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君
?
“一置兩評三環節”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吳麗君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中小學語文的閱讀課程從質和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群文閱讀教學,以其閱讀數量多,課堂容量大的優勢;以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的課外閱讀能力為目標的特點,引起了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本文以錢夢龍先生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育理念為理論依據,以“一置”“兩評”“三環節”作為該模式構成的要素,為群文閱讀構建了一類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語文 群文閱讀 教學模式
所謂群文閱讀教學,有研究者認為:“就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對群文閱讀這一新的閱讀教學理念,目前國內的研究還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尚有許多需要填補的空白。為實現群文閱讀課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筆者考慮構建了“一置兩評三環節”群文閱讀課堂,力求將群文閱讀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結合,并在二者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為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探索一些可供模仿的范式。
群文閱讀的材料,少則有三五則,多則有十來則。這樣,在閱讀材料“量”增加的背后,帶來了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進一步帶動課堂結構的更新:短短45分鐘的課堂內,要讀這么多的閱讀材料,意味著教師不能再按照傳統課堂那樣,按部就班,字斟句酌,講得過深、講得過細、講得過透了。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結構精雕細琢,十分嚴密。對學生的閱讀要求一般以精讀、細讀、“有感情地讀”為主。群文閱讀的課堂則要求把教師的中心讓位于學生,把教師的講讓位于學生的讀和思,把學生精讀、細讀的閱讀的閱讀方式讓位于根據不同性質的閱讀材料而選擇略讀、瀏覽等類生活化的閱讀策略。因為老師講的內容太多,此消彼長,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就少了,時間根本來不及,根本讀不完。
因此,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模式必須予以革新。“一置兩評三環節”學導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根據群文閱讀課的特征而設計的。所謂“一置”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應前置。所謂“兩評”是指群文閱讀課堂教學評價要做到以學論教,師生兩評。而“三環節”是指教師在群文閱讀課堂中,一般通過三個環節來構建課堂模式。總的來說,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展示點評;然后教師精講答疑;最后學生歸納、消化,清理過關。
“一置兩評三環節”學導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力圖踐行語文教育家錢夢龍先生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育理念。從閱讀的概念來說,閱讀主要是一種心理過程,具有內潛的特征。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學生大多以被動、機械地接受為主,缺乏思考探索的心理過程,不符合閱讀的心理規律。“一置兩評三環節”學導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針對傳統語文閱讀課對閱讀思維訓練的缺陷,力圖確立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上的主人地位,符合閱讀的心理規律。
“一置兩評三環節”學導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學內容前置,課堂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課后“兩評”反饋要及時。運用“一置兩評三環節”學導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其操作程序一般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環節:閱讀前置
這一階段需要教師提前將精選選擇的閱讀群文材料告知給學生,并讓學生明確課堂需要達到的知識和技能目標。最好將知識和技能目標以導學案或訓練學案的形式提前下發給學生。學生根據教師下發的群文閱讀材料,采取粗讀、略讀或跳讀等生活化閱讀的方式,予以了解。通過自主的學習,嘗試著完成教師下發的導學案。然后教師對學生完成的導學案,通過采取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等形式,收集了解學生在閱讀中還存在的問題,以便課堂教學能更有側重點的針對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而設計,提高課堂的效率。最后,在臨近上課時,提前到教室板書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課堂教學
這一環節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教學目標,達成教學任務,是該模式的核心。這一環節又可以分為三個實施步驟。
步驟一,教師根據課前掌握的學生現有知識結構進行復習回顧,并尋找與本堂課的契合點,以此設問導學,引入新課。然后,學生將教師在課前下發的導學案中尚存疑問的內容合作討論。如本組間還無法解決,則進一步分組討論展示,并推選中心發言人進行點評。這個步驟主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要求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表達自己。或者提問設疑,或者解疑答惑,主要由學生間自己討論完成。教師在其間主要負責巡回收集問題,以備第二個步驟中能有針對性地點撥學生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這一步驟預計花費十五分鐘左右。
步驟二,教師評價精講,總結提升。教師針對步驟一中學生展示點評的情況評價各小組,做到信息反饋及時,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成功之處或尚存問題的地方,以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提高聽課的效率。教師則通過精講,對學生尚存疑問的地方解疑答惑。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并歸納方法、規律,講深講透各個知識點。這個步驟主要以教師為課堂的主體,突出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引作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這一步驟預計花費二十分鐘左右。
步驟三,學生歸納教師在步驟二中精講的知識點,并通過思考予以消化吸收,最后系統的加以總結。學生主要通過訓練或達標檢測的形式對本堂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達成情況予以檢查,最終清理過關。這一步驟主要以學生為主體,預計花費十分鐘左右。
第三環節:雙向互評
學生填寫好課堂知識和技能目標達成雙向評價表,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情況予以統計。這一環節中,學生與教師的評價反饋要及時。特別是教師,對學生中課堂知識技能掌握較好的要采取各種形式予以表揚,形成正面強化;對學生中課堂知識技能還未能掌握的同學,還要做好個別學生的面批和談話,及時進行幫助和矯正。同時,在課后進行的幫助矯正工作結束后,教師還須針對學生未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第二次檢驗,以確保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落實。
參考文獻:
[1](美)瑪麗?艾麗斯?岡特,托馬斯?H?埃斯蒂斯,簡?斯瓦布著,尹艷秋等譯.教學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丁證霖等編譯.現代課堂教學與管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陶秀芳.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的策略[J].科學導報,2014(1).
[5]黃勤.小學語文閱讀策略指導的實踐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6]中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四川省遂寧中學校)
作者簡介:吳麗君(1977-),女,四川遂寧人,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