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婭
摘 要:聽,說,讀、寫訓練是語文學科特有的傳統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必須集中力量搞好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真正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感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技能。
關鍵詞:語感;研究性;語文;教學;詩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56-02
一、理論令人迷惑
近幾年來,有關揭示語文教學弊端的文章屢屢見諸報端,尤其是對現代文教學頗有微詞。人們紛紛探尋各種對癥的“藥方”,其中九十年代中期語感教學法一度成為理論研究的爭論熱點。多家有影響的刊物相繼在重點欄目刊發了語感研究文章,《中學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兩家刊物還作為“重中之重”來處理。語感研究在一時間風行起來,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焦點。有的人甚至提出“語感教學應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又有人駁斥“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思維,而非直覺。”種種爭論令人莫衷一是。其實,半個世紀前夏丐尊和葉圣陶就倡導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感訓練這個問題,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的銳敏的感覺。”但是,長期以來,這些精辟的見解并未能被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當時的語感教學論者提出的一些語感訓練的主張,大多數文章只是停留在對語感性質,特征的探討上,只有少部分文章涉及語感教學的具體操作方法。
2001年1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把”研究性學習”課程規定為重要內容。至此”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首次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構成,這被公認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于是學校里、教育論壇中和傳媒上,研究性學習就像一個時髦的名詞不斷出現在人們眼前。那么研究性學習究竟是什么?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它對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形成一種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學習的實質就是通過主動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認識和實踐的各種能力。它不以取得現成的結論性知識為滿足,而是在不斷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積極的態度。這種新穎獨特的教學思想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共鳴,自然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各個學校都開設研究犁課程,進行研究性學習。語文學科自然也不例外,甚至2001年的作文題目也體現了這種思路,這對中學研究型課程的進一步開展起到了導向作用。語文特級教師金志浩認為,2001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要求考生了解祖國的文化遺產,并引發思考,對檢測考生的文化積累以及思想深度,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寫好這篇作文的關鍵在于:選擇的文化遺產要蘊涵思考的內容,即材料和觀點保持一致,思考要有深度,如果能寫出帶有哲理性的思考,無疑更勝一籌。而這樣的能力是在平時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語感教學、研究性學習這的確是非常好的理論。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對于眾多身處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而言,教改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語文教學的目標究竟是什么?最好的教學方法是什么?語文教學的傳統模式是否應完全摒棄?這些或許仍是不少人深感困惑的問題。那么,目前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到底如何呢?
二、現實遭遇尷尬
據《光明日報》2001年8月9日報載,有記者在江蘇一所中學采訪時看到一位語文老師在講一篇詩歌前提問:喜歡詩歌的同學請舉手,只有兩個女同學。在北京的街頭對幾位中學生進行了隨機采訪。在被調查的5人中,特別喜歡詩歌的沒有,根本不感興趣的兩人。同時他們反映,一個班50多人,特別喜歡詩歌的最多不超過四五個。
文學教育離不開詩歌,詩歌是最純粹的藝術,從內容,形式,結構、韻律等方面,詩歌在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優越,更適合。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認為我國曾是詩和散文的大國,詩歌,造就了由簡煉而產生的美的語言和無窮的詩意,作為中華古老文化的代表,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識方面對廣大中學生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語文學科的地位日漸衰微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當然與社會中競爭的日趨緊張激烈的大環境有關,可有些現象仍然十分值得人們深思:為什么在語文教改提出了很多年的今天,學生的錯別字現象卻多到令人熟視無睹的程度?為什么即使老師們想方設法為學生開了閱讀課,可是學生們的知識面仍然那樣狹窄?為什么即便老師教過的課內知識點一二個學期后便遺忘殆盡?為什么在全球網絡化的今天,更多學生的論文越來越言之無物?為什么經歷了高考洗禮后的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后再也不愿學習語文,哪怕是作為公選課?究竟是語感的培養不夠,還是創新精神、研究意識貫穿得不夠?對大部分語文基礎知識匱乏的學生而言,培養扎實的基本功重要還是創新研究更重要?
三、教學呼喚求真
語感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理論都是相當地精辟,其實它們與我們語文學習的目標并不矛盾。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一以貫之的要求。時代會不斷變化,教學理論也會日新月異,但對語文學習能力的要求是不變的。我以為,一切不同的理論都是為了傳輸相同的知識以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以往語感中心教學論過多地對知識教學進行指責,對文章進行過多微言大義的分析的教法早就遭到了否定,但傳授知識及運用知識進行說話寫作訓練并沒有錯。形成語感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顯然是不行的。其實,語感就是知識的活化。對于學生來說,想要培養良好的語感素質必須以相應的教學形式加以保證,才能得以有效培養。聽,說,讀、寫訓練是語文學科特有的傳統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必須集中力量搞好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真正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感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技能。我們都知道,一種新的繪畫風格或是書法藝術的形成是以無數次的臨摹為基礎的,只有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才有可能迅速形成自己的風格。畢加索在成為立體派大師之前曾經非常認真地描摹了寫實派畫家的所有作品。或許對教育我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拔苗助長。對研究性學習也是這樣,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研究性學習中更重要的是讓中小學生體驗這個過程。或許中小學的學生們并不能發現多少有價值的新觀點,但在研究的過程中體驗了科學的態度與規范,體驗了科學的思想以及與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等等等等。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張揚,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動手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創新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開發。所以,從本質而言,研究性學習是用研究的方式來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這本是非常好的理想的教育的境界,而有時人們卻矯枉過正了,將它理解成培養小科學家的意思。“研究性學習遇到高考‘瓶頸”的報道時常聽聞,畢竟不是生活中所有的“韓寒”、“滿舟”們都有他們這樣好的機遇的。可見研究性學習并不應該和知識教育割裂開來,能力和知識的關系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扎實的基本功教學是形成量變的必要因素。
誦讀、積累都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基礎,在新的時代里,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所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實際上就是指簡化了的閱覽過程,廣泛瀏覽,轉益多師,能拓展閱讀范圍,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其感知對象,增加其詞匯,句式的儲備,厚積薄發,促進其語言經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從而形成語言直覺。
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之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古代私塾中的傳統語文教育,主即是通過吟哦朗詠,誦讀背誦讓學生直覺體悟言語規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階段。如果我們未對這種民族化的傳統語文教育經驗加以整理、繼承與發揚,而是簡單斥之為“死記硬背”,棄置一旁.那么,后果是令人堪憂的。要改變目前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局面,萬萬不可對誦讀掉以輕心、等閑視之。背誦古詩詞的意義絕不在于考試時填空的分值,對于體味文章的含蓄、精妙乃至鑒賞能力的培養都大有裨益。
因此,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化繁為簡以臻厚積而薄發的境地。
參考文獻:
[1] 李士德.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記.師道.教研.2014年2期
[2] 趙忠.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教育專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