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彬,宗照理,王 敏,馮 晨西安郵電大學,陜西西安 710061
?
融媒時代高校新媒體平臺建設研究
高立彬,宗照理,王 敏,馮 晨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西安 710061
摘 要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在當前不僅對于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新媒體自身發展來講也意義重大。通過對校園新媒體平臺現階段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媒體融合的相關舉措,對高校新媒體平臺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媒體融合;高校;新媒體;平臺建設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傳統媒體建設新興媒體,二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互動發展,三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目前,新媒體內在的發展要求和傳統媒體迫切希望突破外在傳播手段的需求共同催生了“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
1.1融媒時代高校新媒體平臺發展概況
截至2013年底,中國網民數量超過6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5%,手機即時通信網民規模超過5億人。截至2014年7月底,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已接近4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580萬個;截至2014 年9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為1.67億,日均活躍用戶數為7 660萬。
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成為當今社會網民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社會交往重要平臺的背景下,高校新媒體平臺已經基本在大學校園實現了全覆蓋,新媒體早已經深入大學生們的生活。
1.2高校新媒體平臺的主要作用
當前各類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的運營管理已經在線上與線下、校內校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進行了全方位的資源整合,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服務和思想教育等方面有著顯著作用。同時,新媒體平臺通過自身強大的傳播力,在拓寬大學生學術科技視野,啟迪大學生智慧,拓展大學生思維能力,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價值方向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1.3高校新媒體的發展特點
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校園新媒體平臺和以報刊、雜志、廣播為代表的傳統校園媒體相比更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和便捷性的優勢特點。從即時性上來講,微博和微信平臺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以最迅捷的速度發布最新消息并實現快速廣泛傳播;從互動性上來講,通過評論可以參與到校園熱點的討論,使自己的意見被更多人關注;從便捷性上來講,除快速發布信息以外,便于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特點。
2.1高校新媒體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肆意傳播虛假信息,阻礙新媒體健康發展。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一些非官方的校園新媒體平臺隨意轉載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加之缺乏統一的監管使其放任自流,嚴重影響校園主流價值觀。
另一方面,運營團隊不夠專業化,運營機制有待完善。當前,雖然多數高校都有新媒體運營團隊,但是在團隊內部并沒有做到很細的分工,導致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十分混亂。運營團隊也很少有做到績效考核等。
2.2校園媒體融合的經驗探索
在媒體融合方面,以各類微博聯盟為代表的新媒體聯盟走在了前列,并起著重要的助推作用。由于校園微博發展的大好形勢,教育部發起了全國教育系統官方微博聯盟,于2013年7月12日在新浪網正式上線。此外,一些地區也建立了教育系統的微博聯盟,實現了微博系統內部的資源整合,將散落在不同地區的本行業微博進行有效整合,使他們逐步實現內部融合。
3.1促進校園新媒體運維制度化
第一,進行資源整合和機構重組,避免校園新媒體之間合作的障礙,充分利用校園新媒體各自的特點,培訓專業的校園新媒體運營隊伍,建立完善的校園新媒體運營管理制度;第二,完善監督機制,統一宣傳口徑,利于高校對學生輿論的引導;第三,組建專業的運營團隊,將原先的“大而全”向“專業化”過渡,貼近學生,提高關注度。
3.2設置高校新媒體“把關人”統一輿論導向
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推進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并強調要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
通過學校管理部門在線下的組織和管理,把線上分散的校內各個新媒體平臺有機整合、統一監管,弘揚正能量,統一輿論口徑。高校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都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讓他們成為新媒體平臺各個板塊的把關人,將可以大大提高網絡媒體的專業化水平,也可以大大降低網絡媒體假新聞、垃圾新聞的上網率。
3.3融合傳統媒體內容促使新媒體實現深度化發展
高校新媒體平臺借此優勢,不僅可以與高校傳統媒體進行深度融合,也可以與社會媒體進行融合發展。高校新媒體要用自身語言表達傳統媒體的價值觀,以多媒體形式做精內容,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融合發布。同時,校園新媒體也更拓展其互動功能,把受眾的觀點和評論延伸報道,從而提高發布內容的深度化和吸引力,切實增強與大學生的親和力。
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進宣傳文化領域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適應媒體格局深刻變化、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舉措。在媒體融合的大格局下,高校新媒體作為一支蓬勃發展的力量,要結合自身特點及優勢,主動與傳統媒體進行深度融合,實現校園新媒體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中國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3—2014[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2]馬萌,李金鋼.校園文化的分享與彌散——微博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初探[J].新聞知識,2014(1):102-103.
[3]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0中國高校媒體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1.
作者簡介:高立彬,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網絡輿論與新媒體發展。
基金項目:西安郵電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融媒時代高校新媒體平臺建設研究》,項目編號:CXW2015-10。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2-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