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豪 楊小立


[摘要] 目的 分析大量輸注懸浮紅細胞以及新鮮血漿與紅細胞不同輸注比例對手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方法 選擇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大量輸血的手術患者85例,根據輸注懸浮紅細胞的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根據輸注的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的比例分為高比例組(≥1∶1)、中比例組(1∶1~1∶2)、低比例組(≤1∶2)。采集靜脈血,比較輸血前后血紅蛋白(HGB)、血細胞比容(HCT)以及凝血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其中凝血相關指標包括血小板(PL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結果 輸血后,所有患者的HGB和HCT均有顯著升高,PT、TT和APTT均有顯著延長,觀察組患者的PLT和FIB均有顯著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中比例組和低比例組的PLT和FIB均有顯著下降,PT、TT和APTT均有顯著延長,且低比例組的變化更明顯,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結論 大量輸注懸浮紅細胞可導致手術患者發生凝血功能障礙,提高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的輸注比例可減輕凝血功能障礙。
[關鍵詞] 大量輸血;懸浮紅細胞;凝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5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09-2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large amount of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and different injection rates between fresh plasma (FP) and red blood cell on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rgery. Methods 85 massive transfusion surgical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in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According to the ratios of plasma and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ratio group (≥1∶ 1),middle ratio group (1∶1-1∶2) and low ratio group (≤1∶2). Collecting venous blood, the hemoglobin (HGB), hematocrit (HCT) and coagulation related indicators changes of the before and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were compared. The coagulation related indicators contained platelet (PLT), fibrinogen (FIB), prothrombin time (PT), thrombin time (TT)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Results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of all the patients, the HGB and HCT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PT, TT and APTT values were dramatically prolonged. The PLT and FIB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In the middle and low ratio group, the PLT and FIB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the PT, TT and APTT values were dramatically prolonged. The levels changes of the low ratio group were more apparent. 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Conclusion Large amount of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could lead to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in surgical patients. Increasing the ratios of plasma and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could relieve the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Key words]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外科手術中,常有因外傷、內臟破裂、手術等原因導致大出血等病例,病情危急,輸血是臨床搶救和治療這類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輸血使機體維持基本功能所需的血容量和血壓,以免發生失血性休克[1]。但臨床大量輸血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酸中毒、低體溫、凝血功能障礙等多種并發癥,是造成輸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3]。因此,如何維持大量輸血患者的正常凝血功能和體液滲透壓平衡是臨床輸血工作中的重要課題[4]。本研究收集了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共85例大量輸血的手術患者相關資料,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大量輸血的手術患者共85例。根據輸注懸浮紅細胞的量,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23~58歲,平均(37.8±13.7)歲;輸注量為10~23U,平均(15.7±4.6)U;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4~57歲,平均(38.1±13.3)歲;輸注量為5~9U,平均(6.3±3.8)U。根據輸注的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的比例(100mL血漿:1U為比例單位),將所有患者分為:高比例組(≥1∶1)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4~58歲,平均(37.9±13.4)歲;中比例組(1∶1~1∶2)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23~58歲,平均(38.2±12.9)歲;低比例組(≤1∶2)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23~56歲,平均(37.5±12.9)歲。排除血液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病史者、肝衰竭患者以及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的其他疾病患者。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之間的和不同比例組之間的性別構成比、年齡、手術前凝血功能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別采集患者輸血前和輸血后2h內的靜脈血,觀察輸血前后血紅蛋白(HGB)、血細胞比容(HCT)以及凝血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其中凝血相關指標包括血小板(PL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3]。血常規指標檢測采用JHF7-3000型血常規分析儀及配套試劑(中西遠大科技有限公司),凝血四項檢測采用AYW9001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南京瑞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均嚴格遵守設備相關規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表示為()的形式,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進行組間比較、t檢驗進行組內比較;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率(%),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輸血前后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HGB)和血細胞比容(HCT)變化情況
輸血前,兩組患者的HGB和HC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兩組患者的HGB和HCT均有顯著升高,與輸血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但觀察組患者的升高幅度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果見表1。
2.2 輸血前后兩組患者的凝血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輸血前,兩組患者的PLT、FIB、PT、TT、APTT 5個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輸血后,觀察組患者的PLT和FIB均有顯著下降,兩組患者的PT、TT和APTT均有顯著延長,與輸血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但觀察組患者的延長程度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提示輸血可明顯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且輸血量越多,對凝血功能的影響越大。結果見表2。
2.3 血漿與紅細胞輸注比例不同對凝血功能的影響
輸血前,血漿與紅細胞輸注比例不同組之間,各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輸血后,中比例組和低比例組的PLT和FIB均有顯著下降,PT、TT和APTT均有顯著延長,且低比例組的上述變化更明顯,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提示血漿與紅細胞的輸注比例越高,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影響越小。結果見表3。
3 討論
大量輸血是搶救各種原因引起大出血的重要措施,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患者的血容量,升高血壓,維持機體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5]。但大量輸入紅細胞后,循環系統內的凝血因子會被稀釋,加上機體因缺血而產生的代謝性酸中毒等因素,容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礙,極大地增加了手術后再出血的風險,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6]。
諸多研究報道顯示,手術中大量輸血可引起機體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其主要原因可能包括術前或術中大出血而導致的大量血小板流失、大量補充的懸浮紅細胞和其他膠體液對凝血因子的稀釋、機體因缺血缺氧而出現的代謝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因子的消耗等[7-9]。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血小板數量出現了明顯減少,且輸血量越大,血小板減少量越顯著,說明大量輸血稀釋了循血液中的血小板濃度,而血小板在凝血功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纖維蛋白原(FIB)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是凝血功能的重要反應指標,正常參考值為2~4g/L。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大量輸血組患者的FIB值出現異常,提示大量輸血后機體處于低凝狀態。近年來,有研究報道指出在輸注懸浮紅細胞時,配以適當的新鮮冰凍血漿,可顯著改善大量輸血引起的凝血功能異常,從而提高手術效果,減少患者死亡[10-12]。本研究在對新鮮血漿與懸浮紅細胞不同比例比較分析時,發現比例越低,PLT和FIB水平越低,說明大量輸血時,適當提高補充新鮮血漿的比例有助于緩解輸血對凝血功能的影響。究其原因,可能是新鮮血漿中含有較豐富的血小板和凝血所需的各種蛋白。
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檢測是反應機體凝血功能變化的最直接指標,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大量輸血后,PT、TT和APTT顯著延長,且輸血量越多,延長越明顯,說明大量輸血對機體的凝血功能具有顯著影響,使機體處于低凝狀態,因此,當患者需要大量輸血時,必須密切關注因輸血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同時,筆者還發現,當輸注的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的比例低于1∶1時,患者的PLT和FIB均有顯著下降,PT、TT和APTT均有顯著延長,且比例越低,變化越明顯,而當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的比例大于1∶1時,凝血功能相關指標在輸血前后無明顯變化,提示血漿與紅細胞的輸注比例越高,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影響越小,這與國內外其他類似報道基本相符[13-14]。
綜上所述,大量輸血可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礙,當患者需要大量輸血時,推薦血漿與懸浮紅細胞按照1∶1進行輸注,并密切監測凝血功能變化,及時調整補充血小板、血漿及低溫沉淀物,盡快糾正凝血功能障礙,減少輸血相關并發癥,提高手術療效[15-16]。
[參考文獻]
[1] 大量輸血現狀調研協作組.全國多中心大量輸血凝血指標調研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2012,25(7): 632-635.
[2] Wafaisade A, Maegele M, Lefering R, et al. High plasma to red blood cell ratio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rat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ultiple transfusion (4≤red blood cell units <10) during acute trauma resuscitation[J]. J Trauma, 2011,70(1) :81-89.
[3] 張蓉,蔣學兵,李文靜,等.外科手術大量成分輸血對凝血功能的影響(附16例分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2012,25(5):58-59.
[4] 馬巧玲,張曉云,鄧文松.大量輸血后不輸注血漿與及時輸注血漿的凝血結果變化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A2):43-45.
[5] 劉世豫,尹寧,孫玉清,等.創傷骨科病人大量輸注紅細胞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4):2105-2106.
[6] 黃翔,農花品.大量出血時不同比例的血漿和紅細胞對創傷性失血患者救治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4):96-97.
[7] 馬玉萍.大量輸注懸浮紅細胞對骨科手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 臨床醫學,2014,34(9):101-102.
[8] 周潔,呂科,騰方,等.血漿與紅細胞不同輸注比例對創傷性失血患者大量輸血救治的影響[J]. 中國輸血雜志,2011,24(10):844-847.
[9] 溫志紅.大量輸注懸浮紅細胞后及時補充血漿的必要性研究[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9):3072-3073.
[10] 梁智,方芳.大量輸血對凝血功能影響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4):733-735.
[11] 周潔,呂科,騰方,等.血漿與紅細胞不同輸注比例對創傷性失血患者大量輸血救治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10): 844-847.
[12] 吳小梅.血漿與紅細胞不同比例輸注對大量輸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4):435-436.
[13] 文賢慧,劉鳳霞,張軍華,等.大量輸血時血漿與紅細胞的比例探討[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22(3):825-828.
[14] 韓杰,李春華.大量輸血患者及時輸注血漿的重要性[J].四川醫學,2011,32(7):1044-1046.
[15] 聶詠梅,李志強,徐文皓,等.大量輸血時可能出現的代謝問題[J].中國輸血雜志,2003,16(5):371-374.
[16] 李春香.圍術期回收式自體輸血去除白細胞對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和炎性反應的意義[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3):54-56.
(收稿日期: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