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忠
隨著電視新聞的不斷改革和發展,記者出鏡日漸成為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記者出鏡,就是由記者面對攝像機向觀眾報告現場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即在新聞現場出鏡播報,以滿足電視受眾更高層次的信息需求。
一、記者出鏡的傳播優勢
記者出鏡是電視新聞獨有的傳播方式。與其它媒介相比,電視對真實時空的展示,使得電視新聞記者的現場參與成為可能,同時也正是由于記者的人本化參與,再現了記者與新聞現場的真實關系,還原了人際交流的自然狀態,賦予電視新聞極大的自由度和創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播優勢。
(一)記者出鏡可以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
出鏡記者把握時機、置身現場,以面對鏡頭報道、面對面采訪交談、深入現場調查等方式,“帶領式”地引導觀眾,報道現場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不需要豪言壯語,也不需要累累贅述,往往一幀畫面背景、一段情景交融的現場描述、一組融為一體的現場敘述與現場音響實況,就能夠最充分地體現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環境信息,甚至,一個動作、一句直觀感受,都能夠傳遞豐富的信息。出鏡記者以目擊者、見證人、參與者的身份,邊觀察邊報道,真真切切地把觀眾帶入現場,觀眾更能強烈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從而消除對現場的疑慮,使報道內容更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
(二)記者出鏡可以采集攝像機不能直接記錄的信息
攝像機只能記錄具體形象信息,而一些新聞當事人的思想觀念、內心情感、人際關系,或者新聞中涉及的多方面復雜關系,這些新聞事實的要素不具有直觀形象的信息,是無法或者很難用攝像機直接采集。記者出鏡能夠以問答或訪談的方式進行激發,使隱含的、微妙的現場信息得以外顯,成為攝像機可以記錄的聲音或形象信息。而且,優秀電視新聞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用細節說話,但有些細節的記錄和表現僅憑鏡頭難以勝任。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及時準確地捕捉細節、展現細節、凸顯細節,成為攝像機可以記錄的部分。
(三)記者出鏡可以使現場信息更加條理有序
記者在現場進行第一道把關,形成層次、段落和主題。很多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是很難直接用鏡頭展現,有的新聞事件的過程太長,不可能全部原樣再現;有的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非常復雜,給觀眾很好地理解新聞造成了困難。記者出鏡則可以較好地處理這些情況,如新聞事件持續時間過長、信息較淡的,記者在事件發生發展的關節點上出鏡報道,使報道的新聞事件節奏比較緊湊,較好地展現事件的全貌。如新聞事件發展復雜、信息較濃的,記者出鏡對事件進行分析評述。從而使報道更加條理化、秩序化,有效地深化和突出報道主題。
(四)記者出鏡可以更好地實現轉場
電視報道力戒平淡拖沓,場景、采訪對象的變換若用空洞的語言去敘述就顯得呆板,而記者出鏡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啟承轉合自然流暢,使報道更加生動、活潑。
(五)記者出鏡可以培養鍛煉記者自身
電視記者走上屏幕作報道,為記者展示自己的才華提供了機遇,同時也給記者帶來了壓力,迫使記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修養,新聞敏感和口頭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素質,以適應做出鏡采訪報道的要求,提高傳播效果。
二、記者出鏡的現存問題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具有現場性、時效性、參與性、過程性等特色和優勢,我們在熒屏上看到的電視新聞作品中,的確有很多新聞由于一些優秀的電視新聞記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現而增色。但是,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由于記者在現場的表現欠佳,而影響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梳理電視新聞的實踐,記者出鏡播報尚存在誤區,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一)“播”代替“說”,記者身份衰減
出鏡記者最重要的任務是交待現場、重在描述,出鏡主要是為營造一種“面對面”式的人際傳播語境。這就注定出鏡記者應當以一種人際交流的方式表達,應當盡量“說”而不是“播”。但恰恰有些記者,把播音員和出鏡記者混為一談,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及行為標準認知出現偏差,以“播”代替“說”,導致角色失調。這些出鏡記者似乎在以播音員的標準作為指南,側重于吐字發聲、語言調整及播講時表情神態的掌握上,完全是在“念稿”而不是“講新聞”。
(二)隨意選擇“現場”,有效信息衰減
電視新聞報道的“現場”,不僅指記者出鏡的場景、環境,它更應該是一個信息源,是讓受眾捕捉信息、感受氛圍的具象、特定的空間。這個現場應該與報道內容有著必然聯系,依附于報道事件而存在,因而成為現場報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元素。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我們一些主持人憑著優越的外在因素走進了出鏡記者的行列,雖然有著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齒,具備一定的鏡頭感,但一旦遇到復雜的新聞現場或者事件突發變故,就基本喪失了對新聞現場的判斷力。在做現場報道時,對“現場”這一重要元素未給予足夠重視,不把握時機,隨意選擇“現場”:或大而化之,缺乏場景的典型性;或長時間固定于一個場景,使受眾無法發現、捕捉新的現場信息;或將鏡頭對準一個“偽”現場——并非是事件發生的真實空間,或與真正的現場相距甚遠。鏡頭前裝腔作勢,關注自己多于關注現場,畫面信息貧乏單調,難以傳遞給受眾更多直觀而富有內涵的信息。
(三)過度追求接近性,新聞價值衰減
接近性是構成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它不僅僅局限于空間的概念,還包括心理感情上的接近,年齡性別上的接近,興趣愛好、職業上的接近及利害關系等方面的接近。新聞越具有接近性,越為受眾所關注。正因如此,從報道的內容到報道的視角,追求與大眾的接近性成為各媒體新聞節目的一種內在要求。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也不例外,它以獨特的“現場”優勢、進行式的特別方式,關注和反映著我們眼前和經歷著的社會與生活。
(四)缺失現場評析,理性深度衰減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往往邊報道新聞事件邊作出現場述評。記者鞭辟入里的分析成為報道中的閃光點。然而,在電視現場報道中出現這樣一種現象:由于提問能力不足,隨意性強,采訪中充斥著大量的“請問,你有什么感想?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你能給我介紹一下嗎?”等模式化提問,再加上缺乏傾聽意識,只顧自己表現而忘了記者的本分,使采訪流于表面,無法深入,拒絕甚至摒棄對新聞事件發表議論。無可非議,適度減少記者的評述,讓更多的空間和時間還原于現場,以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心理是應該的。受眾當然厭煩那些毫無信息量的淺薄而老套的議論,受眾希望直接從現場獲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因為采訪不足而完全杜絕記者的評述,使現場報道完全失去了必要的理性剖析,往往造成報道將新聞事件的現場或表象信息不加梳理、不加剪裁地呈現給觀眾,使觀眾對報道內容僅僅停留于膚淺的感知層次,而難以作出更為深刻的理性認識。
三、記者出鏡的職業素養
(一)出鏡記者要內外兼修
一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要隨時做好面對突如其來新聞的準備,平時多學習多思考,豐富自己的閱歷,做好知識儲備和準備,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甄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如果說記者的眼睛是銳利的武器,那么出鏡記者的現場觀察力就是最敏銳的掃描儀,新聞現場任何一個細節、一個動作都不能逃離他們的眼睛。只有觀察得深、觀察得細,才能講得精彩、問得到位。三是發現的能力。就是職業的敏感度,就是發現新聞事實、新聞角度、新聞背景、發現新聞中值得追蹤的蛛絲馬跡的能力。什么信息值得放大,什么信息應該放棄,采訪對象透露的什么問題應該窮追不舍,什么話語應該及時打斷以免偏離主題,同樣的事實從什么角度更有利于深度挖掘等,職業化的發現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提煉。四是語言表達能力。記者出鏡報道,是隨著新聞現場發生的變化,就目之所及、耳之所聞、身之所感的人、事、景以及由此引發出的聯想,及時組織語言,進行現場口述、即興提問或發表評述。新聞事實稍縱即逝,沒有時間讓你反復推敲字句,這就要求出鏡記者語言邏輯性要強,表達流暢、出口成章,讓觀眾一聽就明白。并且要保證在新聞現場說的話能直接用到節目中,因為后期制作時不能對出鏡記者的語言進行修改,否則就失去了新聞的真實性。五是重視出鏡形象。出鏡記者提倡本色出鏡是為了展示記者親切、真實的一面,提高新聞報道的親切感、現場感。但并不等于出鏡記者可以不修邊幅、隨心所欲、我行我素,記者出鏡時應對自己的身體動作、著裝儀表等方面嚴格要求,避免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動作帶上屏幕。著裝要莊重大方,與采訪環境和諧一致,在鏡頭前要穩重,無論是坐、是站、是行,姿態都要端正得體,避免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賞,否則,這些非語言符號傳遞的信息將影響新聞的總體傳播效果。
(二)記者出鏡要恰到好處
一是選擇適合的新聞題材和報道內容。一般來說,動態報道或事件報道更適合出鏡。但這并非是絕對的,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從記者出鏡特點出發,那些內容單一、時空相對集中、現場事態發生發展的進程對觀眾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聞題材,特別適宜記者出鏡做現場報道。非事件性新聞、典型經驗、綜合成就等題材的新聞報道也常以記者出鏡作現場報道的形式來增強現場感、可視性,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某些報道中,記者出鏡千萬別把自己變成整個新聞報道的一部分。二是選擇適當的時機。許多新聞事件,一般都是“正在進行時”,稍不留意就錯過機會,所以記者到達現場要把握好時機出鏡,使自己出鏡報道的解說能與事態的發生或發展同步進行。同樣,在出鏡采訪提問時,也需要記者善于看準時機進行采訪。記者一進入現場必須保持頭腦冷靜,不受外界各種情況的影響,不被環境氣氛所牽制,只有這樣,才能積極主動,掌握“火候”,選擇適宜的時機出鏡報道,以真實、生動的報道吸引觀眾、感染觀眾。三是選擇適宜的場所。人總是離不開環境的。記者出鏡選擇怎樣的場所,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出鏡的效果。如果記者在現場報道中出鏡,應當考慮的是:能否有新聞性和吸引力;背景畫面是否生動典型,能否與報道的聲音搭配,千萬不可出現聲音與背景畫面兩張皮現象。如果記者是在訪問中出鏡,應當考慮的是:能否讓雙方都靜下心來,形成融洽的談話氣氛,保證談話的順利進行;能否錄到清晰自然并能顯示訪問對象的身份或工作特點的音響、畫面等等。適宜的出鏡訪問場所,要根據具體的訪問對象、訪問內容和實際條件來決定。出鏡與否,我們可以用“三要三不要”的原則來衡量,“三要”即:畫面背后的故事,要說;現場感受到的東西,要說;異地采訪時,必須多說。“三不要”就是:畫面里有的內容,不要說;導語式的內容,不要說;無關緊要的內容,不要說。檢驗“三要三不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出鏡被刪除后,整條新聞是否會受到影響。
(三)出鏡采訪要提問準確
要避免套話,視被采訪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使問題問得貼近生活、貼近主題、貼近現實。一是注意語言的簡潔,提出的問題不宜過長、過多。因為采訪語言的繁瑣會影響被采訪者的注意力,問得多,不一定答得全。提問最好化整為零,變大為小,環環相扣地引入主題,這樣既能使被采訪者答得清楚,又會使觀眾聽得明白。“請你談談體會”這樣的問話在新聞中我們時常聽到,被采訪者雖然知道手持話筒的記者問的大概問題,但不知道具體從哪個方面入手。二是提問少帶誘導性,不要框住被采訪者。我們一些記者提出的問題常常帶有強加于人之嫌,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已經為被采訪者定好了框、做出了結論。面對這種問題,被采訪者或拒不回答,或只能被動地為采訪記者的問題作一些補充。因為采訪者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已經下了結論,被采訪者恐怕就只能順著竿子往上爬了。因此,出鏡記者要言簡意賅、單刀直入地切入問題的核心,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提問要有的放矢,分清對象,少講套話。我們有些記者在采訪時提出問題往往缺乏獨到的見解,不管對象是領導、專家還是職工群眾,動輒“能不能請你談談體會?”“可否請你談談感想?”這種提問,絲毫觸動不了采訪對象的興奮點,更刺激不了被采訪者的熱情,當然也就無法談到獲取生動豐富的素材了。
記者出鏡是電視新聞最敏銳的目光,最明快的表達。出鏡記者從傳播本質上講是介于信源(新聞事件)和信宿(受眾)之間的一個第三者,其本質功能是盡可能拉近信宿與信源的距離,最理想的狀態是零距離。一位優秀的出鏡記者既要能夠準確把握電視傳播規律,又要具備很高的新聞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在電視鏡頭前揮灑自如,只有這樣才能報道出新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