[5]潘文國.中國譯論與中國話語[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1):1-7.
[6]穆雷,鄒兵.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J].中國翻譯,2015(3):18-24.
[7]李建中.釋義理論的語境維度[J].外語學刊, 2014(1):104-107.
[8]苗寧.釋義理論的語境維度[J].中國出版, 2015(19):52-54.
[9]于鳴鏑.學術批判是學科發展的推進器[J].圖書館論壇, 2004(6):87-89.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ologism
Jiang Wen’gan1,2

Abstract:Within the scope of Sinologism,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starts at the “division” of field of study of the researcher, moves to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then comes the “competition” of different views for prominence, then th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of the researchers in general, fin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rculation” mechanism. Division refers to the refinement of division of the field of study for researchers; Cooperation refers to the team work and joint efforts made among researchers on a specific research topic; competition refers to the argumentation for a view by refuting the opposite view; criticism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made by the researchers in general on specific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circul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mechanism for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 words: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construction; approach; Sinologism
作者簡介:蔣文干,碩士,副教授,阜陽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翻譯,口譯。
基金項目:2014年阜陽師范學院重點科研項目“漢學主義視閾下的中國翻譯理論構建研究”(編號:2014FSSK05ZD)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編號:1672-6758(2016)07-0097-4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