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聯凱?周佳莉?秦臻
[摘 要]提升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新課題,也是增強國民人文素養、實現中國夢的必經途徑。近年來,新媒體憑借其開放性、即時性、交互性等優勢逐漸興起,對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探究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其現實性和必要性。本文指出現階段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提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而為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機遇;挑戰;方法
2015年11月,北京一場初雪帶來的南北差異,令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在官方微博中進行了《南山南》的歌詞改編對話。兩天后,微信平臺的高校版《南山南》正式誕生,隨后有近百所高校進行該歌曲的接力改編,在全國掀起翻唱熱潮。各具特色的《南山南》以廣大師生的情感為支點、以校園經典景物為內容、以具有聽眾基礎的音樂為載體,在微信平臺上巧妙地將圖、文、聲、情完美融合,唱出了大家對母校的深情厚誼,在各高校中實現了分享精神、傳遞情懷的目的?!赌仙侥稀返淖邿嵴f明新媒體已然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狀對高校人文素養的提升來說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因而,我們應當充分認識了解新媒體,掌握運用新媒體,從而利用新媒體平臺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提升人文素養的機遇和挑戰
人文素養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其核心是個人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終極關懷與思考,指向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是大學生正確思考人生價值的關鍵,也是提高我國國民素養和國際形象的重要環節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既有機遇又面臨挑戰。
1.機遇
(1)人文知識傳播的速度、廣度提高。在高校新媒體的網絡狀互動格局中,知識傳播速度、廣度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雖然一層又一層的轉發傳播模式使得新媒體內容走向了社會各個階級,但高校新媒體的主戰場還是在學生群體。許多的人文知識得以在開放無邊界的網格中更大范圍地傳播,蘊含于圖片文字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的內心,并進一步影響他們的人文行為。比如各大高校改編《南山南》的微信圖文,在音樂、圖片、文字的融合下,將自己大學的美好通過新媒體展示在更多人的眼中,在國內造成較大轟動,如潮好評。在歌唱自己母校的時候,《南山南》喚起了已畢業學子對母校的深切懷念,喚起了在校學生對時間的珍惜,喚起了中學學生對大學的憧憬,引發了關于感恩、思念、珍惜、拼搏等一系列主題的思索,這樣一種高水平、有內涵的優秀新媒體作品,最大限度的激發了廣大學子的人文情感,對于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2)人文素養得以在互動、反饋中體現、提升。新媒體大致實現了人人都是媒體人的目標,受眾不再是逆來順受的接收器,而成為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有思想的傳播者。在新媒體的平臺上,學生都可以即時在評論區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普通學生都有了話語權,這本身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體現。在留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家對某一事件的基本態度,并在民意的基礎上進行各類事項的決策和管理運營方式的調整。在學生的建議中,我們又可以反觀他們的人文素養,并在主流的思想指導下,利用群體的力量對學生欠缺人文精神的地方進行批評、指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就會在這樣不斷地建構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其次,一個新媒體建設成功與否主要看受眾對它的評價,新媒體的互動、反饋機制可以使這些評價更加清晰、直觀。題材內容的選取、語言風格的確立、具體形式的選定,都有可能成為學生們議論的熱點,此時,學生又間接地成為了平臺的建設者。高校新媒體的立場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揚長避短后,新媒體的建設又會向這一個更高的水平前進,實現著互動促進人文,人文推進互動的良性循環。
(3)形成人文素養相投的新媒體接受群體。在新媒體運行過程中,一部分更有思想且活躍的人會充當起“意見領袖”的角色,這部分人會最先在繁多的信息中挑選最符合個人志趣、最有價值的部分進行評價,引起大眾的注意和興趣。在他們的引導下,新媒體內容中的人文素養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學生能站在不同的立場對其觀點進行討論研究,無意間又會劃分成幾個認知水平相近的小群體,各群體對內涵的多樣把握及相互交流,既可以拓展原有的精神,又可以分享思考、增進學生間的相互了解。
2.挑戰
(1)主體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受眾更復雜,良莠不齊現象突出。高校新媒體的主體主要是負責宣傳工作的學生干部,各平臺上都有著一批龐大的組織制作團隊。由于傳播的廣度可以通過學生擴大到各地家長,高校新媒體的受眾更加多樣,需求構成也比較復雜。為滿足學生需要,高校新媒體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聞、娛樂、宣傳、推薦、情感……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寬泛的范圍會造成多而不精的結果,比如文案一味通俗,訪談形式只是自編自導……當運營成為一種負擔和任務,制作人本身的情懷和詩意就會大大降低,費盡心思達到量而難以在質上取得成功。
(2)高校新媒體及管理者的局限性,易導致人文素養的單方面輸送。雖然新媒體具有開放互動的特點,但是這一反饋是在制作發行之后,有一段較長的反應時間,較為滯后。新媒體的內容多由新媒體管理者選定,普通學生一般無法參與,所體現的人文素養也只是小部分人所認為的人文素養,這種單方面的傳輸,有時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作為高校新媒體建設和管理的主體,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步成型階段,他們的視角也是較為局限的,比如他們對兩會要旨的把握,大多是摘錄文字而少個人分析。
(3)人文素養推廣方式高冷,易與學生興趣產生沖突。一般人說起人文素養,總會想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些高雅的意趣,推行雅文化確實是提高人文素養的重要方式,但如果不考慮受眾素養多層次性一味宣揚高雅文化,就會讓學生從不明白到不愿接受。新媒體在宣揚人文素養時,刻畫的總是關于真善美的主題,這樣的主題如果不加以修飾,呈現的就會是無趣的說教,不僅無法吸引學生還會勾起他們的抵觸情緒。如此一來,就需要新媒體建設者不斷挖掘新的人文形式。比如舍棄一些大段的文字,用圖片來說明你想講述的一切;改進固有的圖文模式,采用更有吸引力的新方式……如何將人文素養以各種更加吸引人的形式表現出來,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利用新媒體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探究
一則內容通過新媒體發出主要經過這幾個過程:選題——制作——審核——發布——評論、反饋——改進——再創造,人文素養就是在這逐級遞進中不斷顯現自己的價值。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利用新媒體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其實就是對學生價值的再塑造,以人為中心,關心人、愛護人,習得待人真誠、與人為善優秀品質,在物質上來說,它不功利,無法滿足個人野心欲望;在精神上來說,它卻又具有某種社會功利性,引領著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和諧美。利用新媒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就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喚起人文精神、欣賞人性美好的過程。針對人文素養形成的一系列過程,并結合以往運營新媒體的經驗,我們提出幾點新媒體下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校園新媒體網絡格局
首先要保證新媒體傳播鏈條的完整成熟,這是消息得以傳播的渠道,也是整條體系得以展開的基礎。高?;径加幸粋€比較完整的新媒體組織,但只是從校級到院級仍太粗泛,在院級以下的以支部、班級、個人為單位的新媒體組織的建設力度較低,完善這部分的網絡格局,就可以使得人文素養傳播鏈條延伸得更遠更廣。
2.加強互動、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力量建設學生新媒體
在選題過程中,不只是由少數同學選取主題、進行文案的編寫和圖片的采集,可以將這個制作群體擴大到所有同學,改變原來較低的參與度,除了征集大家的文案外,可以積極鼓勵大家在平臺下留言或和官微私信,告訴管理人員一些好的創意或者需要開辟的新的具有人文素養的欄目,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實現良性循環。
3.注重內容形式的雙向統一
新媒體如微博、微信在制作過程中,關于人文素養的主題選取十分重要。在更新速度快的情況下找尋有內涵且貼近網民的選題,讓學生放慢速度細細欣賞。不僅內容要有素養又吸引人,形式也要千變萬化、保持新鮮??梢哉f,一篇有人文素養的推送必然是內容和形式兩者的完美統一。比如中國詩歌學會、中國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等組織合作推出的《為你讀詩》微信欄目,通過邀請各界名人讀詩的方式傳遞人文情懷、提升人文素養。一篇推送從圖說、收聽(音頻/視頻、原文、作者介紹)、詩享、樂說、讀詩嘉賓介紹、明日預告都有非常清晰的布置,它的形式新穎有趣,內容精致高雅(圖片有意境、詩歌優美配以動人的詩音朗誦),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讓廣大受眾于視覺、聽覺、想象的融合中了解詩歌、品味詩歌、發現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旋律美,此欄微信節目也因為它內容形式的完美統一,時常達到100000+的高閱讀量,點贊、評論量位居高位。在高校利用新媒體提高人文素養就應該借鑒該類成功的案例。
4.強化高校新媒體運營推送時的“把關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關人”的理論,認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 。在施拉姆的《傳播學概論》中提出“媒介=把關人”的驚人命題,可以這么說,新媒體的各個部門就像人體的器官一樣各司其職,文字編輯、音樂剪輯、視頻剪輯、攝影、圖片后期編輯等等,“把關人”是一種組織的行為,新媒體中的人文素養就是在這些“一個小小的奇跡”下逐步實現的 。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把關既需要相關負責管理人員的逐層審核,也需要各部門之間的相互把關,嚴格杜絕各種不符合主流價值、不具備人文素養的低趣味、少內涵的新媒體作品流出,在一層層高水平的篩選中達到高水平、高情懷、高質量的目標。
5.實時關注評論動態,吸收反饋意見,推進新媒體建設改革
在市場中,顧客是上帝,而在高校新媒體的建設過程中,學生受眾的反響就占據著上帝的地位。學生受眾的反映情況是評價新媒體工作情況、改進前期新媒體工作經驗不足的重要指標,在新一期作品的再生產前,各新媒體工作者要認真總結前期學生在平臺、私聊中的各類不足,針對大家的批評不斷做出調整。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發布,促進新媒體發展成國家戰略。與此相呼應的,高校新媒體建設適應了現今社會發展的潮流,其中一些有情懷的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當代大學生的情操,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和提升。人文素養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為之就能養成,所以高校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揚長避短、服務學生、與時俱進,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就會更加顯示出其對學生心靈、情趣、人格的強大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韋路、丁方舟. 《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2]趙磊.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內涵與提升》[J].重慶: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3.
[3]何鋒兵.《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J].教育發展研究,2011.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