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瑜
(1.西北大學 中東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2.西安財經學院 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7)
國際經貿規則變局與中國-海合會的合作
喬 瑜1,2
(1.西北大學 中東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2.西安財經學院 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7)
多哈回合談判遲滯不前,全球區域貿易協定迅速增加,國際經貿規則呈現新變局,區域化趨勢的內在致因是各國的多重利益博弈,議題擴展化的直接動力是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國與海合會國家貿易結構互補性強,貿易交往密切,有良好貿易合作基礎。2014年始的國際油價暴跌給海合會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亦促使其積極調整國內經濟政策,為中海合作帶來諸多契機。中國-海合會經貿合作發展應積極擴展合作領域,盡快達成雙邊區域貿易協議,實現利益雙贏;加深能源、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合作,重視諸邊貿易協定的合作途徑;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為建立客觀、公正的國際經貿新秩序而努力。
國際經貿規則;中國與海合會;經濟調整;合作契機
國際經貿規則指各經濟體參與國際貿易時需要遵循的所有規則與規范,其始形成于二戰后,直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國際經貿規則趨于完善且逐漸形成法律框架,其以簽訂多邊互惠條約為途徑,破除壁壘加強貿易融合,促進多邊貿易合作發展,各國全球性貿易福利得以增加。然而進入21世紀,一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全球經貿發展呈現多極化勢頭,多哈回合談判屢屢陷入僵局,遲滯不前,而各種類型的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tradeagreements)①此處區域貿易協定也包括跨區域協定,或大區域協定。數量劇增,其規模幾乎覆蓋世界各主要地區。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積極倡導達成區域協定,試圖重新建立以其意志為主導的高標準的新國際經貿規則,各發展中國家亦不愿落后,積極簽訂區域合作協議,意圖占據一席之地,各種區域貿易協定框架下的規則和規范越來越多,國際經貿規則呈現出新的變化格局。是游離于新變局之外?還是占據格局重要位置?既受制于各經濟體的實力變化,又取決于各國的利益博弈,是每個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海合會被視為中東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典范,更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區,雙方貿易結構互補性強,貿易聯系相對緊密,僅2014年貿易總額就達到1 751億美元②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5)。,有較良好的合作前景。中國與海合會的自貿區談判始于2004年,但至今仍未簽訂區域貿易協定。因此,更需厘清相關問題,探尋合作發展途徑。
1.外在區域化趨勢與內在利益多重博弈。隨著全球經貿發展,新的貿易范式刺激新的產業利益追求,進而產生出新的貿易規則需求,原有議題急需革新深化,新議題不斷出現,WTO多哈回合談判十多年來毫無進展,很多核心議題成員國難以達成一致。近年來,世界經濟發展低迷,無論是老牌貿易大國還是新興經濟體發展速度都明顯降低,人們期待的“經濟聯合國”又毫無建樹,在這樣的“急病人遇上慢郎中”的背景下,區域貿易協定數量迅速增加,截至2016年7月,向WTO通告并且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已達267個③數據來源自WTO官網。,國際經貿規則亦逐漸表現為各種類型的區域協定規則,區域貿易安排中所形成的一些原則與規定或可能形成今后世界經貿領域的規則模板,從外在表現來看,國際經貿規則的區域化趨勢非常明顯。
日趨明顯的區域化趨勢雖有其他推動因素,但是其核心動力是各國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多重利益博弈。各經濟體或合縱連橫,或對峙合作,均立足于其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優勢和劣勢,將其自身利益深植于國際經貿規則的形成與變化中,以本國的經貿利益追求為根本出發點。以美國為例,一方面在傳統貨物貿易領域,不斷強化貿易單邊主義,積極倡導簽訂區域貿易協定,保護主義抬頭;另一方面,在農業、服務業以及高科技制造業等具有強國際競爭力的領域,又努力推進投資與貿易自由化[1]。因此,區域化趨勢雖洶洶而來,但其只是過程與手段,并非目標和結果,既不能誤以為追求區域化就意味著轉為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向,也不能患上“邊緣綜合癥”而盲目追趕趨勢,更不能用區域化趨勢否定多邊貿易體制,國際經貿規則背后的利益博弈將成為常態。
2.外在的議題擴展化和內在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進入21世紀以來,WTO的談判議題在不斷擴大,包括競爭政策、技術轉讓貿易、勞工權利、文化,多哈回合談判議題一度擴大至21項[2]。當然,新議題擴大最為迅速的是在區域貿易協定談判領域,以TPP為例,涉及議題較多且新,包括貿易、服務、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法規、環境標準、金融監管、以及國有企業、電子商務、中小企業發展、反貪合作等內容[3],且多項議題是延伸至境內規則,涉及到成員國的國內經濟與社會政策的統一標準。無論是在多邊貿易談判或是在區域貿易協定的中,經貿規則所涉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拓展。
議題擴展化趨勢的背后是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一方面,傳統的進出口單一貿易范式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發展模式,即“本國生產,他國銷售”依托本國優勢產業為基礎的進出口貿易已經轉變為“各國生產,各國銷售”基于全球價值鏈基礎的國際貿易。因而,傳統的關稅減讓、非關稅壁壘等邊境規則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經貿需求,產品的創意設計、原料采購、加工生產、銷售等不同產業鏈環節可能分布在全球不同國家,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產品在產業鏈中的流通速度以及最終能夠符合銷售國的產品標準成為國際經貿談判中關注的焦點,亦是新的國際經貿規則中的重點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時代進步,信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傳統的經貿規則在投資、金融等已凸顯各種問題,或急需深化發展,或急需脫舊創新。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國際貿易類型迅速復雜化,更多新的貿易議題出現在談判桌上。因此,議題的擴展化趨勢與各國經濟產業調整及發展緊密相關,只有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發揮本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要素優勢,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在新議題頻現的區域貿易規則談判中形成本國的明顯立場。
海合會國家憑借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以及數額巨大的石油美元,經濟發展迅速,對外貿易活躍,在全球資本和金融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國際經濟貿易往來中的角色不容小覷。21世紀以來,海合會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日益密切,年均貿易額迅速增長,既是石油進口的貿易合作伙伴,又是機械、紡織、通訊器材等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市場,也是我國在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場。然而自2014年起國際油價大跌,海合會國家經濟發展減緩,各成員國紛紛調整國內經濟政策,前述調整必將會對其與我國的經貿合作產生重要影響。
1.經濟影響。石油對于海合會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不僅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而低廉的能源供應,更為該地區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資本和政府財政盈余,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亦是跟隨油價起落,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持續走低,必然會給成員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4]。2015—2016年,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和俄羅斯的石油供給強勁,伊朗增加石油供給的預期,對全球需求抗沖擊能力和中期增長前景的擔心,以及金融市場的去風險行為(投資者離開大宗商品和股票)等因素影響下,石油價格繼續降低。IMF數據①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2016:4,21.顯示,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石油價格繼續下跌了32%。受到油價下跌影響,中東石油出口國收入急劇下滑,財政和金融壓力增大,海合會國家經濟發展前景。據IMF預測,海合會的經濟增長率將從2015年的 3.3%下降到2016年的1.8%,中期內將回升到2%以上②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2016:4,21.。海合會國家的實際GDP增長率在2016年將降低至1.8%,在整個中東地區處于最低(見表1)③IMF,Reginal Economic Outlook,April2016:3,3.。油價大跌后,海合會國家財政狀況持續弱化,經濟增長前景急劇惡化,主要經濟指標都面臨下行預期(見表2)④IMF,Reginal Economic Outlook,April2016:3,3.。為了緩解逐漸惡化的財政收入,石油出口國需要調整財政規模,采取削減公共消費和投資資本等舉措,以維持財政可持續性,如不采取明顯深層次結構性改革措施,無論是對外投資或者是吸引外來融資都缺乏長期吸引力,恐難適應復雜性日益加深的國際區域貿易合作。當然,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會出現“資源詛咒”⑤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王瑋沁譯,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版。,即油價越低,反而該國政治經濟改革步伐會加快,在吸引外來投資,加強國際合作方面會越積極。IMF報告中也提到大多數石油出口國的政策制定者都決心要積極主動解決油價問題帶來的挑戰。

表1 實際GDP增長率2014—2017年
2.應對措施。國際油價大跌之前,海合會在中東地區憑借豐富的石油資源,龐大的經濟規模以及雄厚的資本與金融實力,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處于主導和榜樣地位,且不斷通過地區投資、援助以及僑匯等途徑幫助經濟落后國家發展,地區經濟帶動效應明顯,在全球經貿領域其也有較強地區代表性[5]。油價暴跌之后,海合會國家積極應對,借機推進經濟深層次結構改革,促進產業多樣化發展,力爭盡快恢復其區域經濟代表性。各國家均采取了諸多措施應對:沙特政府當局在2015年開始啟動公共投資基金和人力資源發展基金,同時控制資本支出,2016年提高了能源產品價格,并計劃進一步削減各項支出;阿聯酋政府也在削減補貼,將資金轉投向政府相關企業;卡塔爾政府預算表明2016將繼續收縮政府開支,并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均提高部分公共服務以及水電氣能源價格;巴林政府在2015年開始提高提供政府服務的相關費用,并且取消居民肉類補貼,不斷提高天然氣價格。2016年開始增加柴油、煤油以及汽油產品的價格,提高煙酒稅,水電等費用,不斷精簡各項開支;科威特2015年改革燃油補貼政策,提高柴油煤油價格,減少政府非必要的經常性支出。2016年3月政府宣布一系列經濟和金融改革,包括部分商品和公共服務重新定價,改革公務員薪酬以及部分產業國有資產私有化改革等;阿曼政府在2016年1月宣布提高國內燃油價格,減少國防開支及資本支出,提高企業所得稅,提高政府服務費用,減少公務員津貼以及其他報酬(包括交通津貼、商務旅行、酒店開支)等措施[6]。雖然海合會國家已經積極應對油價下跌給國內經濟帶來的影響,但是從IMF對該組織經濟指標預測來看,仍需對成員國經濟進行深層結構性改革,促進非石油產業發展,為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激發經濟活力。只有健康穩定的經濟發展才是吸引良性國際經貿合作的前提,市場越具有投資吸引力,就越能融入全球產業鏈,進而增強在國際貿易合作談判中的話語權。

表2 中東地區海合會重要經濟指標一覽(2000—2017)
近年來,中國與海合會國家雙邊貿易迅速增長,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97.6億美元到2014年的1 751億美元,增長了約17.9倍。較之中東地區其他國家,海合會成員國與中國貿易額在本國貿易總額中所占比值較高,貿易聯系日趨密切[7]。海合會與中國的自貿區談判也于2014年重新啟動,2016年3月和5月中國-海合會自貿區第六輪以及第七輪談判已經結束,談判進程加快,有望年內取得積極成果。積極推進中國-海合會區域合作,不但利于雙方的經濟發展,而且一旦形成區域貿易協定必將在全球區域貿易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對雙方獲得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推進制定公正和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規則有重要意義。同時需要重視的是,國際油價暴跌對海合會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對中海貿易也有所阻滯,但是亦產生諸多合作契機,如海合會國家的經濟深層次改革以及產業多元化發展給非石油合作帶來機遇,其利用外資拉動經濟發展的需求給雙方投融資合作引來新的方向等。
1.順應國際經貿規則發展的新變局,借海合會國家經濟調整契機,盡快達成雙邊區域貿易協議。新變局的應對存在兩面性,一方面,隨著國際區域貿易協定迅速增多,基于不同利益追求,各個不同的“貿易區域”之間以及區域內外必然會產生貿易政策的差異性,長此以往反而容易形成隱形的貿易壁壘,非區域內國家逐漸邊緣化,經濟差距逐漸拉大。因此,無論中國還是海合會國家應積極應對前述趨勢,擴大國家之間的經貿區域合作談判。一旦被排除在新的國際貿易規則形成體系之外,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必然會被削弱,受制于人,不利于本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必須理性面對變局,切勿隨波逐流,盲目追求抱團取暖,如前所述,區域貿易規則變局的內在動因是各經濟體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中的多重利益博弈,無論合縱連橫,均應以本國經貿利益為根本出發點。
中國-海合會之間貿易互補性較強,且貿易交往愈發密切,有形成區域貿易合作的良好基礎。海合會國家不但在中國的“一帶一路”經貿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也表現出參與“一帶一路”的積極意愿,海合會國家商工聯合會秘書長阿布杜拉希姆·納奇曾表示,“海合會成員國相信,設立自由貿易區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并積極支持中國加快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進程,盡快達成協議”。鑒于雙方均有強烈合作意向,加之近期政府高層的推動作用,中國-海合會自貿區建設前景良好,因此應積極順應全球區域貿易協定勃興之勢,盡快達成協議。然而另一方面需從我國自身經濟利益出發,呼應海合會地區經濟需求,擴展合作領域,把握其經濟結構轉型的機遇,提高合作水平。石油價格大跌促使海合會國家開始經濟多元化轉型,增加向非石油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核電等新能源領域投資,而我國具備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勢,雙方合作潛力巨大[8]。此外,國內急劇增加的財政壓力促使海合會國家吸引外資拉動本國經濟增長的需求更加強烈,我國應借此機遇重點加強投融資合作,推動雙邊金融合作項目的展開,促進今后投資便利化。海合會石化產品進入我國市場是中海自貿區談判中的主要障礙之一,除了繼續推進我國國內石化企業產業創新,不斷提高競爭力之外,還應借海合會擴大發展石化下游項目的契機,爭取與海合會在中國境內形成合作,實現利益共享。
2.加深能源、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合作,重視國際經貿領域中的諸邊貿易協定。海合會國家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國際能源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地,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存在深化能源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邊是經濟持續增長對能源有巨大需求的中國市場,另一邊是未來全球石油增產最具潛力的海合會國家,能源合作的互補性非常強,且已有的長期石油領域的合作,也為雙方積累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和經濟合作基礎[9]。此外,國際油價大跌之后海合會國家在開發非傳統能源技術領域加大投資,對外技術依賴程度較高,中國也可以憑借在新能源技術開發和利用上的優勢,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中國與海合會在全球經貿發展中均居重要地位,雙方深化能源合作的局面一旦形成,不但能增強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話語權,更或能影響到國際能源經貿規則的形成,因此深化能源戰略合作在中國-海合會合作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信息通信技術亦是另一重點合作領域,近年來海合會國家大力發展信息通信技術,推進信息化社會建設,主要表現在加大信息家屬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強化信息技術的教育資源整合以及提高信息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創新能力等[10]。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設備進出口市場,也是海合會國家最大的信息通信技術貿易伙伴,應盡快推進中海信息技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此外,國際經貿領域中的諸邊協定(Plurilateral Agreement)近年來被許多學者所看好,因其不限于特定地域范圍,往往不帶有明顯政治目的,集中在某一特定議題上展開合作,推動貿易自由化,吸引來的談判國家往往都是在該議題上有較強合作愿望,亦不存在一攬子方式,因此成功率較高[11]。海合會國家參與經貿談判往往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貿易合作談判也常因上述因素而停滯。同時,多邊或者區域協定中的一攬子談判方式往往涉及到國內諸多問題的改革,對海合會國家而言更是存在障礙。而諸邊貿易協定的自身特點恰能較好的避開上述問題,或能成為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合作的又一選擇。
3.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為建立客觀、公正的國際經貿新秩序努力。雖然全球經貿規則區域化趨勢明顯,但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仍然難以被取代。WTO自成立以來,在協調全球經貿合作,打破貿易壁壘,推進貿易自由化等領域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從深度和廣度上加大了全球市場的開放和融合,有效促進了各國經濟發展。同時,WTO成員國中發展中國家占大多數,在多次回合談判中,發展中國家均能較公正客觀的表達己方需求,另如最惠國待遇原則、爭端解決機制等等都為實力較弱的成員國提供了獲得公平待遇的平臺。而且較之區域貿易協定,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因為成員國數量眾多且規則明確,小國能獲得更多的同盟支持,從而增加己方在談判時的議價能力。較之多邊貿易體系,區域貿易協定的大行其道,則使最惠國待遇原則形同虛設,更可能形成區域貿易壁壘以及區域內外的貿易歧視。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均是WTO成員國,應堅守多邊貿易體制成果,積極推進WTO議題談判,力爭參與新貿易規則的形成,亦應主張對區域貿易協定嚴格約束,明確區域內外成員國經貿待遇,弱化其對多邊經貿體制的負面影響。
[1]張亞斌,范子杰,2015.國際貿易格局分化與國際貿易秩序演變[J].世界經濟與政治(3):31-32.
[2]張曉君,2014.國際經貿規則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立場[J].現代法學(5):154-155.
[3]李春頂,夏楓林,2014.中美需求結構比較與中國未來的需求結構優化[J].中國市場(3):34-35.
[4]姜英梅.中東金融體系發展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14-115.
[5]鄒志強,2013.全球與區域經濟治理語境下的海合會[J].亞非縱橫(5):27-28.
[6]Martin Sommer.2016.Learning to Live with Cheaper Oil-Policy Adjustment in Oil-Exporting Countries of the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J/O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reo/2015/mcd/eng/pdf/ mreo0115.pdf.
[7]趙青松,2015.FTA建設下中國與海合會經貿關系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5):61-62.
[8]侯波,2015.油價跌勢對海合會國家的影響與中國的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11):94-95.
[9]岳樹梅,2015.中國與海合會能源合作法律機制的構建[J].法學,(5):53-55.
[10]黃磊,2016.中國與海合會國家的信息通信技術合作[J].阿拉伯世界研究(7):65-66.
[11]程大為,2014.諸邊主義還是大區域主義——解決WTO多邊危機的兩難選擇[J].WTO經濟導刊(2):91-92.
(責任編輯:C 校對:R)
F752
A
1004-2768(2016)12-0110-04
2016-10-13
喬瑜(1981-),女,陜西寶雞人,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西安財經學院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當代中東政治與國際關系、國際經濟法。