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池
摘 要:顧名思義,技工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動手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動手和實踐能力,還要求學生掌握一些知識。學困生是教師教學中的難點,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量的增多,如何解決技工學校學困生的教學質量也成為了人們探討的重點。本文就結合我國技工學校教學的現狀,簡單闡述一下學困生的成因,并分析提出科學的教學方式,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關鍵詞:技工學校;數學學困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12-01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教育教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伴隨職業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初中生選擇到技工學校學習的情況較為普遍。在技工院校學習,也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而數學由于公式定理較多,自再加上學生基礎掌握不好的問題,很容易變為學困生。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技工學校的數學學困生數量不斷增多,學習方法錯誤,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就分析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一、技工學校數學學困生的成因
數學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其中的理論知識較多,公式定理難于掌握,且對學生的邏輯性具有較高的要求。技工學校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有限,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興趣、能力等問題,很容易淪為學困生。
第一,學習興趣不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學生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沒有受到較好的引導,對數學課程一直存在抵觸情緒,認為數學課程枯燥無趣,在學習中漫漫的缺乏熱情。且數學知識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尤其是在邏輯要求較高的知識上更無法把控,造成了數學學習成績的下滑。
第二,知識結構松散。數學是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科目,知識點和公式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一個環節的疏漏,掌握的不好,就會影響整個課程的學習。技工學校的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在數學測試中成績不理想,不僅僅是知識掌握不牢的問題,他們不能講學到的課程整合起來,難以形成脈絡,知識結構松散,系統性不強,同樣是讓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原因。
第三,學習方法不科學。技工學校學生數學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對,學習只知道死記硬背,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題目所要考察的重點也掌握得不好,造成學習效率低下。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對策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技工學校的學生從心理上不喜歡數學,對數學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的能力,注重教學內容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 在學習指數函數這個內容時,教師沒有按照課本的順序先介紹概念,而是引入問題后引導學生,舉出例子,做到知識與實際的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
2、做好知識點的梳理
從初中到技工學校,數學知識的難度越來越大,公式、定理需要記憶的數量也持續增多,盲目的學習,只能是知識點更加分散,無法構架數學學習的體系。對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將各項內容整合起來,教會學困生學習數學的小技巧和正確的方法,弄清楚知識脈絡之間的關系,從而整理好學習內容。
3、實施分層教學
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學習能力是不同的,每個班中都有一定的學困生。對這部分學生要進行特殊教育,把這部分學生分出來,進行個別教學,針對他們的情況制訂特殊的教學計劃,實行因材施教。數學課堂是一個補差的主陣地,教師不應忽視這部分學習,要在課堂上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掉,而不是放到課后來解決。這就需要教師有高度負責的教學熱情,主動重視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及時了解他們掌握知識的情況。在教學時,鼓勵他們學習,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比如運用提問式、啟發式、誘導式教學方式,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4、結對幫助
結對幫助是數學教學中醫中常見的教學方式,也是互動教學的有效辦法。學困生數學成績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光靠教師的能力也無法達成。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對學習,鼓勵學困生向學優生進行提問,在課下組成互動學習小組,在加強學生溝通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習成績。
綜上所述,技工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數學基礎知識不夠好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變為學困生。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技工學校的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樹立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分層教學有效的展開授課,做好知識點的梳理和總結,并利用結對子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從而解決數學成績不高的問題,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許麗華. 任務型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01:144-147.
[2] 劉志英. 淺談任務驅動法在技工學校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 中國科技投資,2013,17:90.
[3] 平彩霞. 淺談如何加強技工學校數學教學質量[J]. 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04:23.
[4] 魏韶靖. 淺談技工學校數學教學工作的評價[J].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S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