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筱穎,蔣健昌,李永生,藍燕玲
(佛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528000)
?
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對雙相障礙診斷價值研究
謝筱穎,蔣健昌,李永生,藍燕玲
(佛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佛山528000)
摘要:目的探討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對雙相障礙的診斷價值。方法采用躁狂量表(YMRS)、功能評定表(GAF)和抑郁表(MADRS),對本院在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所所收治的100例雙相障礙者進行評定,其中雙相障礙抑郁組50例,雙相障礙躁狂組50例。另外還收集單純抑郁組50例,健康體檢組50例做比較。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腦源性營養(yǎng)因子水平。結果⑴治療后,單項抑郁組與正常組的BDN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⑵治療后,雙相障礙抑郁組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⑶治療后,雙相障礙狂躁組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相障礙躁狂和抑郁與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有關。
關鍵詞: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雙相障礙;診斷
雙相障礙是目前我國終身致殘率比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給患者的日常行動造成極大阻礙,嚴重降低日常生活質量[1,2]。目前我國醫(yī)學上對于雙相障礙的研究還不夠透徹,對于其病因還沒能夠明確的把握,這對于相關治療活動的開展有著極大的影響。血清腦源神經營養(yǎng)因子和雙相障礙極相預測存在-定的相關性,一般情況下,患有雙相障礙的患者其體內BNDF的含量水平,會以較低的狀態(tài)所存在[3]。因此,臨床上將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作為雙相障礙診斷標準之一。現(xiàn)本文對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對雙相障礙診斷價值進行研究,詳細過程如下。
1.1一般資料在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所收治的患有雙相障礙的100例患者。
入選標準:⑴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中情感障礙診斷標準;⑵年齡18-60歲;⑶單相抑郁抑郁表(MADRS,17)≥17分;⑷雙相躁狂:躁狂量表(YMRS)≥12分和MADRS<8分;⑸雙相抑郁發(fā)作:MADRS≥8分和YMRS<12分;⑹單相抑郁組發(fā)作>3次;⑺排除嚴重疾病、藥物依賴、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⑻排除存在精神病性癥狀、混合狀態(tài)患者;⑼排除近2周內服用精神藥物患者。
雙相障礙患者共100例,分為:雙相障礙抑郁組50例,雙相障躁狂組5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100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1±8.6歲,其中最大的患者年齡為60歲,最小的患者為18歲。100例患者的平均病程14.8±2.4年,其中最長的患者患病時間為18個月,最短的患者患病時間為28年。以上兩組同期選擇,并無疾病、精神病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間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在研究組患者入院之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相關治療活動。一般情況下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面包括改善患者的抽搐狀況以及患者的抑郁情況,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時所采用的藥物種類有很多,像碳酸鋰以及抗抑郁藥物等都是最常使用的治療藥物。在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只使用1種藥物的患者人數為27例,在治療過程中以聯(lián)合用藥為主要治療方式的患者人數為23例。通過藥物治療,研究組50例患者抽搐癥狀均被不同程度改善,每名患者在進行治療過程中都被施以6~8次的抗抽搐治療[4,5]。
本文采用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于清晨6:30-8:00對患者進行肘靜脈采血,采血量為5ml。在患者血液樣本被采取后,要把送采集的血樣保存在恒溫水浴箱中,保存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即可[6]。然后,對血樣進行離心處理,處理的轉速為1500r/min,處理的時間控制在15min左右即可,離心步驟的采取主要是要把血細胞和血清進行分離,分離完成后,提取血清放到離心管中,提取血清的量壓迫控制在2ml左右。提取的血清要放到-40℃的溫度下進行保存。在利用ELESA法進行相關數據的測定時,要讓其敏感性處于小于2pg/ml的狀態(tài)[7]。
1.3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組間計數資料采用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基線和治療1、2、4周末MADRS量表的評分見表1。

表1 基線和治療1、2、4周末MADRS量表的評分
2.2雙相障礙組、單相抑郁組和正常對照組治療前后BDNF水平比較治療后,單項抑郁組與正常組的BDN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相障礙抑郁組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相障礙狂躁組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雙相障礙組、單相抑郁組和正常對照組治療前后BDNF水平比較
雙相障礙是目前我國致殘性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躁狂和抑郁癥以交替的形式所出現(xiàn)[8]。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專家投身于雙相障礙的研究中,但是對于其發(fā)病原因并沒有得出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盡管如此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之上,相關的專家還是得出患者神經生物學變異可能是導致雙相障礙病理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之一,相關醫(yī)療機構必須加強對其的重視[9,10]。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水平的降低可能誘發(fā)雙相障礙的產生。BDNF所在人體內分布的范圍主要集中在腦部以及其外周血中,BDNF的存在能夠使得突觸效能以及神經的連通能力被促進,此外BDNF也可以使得神經的可塑性被提升[11,12]。有相關研究表明,在患者出現(xiàn)躁狂或者抑郁癥癥狀時,患者體內的BDNF水平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關于雙相障礙患者治療前后BDNF變化狀況的研究并不是特別多,本文就對BD抑郁發(fā)作和BDNF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雙相障礙是一種心境障礙,在患者患有雙相障礙后,其往往會伴有躁狂癥的發(fā)作以及抑郁癥的發(fā)作,這兩種疾病可能會以間歇交替的形式出現(xiàn),也有可能以循環(huán)發(fā)作的形式所出現(xiàn)。和其他類型的疾病相比,這種類型的疾病所需要的治療周期更加長,這對于患者以及家庭正常生活的進行有著極大的影響[13]。導致患者出現(xiàn)雙相障礙的原因并沒有被明確證實,但是有相關研究指出之所以患者會出現(xiàn)雙相障礙的病癥和患者自身突觸可塑造性的變異以及細胞凋亡狀況的變化有關系。和細胞凋亡以及神經突觸可造型有關的重要因子就是BDNF,其能夠對這兩者有著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就目前的眾多研究結果來看,BDNF水平的高低和患者出現(xiàn)躁狂以及抑郁癥的嚴重程度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BDNF水平越高,患者出現(xiàn)躁狂以及抑郁癥的幾率就越低,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于把BDNF作為評價患者出現(xiàn)雙相障礙的標準存在的爭議較大[14]。在本研究中以50例的雙相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以50例健康體檢人員為對照對象,通過對兩組人員血清BDNF水平的比較來研究BDNF水平作為雙相障礙診斷依據的可靠性。
BNDF是人體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的分子量為27Ku,它在人體中分布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腦部,像海馬、大腦皮層等都是BNDF含量比較高的區(qū)域,其中BNDF最為重要的合成部位為海馬。BDNF是神經元以及中樞發(fā)展和分化的重要推進物質,其在相關可塑性機制的提升上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BDNF的存在能夠使得患者神經元連接得以實現(xiàn)。就相關研究表明,患者出現(xiàn)雙相障礙的產生往往會和患者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事件以及應激事件存在關聯(lián),一般情況下,當患者出現(xiàn)應激反應時,其體內所含有的BDNF水平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從一定側面反映出BDNF在整個應激反應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是神經元的保護因子,通過基因學的研究也可以證明BDNF基因和雙相障礙的相關性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BDNF和雙相障礙的產生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相關的醫(yī)療機構可以把其作為雙相障礙判定的主要指標之一。上文已經論述到BDNF主要存在于患者的那部以及外周血中,但是由于腦部的特殊性,在對患者進行BDNF檢測時可以把外周血作為檢測標本的提取物。受研究角度以及研究切入點不同的影響,目前對于BDNF和雙相障礙之間關系的研究并不是特別明確。有一些學者認為當患者患有雙相障礙時,其體內BDNF水平呈現(xiàn)降低狀態(tài),并且患者體內BDNF水平越低,患者所患有躁狂癥的嚴重程度越深。因此在相關醫(yī)療機構對患者是否患有雙相障礙以及患病嚴重程度進行判別時可以把BDNF作為衡量指標[15]。此外患者出現(xiàn)的癥狀不同,其體內BDNF含量也會有一定的差別,因次醫(yī)護人員可以根據患者體內BDNF的水平來分析患者是否患有躁狂癥以及抑郁癥,這對于相關針對性治療措施的采取有著極大的積極意義。
之所以BDNF能夠反映出患者雙相障礙的癥狀是因為其能夠對患者神經元的發(fā)生和存活有著極大的調節(jié)作用,而神經元的活性與功能則直接使得患者神經增殖被影響,并且BDNF的存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突觸的可塑性,進而誘發(fā)患者出現(xiàn)雙相障礙。本文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對雙相障礙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BDNF水平的比較以及患者治療前后BDNF水平之間的比較上。通過本文研究的進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患者接受治療后,其體內的BDNF水平有上升的趨勢,此外雙相障礙患者體內BDNF水平普遍高于正常人群,這和絕大多數的研究結果是能夠保持一致的。患者腦部BDNF水平和患者血清BDNF水平有著正相關的關系,因此在對患者進行BDNF檢測時,可以用血清BDNF代替腦部BDNF,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檢測過程被簡化。把遺傳學作為研究切入點可以發(fā)現(xiàn),患者患有雙相障礙后,其BDNF相關的等為基因是以缺陷形式所存在的,這種缺陷對于BDNF的功能并不會造成相關影響,但是一旦這種缺陷產生,BDNF的前體蛋白和分揀蛋白的結合則會被影響,這對于成熟BDNF的分泌的實現(xiàn)有著極大的影響。此外應激事件以及創(chuàng)傷事件是導致患者出現(xiàn)雙相障礙的重要誘因,在患者處于創(chuàng)傷事件以及應激事件的狀況下,其體內BDNF水平會進一步降低,這對于神經保護功能的發(fā)揮有著極大的阻礙,這將直接使得患者神經再生、分化以及學習記憶能力受到損害,這是BDNF會和雙相障礙之間存在關聯(lián)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結果可知道:治療后,單項抑郁組與正常組的BDN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相障礙抑郁組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相障礙狂躁組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進一步表明,雙相障礙躁狂和抑郁與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有關,患有雙相障礙的患者其體內BNDF的含量水平,會以較低的狀態(tài)所存在。為此,臨床上可以將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作為雙相障礙診斷標準之一,為臨床治療提供治療依據,確保治療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江莉欣.抑郁癥與強迫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白介素-2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7(1):1149-1152.
[2]郭忠華.抑郁癥患者治療前后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的變化及其相應的臨床意義[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 0:2414-2416
[3]柳緒剛.雙相障礙患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和白介素血清水平檢測[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11(4):78-79.
[4]劉海標. BDNF,GR1N1基因與雙相情感障礙的關聯(lián)研究[J].遺傳,2014,29(1):42-46.
[5]葉偉遜.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與雙相障礙及藥物治療急性躁狂療效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4.
[6]Valeria E,F(xiàn)rancesca B,Katherineal T.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s with epilepsy:the effect of age,age at onset and duration of epilepsy in a multicentre Italian study [J]. BMC Neurology,2011,11(1):788-781.
[7]楊海晨.心境障礙患者輕躁狂癥狀的臨床與靜息態(tài)腦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南大學,2013,12(28):771-775.
[8]Mary P,Dan B,Jaya R,et al. The quality of care for adults with epilepsy:an initial glimpse using the QUIET measure [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1,11(1):512-514.
[9]李武,李龍飛,張增,等.抑郁發(fā)作患者自測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20(1):444-447.
[10]Maree H,Nicholas G,Alexandra M,et al. Sydney epilepsy incidence study to measure illness consequences:the SESIMIC observational epilepsy study protocol [J]. BMC Neurology,2011,11(1):199-202.
[11]劉敏,凌四海,李文標,等. BDNF、GRIN1基因與雙相情感障礙的關聯(lián)研究[J].遺傳,2014,11(1):885-889.
[12]柳緒珍,孫靜,侯鋼.雙相障礙患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和白介素血清水平檢測[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17(6):551-555.
[13]葉塵宇.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與雙相障礙及藥物治療急性躁狂療效的研究[J].復旦大學,20014,14(8):112-116.
[14]Byoung-Kyong M,Alexander B,Kwang-Ik J,et al. Focused ultrasound-mediated suppression of chemically-induced acute epileptic EEG activity[J]. BMC Neuroscience,2011,12(1):311-314.
[15]沈一峰.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與抗抑郁藥療效的關系[J].復旦大學,2013,24(10):755-761.
中圖分類號:R749.4+1,R446.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29(2016)03-0294-04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3.012
基金項目:佛山市衛(wèi)生計生委醫(yī)學科研項目(編號:20160139)
作者簡介:謝筱穎,女,1976年12月生,主管技師,本科,研究方向為臨床醫(yī)學檢驗。
(收稿日期2016-01-13;修回日期2016-03-14)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bipolar disorder
XIE Xiaoying,JIANG Jianchang,LI Yong -sheng,LAN Yanli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F(xiàn)oshan Guangdong 52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n bipolar disorder. Methods One hundred cases with bipolar disorder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manic scale (YMRS),functional assessment table (GAF) and depression table (MADRS),consisting of bipolar depression group(n=50) and bipolar mania group(n=50). In addition,50 cases with pure depression and 50 healthy participants were studied as controls.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level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sults⑴After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BDNF between individual depression group and normal group(P> 0.05);⑵After treatment,serum level of BDNF in bipolar depress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P<0. 05);⑶After treatment,serum level of BDNF in bipolar mani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 (P<0.05). Conclusion Bipolar mania and depression were related to the serum level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Key words: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ipolar disorder;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