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麗
【摘要】 目的 觀察急診護理流程對急診冠脈介入術(PCI)患者手術效果的影響。方法 64例行PCI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 觀察組采用術前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模式。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對照組搶救時間為(56.2±6.8)min, 球囊擴張時間為(119.4±21.8)min, 術后住院天數為(12.9±2.8)d。觀察組搶救時間為(41.5±5.4)min, 球囊擴張時間為(84.1±16.4)min, 術后住院天數為(9.6±2.3)d,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8例, 占25.00%;再行PCI例數為9例, 占28.10%。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3例, 占9.38%;再行PCI例數為3例, 占9.38%, 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與再行PCI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能夠有效提升PCI患者搶救效果與治療效果, 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急診護理流程;冠脈介入術;搶救效果;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77
急診PCI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臟類疾病的有效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癥狀、降低疾病并發癥與死亡率。臨床研究發現, 對患者的急診救治越早, 其損傷的心肌恢復效果越優[1]。本文采用對比方式研究了術前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手術效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64例行冠脈介入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2例。
對照組中男18例, 女14例;年齡51~68歲, 平均年齡(59.3±
5.2)歲。觀察組中男17例, 女15例;年齡49~68歲, 平均年齡(57.9±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術前護理模式, 叮囑患者臥床休息, 并給予生命體征的監測, 協助患者建立靜脈通道之后抽血化驗, 為手術做好準備。觀察組實施術前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模式,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提升接診效率 接診能夠初步對患者的病情、病因進行判定, 對于急救的診斷與治療起到較好的基礎作用。若患者存在胸痛癥狀, 在接診后應進行分診, 將患者置于搶救室并開辟綠色通道, 記錄患者心電圖狀態, 通知心內科醫師進行會診[2]。
1. 2. 2 建立搶救小組 醫院可設立搶救護理小組, 組內成員均需具有專業的護理水平及豐富的護理搶救經驗。對患者實施搶救時首先在其下肢或左上肢建立靜脈通道, 同時在頸外靜脈建立靜脈通道, 共兩條, 分別用于搶救給藥以及靜脈抽血。檢測患者肝腎功能、肌酐蛋白、凝血時間、病毒四項、心肌酶等。根據醫師診治狀況, 令患者服用300 mg氯吡格雷及300 mg阿莫西林, 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為患者常規備皮之后, 行碘過敏實驗[3]。搶救期間應保持患者處于吸氧狀態, 5 L/min左右, 減輕心肌缺氧程度, 監測患者心電狀態以及各項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同時, 對患者家屬應盡量安撫情緒, 并告知之后可能進行的手術操作, 讓患者家屬做好心理準備。
1. 2. 3 完善院前急救 對于急救電話通知的患者, 應在電話結束3 min之內出車并全程聯系患者家屬, 指導患者家屬做好初步急救措施。到達急救現場后, 需盡快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給予吸氧, 必要時可使用除顫儀[4]。
1. 2. 4 明確交接流程 患者家屬在手術意向書上簽字之后, 對患者病情全面評估。將監護儀、氧氣瓶、轉運箱等手術所需品及患者的病歷與檢驗報告一同交給手術醫師。在患者交接過程中應注意對管道的保護, 避免松脫。向手術醫師交代患者的用藥情況及生命體征情況。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及術后住院天數, 及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及再行PCI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搶救效果 對照組搶救時間為(56.2±6.8)min, 球囊擴張時間為(119.4±21.8)min, 術后住院天數為(12.9±2.8)d。觀察組搶救時間為(41.5±5.4)min, 球囊擴張時間為(84.1±16.4)min, 術后住院天數為(9.6±2.3)d,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治療效果 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8例, 占25.00%;再行PCI例數為9例, 占28.10%。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3例, 占9.38%;再行PCI例數為3例, 占9.38%, 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與再行PCI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國老年階段人群中并不罕見, 屬于急危重癥的一種, 病情會在短時間內惡化, 若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 具有較高死亡率。根據相關研究發現[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后1 h內存在較高的猝死幾率, 大約占60%, 及早實施急救措施能夠盡快為患者恢復心肌供血狀況, 改善心肌缺氧不良狀態, 降低病死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優化急診流程能夠對患者發病到手術之間的流程進行合理的規范化處理, 減輕不必要護理操作對疾病搶救帶來的時間影響。本次研究中實施了優化護理流程的觀察組患者在搶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以及術后住院天數上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說明流程優化能夠對患者搶救效果起到明顯改善作用。治療效果方面, 由于觀察組患者受到了較好的急救處理, 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以及再行PCI率上明顯更低, 各項對比組間差異顯著。
綜上所述, 優化急診護理療程能夠對急診PCI患者起到更好的搶救效果, 從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倪瑜琳.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 繼續醫學教育, 2014(8):30-31.
[2] 朱秀芬.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10, 9(6):236-237.
[3] 郭鳳梅. 優化急診護理路徑提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搶救效果. 河北醫藥, 2015(8):1260-1263.
[4] 張玉香.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鄉村醫藥, 2015, 22(22):66-68.
[收稿日期: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