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 要】分析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的重要性,針對聲樂公選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提出聲樂公選課教學創新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聲樂公選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155-03
聲樂公選課作為高職院校美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元素,其在高職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調整與完善,高職音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聲樂教學也獲得了很大的改進。然而,現有的音樂教育依然無法脫離傳統模式的禁錮,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仍舊存在一系列尚未解決的問題,受到了極大的制約。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聲樂公選課教學陷入困境,處于難以為繼的境地。鑒于此,在職業教育改革的大環境背景下,高職院校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在實施教學活動中,實現教學方式的革新,以教學思路和方法為切入點,進行優化創新,以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為提高學生聲樂技巧以及綜合素養水平提供平臺,從而進一步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科協同發展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H.哈肯(Hermann Haken)就協同發展創立了協同學理論,他在協同學理論中提出了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運作原理。系統內部存在著一系列子系統,這些子系統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獨立運行,只有當關聯運動占據系統內部的主導位置時,才能發揮系統運作的最佳效應,促使各子系統間產生協同效應,從而提高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同樣,現行的高職院校就是一個整體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融合了德智體美勞等子系統,而美育也包含了聲樂公選課等音樂教育,它們之間既有獨立運行,又有關聯運動,只有把德、智、體、美、勞五者之間形成一個關聯運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最大程度激發素質教育的力量。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聲樂學科所特有的情感價值,決定了其在陶冶學生情操、涵養、美感及人格方面的優勢。可以說,聲樂是一項情感教育活動。高職學生處于18-22歲這一年齡階段,他們正面臨生理、心理的巨大變化,在各種因素的驅動影響作用下,高職學生無論是情感、思維,還是個性、自我意識等都逐漸增強,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個性。為此,在高職院校開展聲樂等音樂公選課程,可以通過美育的滲透,把學生的內在情感誘發出來,從而觸發他們內心深處的積極情感,在情感體驗中調整自己的身心,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一)教師難以準確把握聲樂教學的科學性與循序漸進的原則
高職院校的聲樂公選課教學在于通過美育滲透教育,逐步引導學生端正思想。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能為了追求教學進度,就選用一些違背科學的教學方式。然而,由于此門學科在學校領導和大部分教師眼里,只是可有可無的“邊緣”學科,聲樂并沒受到重視,加上學校其他環境條件的禁錮,因而部分聲樂教師與時代脫軌,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無法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在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難以準確把握聲樂教學的科學性,這對聲樂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教師對學情缺乏了解,在促進學生聲質的轉變上難以因材施教
為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發展潮流,許多高職院校開始設立聲樂等美育課程。然而由于部分高職院校領導自身現代教育意識弱化,思想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他們看重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等,聲樂公選課被看成“形式課”,因而許多教師也并不重視該門課程,甚至教師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了解都不多。在授課時,教師難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教,因而他們的發聲、演唱示范等都難以促進學生產生聲質上的轉變。
(三)教師的興趣和欣賞視角對聲樂教學效果影響明顯
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師大多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欣賞視角,部分教師傾向于民族聲樂,她們在授課時就會把重點放在民歌教唱方面;而一些美聲教師卻很少使用民族聲樂教材,這必將會影響到學生個體的發展。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師既能教美聲,又能教民歌,但是要想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教師務必要在教學和藝術實踐方面提升自己,以促進學生協調發展。
三、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教學創新發展策略
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教學的創新應突出以下特點:一是創新性。推行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教學改革的創新,應先有創新之義,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點,在知識滲透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人性化”的實質,從而深入學生心理深層,理解學生學習聲樂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規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聲樂知識。二是系統性。聲樂知識是一個系統化的體系,當中所涉及的各種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要立足聲樂知識系統化這一特征,以西方先進的系統理論知識為標志,逐步形成一個多學科密切融合的知識系統,以幫助學生強化知識的應用。三是理論性。聲樂教學所涉及的各種知識,最初基本都是以理論知識的形式出現的,并以此為基礎,顯示出相關的教學經驗總結。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教師應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最佳融合。四是技術性。高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綜合型的技術人才,聲樂公選課作為一門美育課程,在實際中應凸顯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色,以適應整個音樂教育文化的需求?;谝陨纤姆矫娴奶卣?,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教學可采取以下創新策略:
(一)加強教材建設,開發符合學生特點的教材
傳統的聲樂選修教材缺乏對高職院校教學層次的準確定位,一部分重點教材、推薦教材并不適合高職學生使用。市場上流通的可以供高職院校選擇并適應素質型人才培養的聲樂教材并不多,如何從素質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出發,開發符合學生特點的教材顯得十分重要。為此,從我國高職院校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最好由學校主管部門牽頭,組織相關一線教學的音樂教育教師開發,以避免分散、水平低下、標準不統一等問題。與此同時,負責教材開發的教師還應采取相應的規范標準,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在保證理論知識基本夠用的基礎上,增添學生音樂能力培養的內容或板塊。
(二)拓寬教學手段,增加網絡新媒體學習陣地
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陣地,基于新媒體的聲樂公選課教學是一種創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與現代化聲樂教學的有效結合,它能夠有效地把網絡信息資源融合到聲樂教學中,從而擴寬學生的視野,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高職院校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主要是進行理論知識型的授課,在技能方面也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聲音特點和修養、不同聲音感受和理解而開展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學生的音樂素質、文化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等差異隨之決定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針對教學對象的差異性,教師可以應用新媒體技術對不同條件和素質的教學對象適用針對性的教學模式。
例如,針對學生在歌唱發聲方法和技能技巧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所具備的大容量教學信息,實現教學信息資源在一定時間內的大量高速傳輸,讓學生在伴隨著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換中,多維度、多層次擴展自身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讓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加清晰明了。同時,讓學生深入了解呼吸的調整、歌唱共鳴腔體的運用以及身體機能的松緊度等知識,教學重難點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再如,針對學生的聲色特點、歌唱技巧、藝術表現力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代表的音樂創編加工技術,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建構學生可參與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對自己的演唱風格進行定位,能夠熟練地進行作品的選擇、安排、分析,舞臺表演設計,音樂會策劃等。
(三)立足聲樂文化,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和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蕩的21世紀浪潮中站穩陣腳的根底,其所透射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無法脫離學校教育,因而作為培養素質人才重要基地的高職院校,必須充分發揮聲樂教學在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作用,以聲樂課為渠道,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由于受到文化素養、個人情感以及經歷的局限,學生即使對聲樂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難以深入地把這種情感表述出來。只有從文化視野對作者情感進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在世界。
以《黃河大合唱》為例進行分析。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單純地知道《黃河大合唱》是一首愛國歌曲,理解作曲家的個人才華。但是,學生在學習以及演唱的過程中,過于追求聲樂的技巧,而對于曲目自身所蘊含的情感卻缺乏了深入層次的感悟和表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時,應立足曲目自身的文化基礎,在強調聲音技巧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黃河大合唱》之所以呈現出氣勢磅礴的力量,不僅是因為作曲家個人的才華和作曲能力,更是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包括苦難的社會對作曲家的影響以及人民艱苦奮斗給予他的鼓勵和力量等。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對音樂創作背景的清晰了解,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音樂內涵,自然地形成文化認同。
(四)以就業為導向,實現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結合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程設置來看,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課和技能課兩種。與星海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專業院?!耙粚σ弧钡氖谡n方式相比較,普通高職院校的授課模式局限性較大,授課內容也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因而聲樂公選課教學往往難以取得較好的成效。高職院校的學生應具有一定的聲樂演唱、音樂鑒賞的能力,為解決當前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兩大能力”,必須增強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擴展性,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為此,教師可以在公選課的計劃內增強實踐課時比例,開發多種類型的創新實踐課程,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學校還可以嘗試設置聲樂節目鑒賞、音樂美學、歌劇賞析等課程,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進行課程的優化設計。例如,在上第一節聲樂公選課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課程的介紹,(下轉第180頁)(上接第156頁)包括聲樂的發展起源、聲樂課程的基本目標以及聲樂優劣的判斷指標等。把這些復雜冗余的知識點壓縮成簡單易懂的內容,初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印象,以增強學生對聲樂知識的記憶。在上第二次課時,教師就可以融入基礎的聲樂理論知識教學,為學生讀譜、識譜創造可能;在訓練學生的發聲技巧上,就可以增強對氣息的說明。第三次上課時,由于學生已具備初步的聲樂知識,教師就可以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對聲樂的其他門類進行詳細講述,包括歌劇、曲藝等,并在講述中融入聲樂技巧的講解,增強學生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和認知。
(五)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聲樂教學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生的“領航者”和“助跑者”,高職院校只有重視聲樂授課教師的能力開發,才能夠增強教學軟實力,提高教學成效。首先,學校應加大對聲樂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力度,立足市場發展態勢,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以不斷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優秀的聲樂教學人才,增強聲樂教學軟實力。特別是對待聲樂教學師資隊伍應和對待其他專業學科師資隊伍一樣,通過培訓提升他們的能力和素養。其次,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呈現出新的內容和特征,聲樂教師在新形勢下自身也要不斷創新,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形勢,積極主動學習最前沿的知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樹立新思維,補充新知識,提高新能力,形成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及較高的教育素養,并將這些知識、成果用于實踐,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聲樂應用技能。
綜上所述,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面對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大環境,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教學能否趕上時代的列車,已成為有關教學工作者的重要課題。為適應職業教育發展潮流,相關教學工作者,只有立足聲樂教學的重要性,針對當前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不斷革新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達到促進高職院校聲樂公選課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賴顯明.網絡教學:普通高校公選課教學的新趨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
[2]李文婷,董茜,畢硯紅.文化創意產業與藝術設計教育[J].藝術科技,2015(12)
[3]王路.試析高師音樂教育開設聲樂理論課的必要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
[4]孫貝貝河南省高職院校武術教學狀況及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3
[5]王蔚驊.論形象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安康學院學報,2011(5)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