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民 羅玉明 范新陽
[摘 要]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模式中,利用科研反哺教學,實行科教結合,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從對高校教師、學生評價體系的松綁,全面開放科研創新平臺,學生參與并轉化科研項目,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四個方面,對創新人才培養做了詳細的闡述,這對新時期高校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科學研究;高校;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7-0070-03
當今中國正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在這關鍵時期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拔尖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驅動作用,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中國夢”的戰略舉措。所謂創新人才,從社會層面上來講,是指那些具有特殊的創新思維,獨特的觀點視角,并具備積極的冒險精神和實現自我的手段,對社會某個領域、行業或工作出較大影響的人才;從個體層面上來講,是指那些不斷追求新知,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實現和突破自我的人才。[1]21世紀的創新人才一般應該具備以下六點基本素質: (1)良好的文化積淀;(2)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情緒穩定;(3)富有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具備創造力和革新精神;(4)才智、智慧、判斷力和敏捷性;(5)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管理才能;(6)敏銳的捕捉信息能力。[2]在我國,各大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等任務和使命,但其根本任務是在于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人才培養。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最終要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能力強、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創新人才。[3]在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也強調要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陣地作用,尤其是要強化高校在知識、科技和國防科技三方面創新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要始終堅持高校工作中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要加強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相互推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報告也重點強調“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隨著國家政策的相繼出臺,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實踐,高校已經成為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
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也在不斷的創新改革模式,尤其是提倡科教結合,將科研反哺教學。所謂的科教結合是指通過高校改進科研評價體系,突出科研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鼓勵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要求高校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全方位利用實驗室,參與課題,參與團隊。
一、提供制度支持,打造寬松有序的創新人才體系
制度是人行為的保證。制度體系的寬松有序將有利于真正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師生評價制度嚴重阻礙了國家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從教師評價體系看,我國高校對教師的考核存在不少問題,普遍是重科研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對教師的管理幾乎為剛性粗放、觀念落后、方式單一、偏“行政化”,缺乏柔性管理。這樣導致高校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還帶來了高校一定程度上學術浮躁和學術腐敗的不良之風。另一方面,從學生評價體系看,我國高校對學生的評價考核主要以分數、考試為指揮棒,通過學生的層層考級和考試來斷定學生的優劣,缺乏對學生自由和自主創新的靈活性和寬容度。這些也往往犧牲了學生們在眾多學科領域探索知識創新的時間和精力。
為此,制度體系的更新和完善必須糾正原有高校師生評價考核體系存在的問題,努力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指標。
(一)解放教師。對教師考核進行制度創新與改造,調整教師評價體系與收入分配制度,把教師從名目繁多的項目申報與論文“大戰”中抽離出來,留給教師更多的時間用于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在研究和教學中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要建立配套的激勵措施,使教師的收入分配與教師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成績緊密掛鉤,這必然會提高教師致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積極性。同時,政策的導向不僅要使從事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師獲得成就感和收入的提高,而且要對長期在科研和教學中墨守成規,對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不盡心的教師給予一定的懲戒和壓力,提出 “六項制度改革”:一是進行教師管理制度改革,為教師創新“松綁”。變強調一刀切的“剛”性管理為注重教師個性化發展的“柔”性管理。二是進行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創建教學管理新理念。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創新能力的統一,提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鼓勵博采眾長,求異創新,突破固定“教學模式”的禁錮。三是進行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支持和鼓勵教師教學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堅持不加干涉,不拘一格,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四是進行教學研究制度改革,營造自由的學術氣氛,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五是進行教學評價制度改革,堅持社會評價和主體評價統一,以學生發展為尺度,以創新能力提高為準繩,實行綜合評價,改變重科研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的考評方式。六是改革用人制度,以激勵為杠桿,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優勝劣汰,公平競爭。[4]
(二)解放學生。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把學生從應試教育和急功近利的學習目的中解放出來,在原有傳統的“基礎性學分”基礎上增添“科研學分”和“創新學分”,讓學生自由的個性和創新的精神得到張揚,從而更好地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在這方面,華北電力大學的博士生王秀梅在她的博士論文《工科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及評價研究》里提供了比較合理的設計,她提出以創新為導向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包括從思想道德水準、知識儲備、身心健康、文化基礎、社會實踐和活動能力與表現等幾個方面來綜合評價學生。同時,還結合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原理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定性描述包括學習能力指標:課業成績;研究能力指標:論文和項目申報發表;創新表現指標:創新創業大賽成果,各項活動競賽成果;榮譽獎勵指標:榮譽稱號。[5] [6]定量評價包括利用各項指標體系權重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定量分析。
二、開放科研平臺,提高學生實踐創新的參與度
高校的科研平臺主要有省級科研平臺、市級科研平臺和校企共建科研平臺。省級科研平臺包括省協同創新中心、省技術重點實驗室、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工程實驗室、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高校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培育點等。所有科研平臺均應實施開放運行,供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和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等使用。
(一)提高高校實驗室的利用率。高校實驗室集中了高校主要的技術設備和教學資源,尤其是一些高精尖設備,強大的支撐了學校的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不僅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是現代高校科研創新的主要基地。實驗室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以前單一的知識傳授演變成對知識的創新,對學生而言,學生許多的課程實驗和學術創新成果大都要通過實驗室孵化或成熟化后,再轉化成社會所需要的新材料、新產品和新工藝,因而實驗室已然成為是學生創新實踐的主戰場。所以,必須要提高學生儀器設備利用率,尤其是大型儀器設備和尖端儀器設備的利用率。
(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協同創新實踐育人平臺。高校應該加強和企業、研究院(所)的合作,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請企業或研究院(所)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科技人員當教師,為學生講解并傳授新技術、新工藝的具體應用和推廣,面對面指導學生實踐,這不僅是對教學內容中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也真正有利于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通過校企互動合作,可以促進教師不斷改進和創新原有單調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增強學校的競爭力。此外,高校的教師也可以與企業和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員聯合申報科技項目,共同參與新技術攻關、新產品研發、新工藝的推廣等事項,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進而達到校企雙方真正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三)組建培養聯盟,提升立體多維人才培養新合力。加強政府、企業、研究所、高校和家庭的合作,組建人才培養發展聯盟,尋求幾方共同的思想共識,形成宏觀層面上的戰略合作,共同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水平:政府部門要根據時代要求,通過出臺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系列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的創新人才培養,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8]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要根據社會、企業對人才創新能力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內涵水平,培養適應新形勢的創新創業人才;企業和家庭也要積極和主動參與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去,共同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計劃的制訂,加大對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做好相應的教育、引導和示范作用。
三、參與并轉化科研項目,延續和深入課堂教學活動
高校應將教師“研究性教學”和學生“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并引導教師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創新研究項目”、“創業研究項目”、“校企合作研究項目”等,直接參與市場項目實踐活動,鍛煉技術能力。通過參與各種項目,學生便于進行專門化的綜合項目訓練,在項目任務的驅動下,真題真做,從而達到“教、學、做”合一,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同步培養的目標。
國外高校在利用各級各類創新創業項目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做法,我們不妨參考并借鑒一下:美國幾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學都設立了本科生研究計劃,要求所有專業的所有學生都必須加入,實現全員覆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了提高學生在校期間的科學研究能力,建立了一系列“赫斯學者計劃”、“本科生科研學徒計劃”、“本科生研究經驗計劃”、“校長本科生研究獎學金”等;麻省理工學院也建立了“獨立活動期計劃”、“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和“新生研究指導計劃”等。[9]日本的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培養方面,要求高年級學生以獨立的科學研究為主,高年級學生的課時數遠遠少于低年級學生,以便高年級學生能夠擁有專心致志做研究的充足時間。印度許多高校在經費設置方面專門設立了科技創新創業專項啟動資金,以此鼓勵高??萍紕撔聞摌I人才的培養,比如艾哈邁達巴德管理學院成立了“科技創業專項種子基金”,專門用于創業企業在技術領域的成績。[10]
同時,要轉化科研成果,拓展教育教學資源,包括圍繞科研成果開設新課程,將科研成果編寫成教材進入課堂,將研制教具應用于課堂教學,將最新研究成果以講座的形式引入課堂,用科研成果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等等,最大限度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
四、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形成濃郁的校園科研創新文化氛圍
加大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高校應組織開展各種層次和各種類型的科技競賽活動來構建科技競賽平臺。根據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愛好,通過開展系列科研、創新、創業等講座、學術報告、科技展覽等專題學術活動,組織創新創業實踐訓練交流以及討論會,加強校園創新實踐的氛圍,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創業實踐環境。
組織團隊參加學校、省市和全國的各種科技競賽(如大學生“挑戰杯”比賽,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機器人大賽等),形成“學科競賽—科技訓練—培訓就業”的良性循環,這類競賽作品創作往往與教師科研項目緊密結合,對作品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科技含量都提出較高的要求,這無疑將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科研探究的能力,成績的獲得反過來會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科技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另一方面,要加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擴充和發展,尤其是要以高校創業園、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等為依托,通過課題申報、立項,場所、設備和資金扶持,為大學生創新活動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11]
[ 注 釋 ]
[1] 周瑛.創新人才培養的誤區與體系構建[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 王英杰.國際視野中的大學創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7.
[3] 黃建平,郭文莉.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270.
[4] 廖志豪.基于素質模型的高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5] 董占明.綜合評價大學生成績的數學模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2(3):89-91.
[6] 侯光明,晉琳琳.DEA方法在研究型大學建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5):25-29.
[7] 王秀梅.工科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及評價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8][11]姜慧,等.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31,30.
[9] 張曉鵬.美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6(3):7-11.
[10] 張典兵.國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與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15(3):12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