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培豪 王 能
?
農村商業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
——基于省級面板數據
牛培豪王能
摘要:本文采用面板數據估計方法,研究1999-2013年間各省農村信用社以及農業發展銀行的規模和效率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當以金融機構貸款規模和存貸比為指標來衡量金融機構發展規模和效率時,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而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則有相反的影響,且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故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應因地制宜從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和金融支農的角度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推行各區域間公平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收入差距;面板數據
一、引言
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城鄉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根據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78 年的2.57上升到2014年的2.92。持續高位運行的城鄉收入差距,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大局,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的愿景。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眾多因素中,金融因素是其重要的要素之一。農村金融作為現代農村資金融通的核心部門,在提高農村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業發展及改善農民收入水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農村金融發展滯后且面臨嚴重的資金融通等問題,制約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農村信用社和農業發展銀行是促進農村發展的兩類金融機構,而現實中這些金融機構的運行是否真正讓農民從中受惠或支持著農業的發展還有待考證。本文擬討論上述兩類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是否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產生積極意義,為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意見。
二、文獻綜述
國外在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系一直研究中:Greenwood & Jovanovic(1989)最先發現金融發展和收入差距服從倒U型關系(“庫茲涅茨”效應),即隨著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化,城鄉收入差距會呈現出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 Iyigun & Owen(2004)通過對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數據,也支持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呈現庫茲涅茨效應特征;而Jeanneney & Kopdar(2005) 、Gimet & Segot(2011)等人則認為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倒 U 型關系。
國內學術界在21世紀初才就這個主題展開研究:章奇等(2004)和葉志強等(2010)通過研究得出中國金融發展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的結論;張立軍和湛泳(2006)則把切入點縮小到研究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得出農村金融發展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的結論;另外有部分學者持不同的觀點,胡宗義和劉亦文(2010)運用非參數檢驗方法研究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時,發現在金融發展的高級階段中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負相關;周華等(2011)認為農村金融發展能夠作用于社會收入的初次分配,有利于貧困人口收入的增加。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是從整體金融角度對城鄉收入差距進行分析而忽視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特殊性。本文則在具體考察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首先選擇兩類具有代表性的農村金融機構作為切入點,分別從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和效率兩個角度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進行了實證檢驗與分析,為農村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研究提供進一步的經驗證據。
三、模型設定及數據說明
(一)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用發展規模、效率兩類指標來反映農村信用社和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狀況:
1、金融發展規模指標(FIR)。本文采用“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的各類貸款余額/GDP 值”衡量金融機構發展規模。
2、金融發展效率指標(FE)。即“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的各類貸款余額/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各類存款余額”衡量金融機構效率。
(二)模型設定
本文的核心目的是研究商業性農村金融機構農信社和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農發行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而城鄉收入差距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決定的,故為了模型預測的準確性,文中還加入了7個控制變量:各省人均 GDP(GDP)、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EDU)(平均每百個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學歷及以上人數)、貿易開放度(OPEN)(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情況(INVEST)(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 財政支農力度(AGRF)(各省地方財政支農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農業人口比例(AGRL)(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各省人均耕地面積(LAND)(各省耕地面積除以各省人口)。最終模型如式(1)所示:
GAPit=αit+β1CFERit+β2CFEit+β3DFIRit+β4DFEit+∑jγjXjit+εit
(1)
其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年份,εit為隨機擾動項,α、β、γ為解釋變量系數。本文采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作為衡量城鄉收入差距(GAP)的指標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包括中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規模(CFIR)、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效率(CFE)、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規模(DFIR)及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效率(DFE)均為核心變量;控制變量用X表示。
本文采用1999-2013年我國除港澳臺、西藏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的統計數據,其中金融發展指標數據來自歷年的《中國金融年鑒》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統計年鑒》,其余變量數據來自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經濟信息網。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回歸分析
本文是靜態面板數據模型,考慮到其回歸中存在截面相關、異方差和序列相關等三種誤差結構,我們使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FGLS)估計方法進行估計,該方法可以同時考慮異方差、序列相關和截面相關的問題。估計結果見表1。
表1 FGLS估計結果
由CFIR和CFE的估計結果看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了擴大效應,且效率指標的影響較大:即貸款與存款比增加1%,城鄉收入比增加0.18%。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農業生產受到季節和氣候等因素影響而風險較大,農信社無足夠的激勵向農村經濟活動提供貸款,反而更多的是吸收農村地區居民的存款。這也反映出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的存在市場不健全、服務質量和效率低下及門檻效應高等問題。此時農信社真正用于支持農村和農業經濟活動提供貸款數量不多,這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
由DFIR和DFE的回歸系數可看出,以規模和效率衡量的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的確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影響,但影響程度較小。這更多的歸因于目前農發行存在業務單一、資金來源不穩定,且自身效率不高以及貸款規模過小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其金融功能的發揮。
(二)分區域進行估計
將上述30個省、市、自治區按區域劃分為東部11省(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8省(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西部11省(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其估計結果見表2。
表2 三區域分組估計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農村金融機構對我國東、中、西部的城鄉收入差距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具體來講,農信社的發展規模和效率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西部地區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而東部地區最弱。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目前東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層次較高,金融支農效率高,而中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則相對薄弱,處于較低級的階段。至于農發行,其規模和效率對對三大區域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并沒體現出很強的差異性和規律性。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在1999-2013年期間農村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了不同影響: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且呈現出由西向東影響程度逐漸減弱的趨勢;而農業發展銀行降低了城鄉收入差距。
第一,農發行的確起到了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且其發展規模對的影響大于效率。故制定推動農發行積極作用的政策時,必須先要積極擴大信貸規模,增強服務“三農”的廣度和深度,切實讓農民受惠;還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優化資金配置結構,讓廣大人民更快的享受實際利益。
第二,農信社的發展擴大了收入差距,且發七效率的影響較大,資金使用效率提高1個百分點,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之比增加約0.18%。這說明農信社的很多資金很可能并未真正實現其應有的支農作用,故要糾正農信社的消極作用,要建立及時有效的監督措施,確保支農資金的使用規范性,使資金真正地用于農村建設,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還要構建農業產業與金融機構的信息平臺,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強農信社的風控管理水平。
第三,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有一定的地區差異。可以看到,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的農村信用社規模發展大幅度并且顯著地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幅度遠大于其他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庫茲涅茨”效應。所以,政策方面,國家應更多地向中西部傾斜,促進其金融體系建設和經濟發展,最終更有效的達到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Greenwood, J., & Jovanovic, B.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9.
[2]Iyigun, M.F., & Owen, A.L.Income inequali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4, 114(495), pp.352-376.
[3]Jeanneney, S.G., & Kpodar, K.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poverty[R].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frican Economies,University of Oxford, 2005.
[4]Gimet, C., & Lagoarde-Segot, T.A closer look 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7), pp.1698-1713.
[5]章奇,劉明興,陶然.中國金融中介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金融學, 2004, (1).
[6]葉志強,陳習定,張順明.金融發展能減少城鄉收入差距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金融研究, 2011, (2).
[7]張立軍,湛泳.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1978—2004年數據的檢驗[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6, (5).
[8]胡宗義,劉亦文.金融非均衡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庫茲涅茨效應研究——基于中國縣域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 2010, (5).
[9]周華,李品芳,崔秋勇.中國多維度益貧式增長的測度及其潛在來源分解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1, (5).
作者簡介:牛培豪(1987-),男,河南新鄉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 王能(1990-),男,湖北武漢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