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 劉昕霞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崔妍
?
縣域城鎮化新型模式的探討
東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劉昕霞
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崔妍
摘 要:縣域城鎮化的發展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我國城鎮化質量、優化城鎮化布局的關鍵,也是推進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環節。在落實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過程中,縣域城鎮化可遵循區域層級性、空間差異性和發展協調性的原則,發揮地域特色,發展縣域中心城園區集聚模式、城郊社區特色產業模式、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和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模式。
關鍵詞: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 縣域城鎮化 縣域發展
崔妍(1989-),女,朝鮮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5年9月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發布會《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8》在北京發布。藍皮書以“‘十二五’回顧與‘十三五’展望”為主題,研究總結了“十二五”期間,中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各領域取得的成就與問題。研究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為54.77%[1],預計在2020年將超過60%,2030年預計將達到70%。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已高于世界平均速度,但與發達國家80%和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未來我國將全面進入城市型社會,同時城鎮化將從現在的以速度為主轉向質量與速度并重的階段。尤其是縣域城鎮化進入深入發展的關鍵期,縣域城鎮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新型縣域城鎮化發展,走出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縮小城鎮化區域差距,改善城鎮化空間布局的新途徑。
1.1區域層級性
根據區位理論,區域具有層級性,即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出不同等級的地理區域,一個大區域里必定包括若干個小的區域,而整個區域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區域之間具有相互影響性。一般來說,每個區域都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而且區域等級越高,其組成的結構越復雜,高級區域常具有低級區域所不具備的結構和功能。縣域城鎮化模式的創新應該依據縣級中心城、城郊中心村鎮、中心村的不同區域等級,按照各自的地位和功能,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模式之間地域不交叉,產業劃分上不雷同。從行政區域看,縣級中心城是縣域經濟、政治與文化中心,其功能是帶動輻射周邊村鎮發展,在城鎮體系中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城郊中心鎮與縣域中心城鎮距離較近,城鎮發展元素相對完備,可以立足滿足中心城鎮的生產生活需要,發展特色多元化的產業。中心村一般遠離縣中心城鎮,并且中心村之間資源、環境和條件差異大,因此發展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1.2空間差異性
人類的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位置與范圍中進行的,因而任何城鎮發展也都是在一定的國土空間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城鎮化發展模式的創新首先應體現國土空間在功能區定位的差異性。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不同的地理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但在國土空間使用和開發上要因地制宜。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要控制人口規模,既要在人口要點上集聚發展,又要減少對環境的壓力,產業發展要以生態環保為前提適當發展,還要適應建設區的優化開發。
1.3發展協調性
城鎮化過程是資源再分配和利益調整的過程。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根據增長極理論,經濟發展要素會由落后地區流向中心地區,越是發達區域對資本和勞動力的吸引力越強,不發達地域則缺乏對資本和勞動力的吸引力。這樣,資本要素的極化流動使得不發達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困難,資本要素更加稀缺,區際差異必然加大。所以城鎮化的發展要堅持區域協調性。同時,新型城鎮化是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城鎮化發展要堅持產業協調性,城鎮化建立在牢固的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這是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產率,解放農村勞動力的戰略需要。城鎮化隨工業化的發展而發展,而且工業化可以通過影響農業現代化,改善就業結構,提高非農人員比例,從而影響城鎮化水平。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濟發展應追求代際公平、區際公平。而城鎮化的發展還必須堅持人口與自然的協調性。
2.1提高城鎮化質量
城鎮化質量是指在城鎮化進程中與城鎮化數量相對的反映城鎮化優劣程度的一個綜合概念,特指城鎮化各組成要素的發展質量、協調程度和推進效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的要求。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應更加重視提高城鎮化質量,把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作為推進城鎮化的核心和關鍵。2013年3月12日,《中國經濟周刊》刊登發布的《中國286個地級以上城市城鎮化質量大排名》,顯示我國提升城鎮化質量的任務十分艱巨[3]。
2.2實現農民生活富裕
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和城市化滯后是當前中國面臨的兩大挑戰[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鄉收入比由1985年的2.1上升至2009年的3.3,上升幅度超過50%[5]。如果將住房、醫療、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務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還要大[6]。在大力開展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城鄉收入比在2014年首次降至“3”倍以下,以2.92∶1成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值,城鄉收入結構有了優化的跡象,但仍需進一步優化,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大量的文獻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陳斌開、林毅夫利用中國1978年~2008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對發展戰略、城市化和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將導致城市化水平的相對下降和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7]。
2.3促進城鄉一體化
城鎮化新模式要促進城鄉一體化,以及不斷縮小城鄉差距。目前城鄉差距突出表現在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方面。所以提高縣域城鎮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在基本民生性服務、公共事業性服務、公益基礎性服務和公共安全性服務等方面實現突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賦予每一個公民自行選擇的權力,不僅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客觀要求,緩解社會矛盾的現實需要,也是解決目前存在的農村城鎮化質量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必然選擇。
從微觀層面看,每個縣在地理空間上都由中心城鎮、中心城鎮郊區和鄉村腹地組成。為體現區域層級性和空間的差異性,本文將一個縣域從空間尺度上劃分為中心城鎮、中心城鎮郊區、中心村和特色小鎮。其中,中心城鎮、中心城鎮郊區、中心村基本符合區位圈層結構特點。特色小鎮在空間布局上不固定,可能穿插于各個圈層之間,主要取決于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色和人文特色。
在縣域范圍內,城鎮化可以推廣四種發展模式,即縣域中心城園區集聚模式、城郊社區特色產業模式、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和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模式。
3.1縣域中心城園區集聚模式
縣域中心城鎮是指在縣域范圍內,具有一定人口和產業規模,基礎設施完備,輻射帶動能力明顯的社會單元。縣域中心城園區集聚模式是以建設縣域中心城鎮為目標,縣城為內核,建立產業園區、集聚發展要素為路徑,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的城鎮化模式。縣域中心城園區集聚模式的主體功能定位是建設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縣域城鎮體系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縣域中心城園區集聚模式適宜區域為縣城所在地。一般來說,縣城所在地都是在縣域內人居環境適宜、資源環境承載力、物質積累與人文發展水平較高、開發潛力較大、社會要素完備的地區,適合高密度的人口和產業的集聚。
3.2城郊社區特色產業模式
城郊社區是指以縣城周邊中心村為單位,縣域中心城鎮需求為目標,發展特色產業、具有特色功能,并與中心城鎮聯系緊密、相互依托的社會單元。城郊社區特色產業模式是以建設城郊社區為核心,特色產業帶動為路徑,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為目標的城鎮化模式。城郊社區特色產業模式的功能定位,是發展中心城鎮需求的特色產業,為中心城鎮提供生產生活服務,彌補中心城鎮的功能不足。城郊社區特色產業模式的推進有助于解決城鄉交錯帶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防止出現城中村兩極分化現象,有助于增強中心城鎮功能,為其發展提供外動力,快速推進城鄉一體化。城郊社區特色產業模式適宜區域是圍繞在中心城鎮一定距離內,人地系統具有明顯的城鄉過渡性特點的城鄉交錯帶。城鄉交錯帶位于市區與鄉村影響帶之間,由城市與鄉村相互作用,彼此滲透,功能互補的過渡地區。
3.3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
中心村鎮是指城鎮元素完備,生活富裕,環境幽雅、鄉土氣息濃重,相對獨立的社會單元。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是在適宜的地域,以現代農業發展為路徑,建設現代農林莊園為目標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的主體功能定位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商品糧基地。通過產業發展帶動教育、衛生、金融、通訊、商服等基礎設施建設,滿足農業工人生產生活需求,構建農村都市。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以農林產業為先導,發揮農業的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實行規模經營,確保完成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任務。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農業產業化,延長產業鏈,為建成工業化原材料基地,提高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合涉農資金,把專項資金集中到農林莊園統籌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同時,可實現農民就地轉變為農業工人,農村就地城鎮化。中心村鎮農業主導模式的適宜區域為農業區中心鎮、中心村。
3.4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模式
特色小鎮是指在特殊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原生態和現代元素相結合的社會單元。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模式是以建設特色風情小鎮為目標,發展生態旅游為路徑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模式功能定位是這樣的:保護自然生態,發掘區位優勢,傳承民族文化,實現城鎮發展的差異性,通過生產生態產品和提供生態服務,以生態項目建設的發展促進城鎮化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模式的推進有利于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保存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原生態文化,提高民族地區生活質量,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特別是通過民族風情旅游產業的拓展,隨著民族地區造血功能的增加,會極大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發展。特色風情小鎮適宜區域為地理區域優勢明顯,生態位置重要及少數民族人口集聚地區。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2]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4-03/17/ c_126276532.htm.2014-03-17.
[3] 李鳳桃,趙明月,張偉,等.中國286個地級以上城市城鎮化質量大排名[EB/OL].中國經濟周刊,2013-3-12.
[4] 劉文勇.城鄉協調發展:理論與實證的分析——以黑龍江省為案例的討論[J].求是學刊,2006(0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6] 盧小祁.中國式財政分權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
[7] 陳斌開,林毅夫.發展戰略、城市化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2013(04).
作者簡介:劉昕霞(1971-),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管理博士,主要從事城鎮化與勞動就業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c)-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